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性本善,是經得起驗證的:「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讀書筆記
2024/03/11 21:06:59瀏覽1332|回應0|推薦8

人性本質的探討一直都是很熱門的,自古以來相關論述洋洋灑灑,雖然我們知道所謂的性本善和性本惡只是粗糙兩分法概念,也並非是極端的對立;但複雜的心性與哲學論述,的確很難讓人親近並思考當下道德行為的準則。

科學家當然也想解開這個疑惑,如果能證明人性是善還是惡,我們在教育上可以努力的事就很有方向了!當然不只教育,司法、獄政、犯罪防治、傳媒......等,都可以很有建設性去釐清,讓人類在道德統整和行為實踐上,更有所依歸。

所以,目前我們在這方面已經得到的、累積的資訊夠充分嗎?有說服力嗎?夠客觀嗎?影響的方向是好的嗎?其實如果參考人類當下幾個持續發生的事件,恐怕答案並不樂觀!譬如:國與國的戰爭、無動機殺人、犯罪率與吸毒率......。

然後作者的論述,厲害就在引經據典、條理分明、一一反擊過去認為人性很壞、不可相信的諸多「證據」(案例),包括:文學作品、戰場真相、災難發生、心理學經典實驗......等;回過頭來,為那些人性良善如何被誘導成邪惡的事實,找到真正的證據和解方,強調唯一重點:其實,人性真的很善良的。

一.所謂「人性很壞」、「彼此傷害」的案例,是真的嗎?

1.卡崔娜並沒有使紐奧良充斥利己主義和無政府狀態,很多菁英所認為會發生趁火打劫、一片混亂的事情,幾乎都沒有真實發生。

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的「蒼蠅王」,講述荒島上小孩子爭鬥的黑暗面,但那是扭曲的文學作品,真實的蒼蠅王故事發生在1965-66東加王國阿塔島,結果卻完全是互助合作、發揮人類善良面、六個小孩全活下來。

3.至於那本令人灰心喪志理查·道金斯寫於1970年代的《自私的基因》,它正好處於當年自我世代的浪潮,然後1990年代晚期就有一位追隨者,在商業上完全套用這個想法,也就直接促成了史上有名的安隆(Enron)事件。

4.復活島之謎:綜合蒐證和分析,復活島的滅絕,沒有戰爭、沒有饑荒、沒有人吃人,也不是砍伐森林,而是19世紀後探險登島的西方人帶來了老鼠、傳染病、和蓄奴,才是推倒復活島的惡魔。

所以作者的結論很棒:「人類渴望親密和互動。我們的心靈渴求連結,就如我們的身體亟需食物。能讓幼犬人力求極致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那種渴望和期盼。」(p.112)

二.戰爭絕對是人類的惡,但你知道大多數士兵並不願開槍嗎?

說到人性的可惡、可怕,不可避免一定會提到戰爭,戰爭殺那麼多人,泯滅人性,一定很難讓人再相信人性吧!但作者要告訴大家:我們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殘忍、好戰,其實打從心底我們是愛好和平的,因為戰場上多數人要他開槍殺敵是有困難的!

看下面世界大戰時的統計數字:「其他:百分之一;化學:百分之二;爆破、擠壓:百分之二;地雷、詭雷:百分之十;子彈、反坦克地雷:百分之十;迫擊砲、手榴彈、空投炸彈、砲彈:百分之七十五」(p.284)

有看到嗎?上述戰場的死因統計,多數是隔著一段距離被殲滅的,透過按按鈕發射砲彈、丟炸彈、埋地雷,而不是面對面的開槍殺敵;所以,拉開物理的和心理的距離、甚至服安非他命、才能提升開火率,才是有效殺敵的方法,所以,你說人類真的有那麼殘忍嗎?

遊牧民族是人類由來已久的生活型態,作者特別由此歸納印證:「遊牧的狩獵採集者會避免暴力。遊牧民族會透過協商化解衝突,或者就繼續前往下一座山谷。這聽起來實在很像阿塔島上的男孩們,當火氣上來時,他們會前往島上不同地方冷靜下來。」(p.135)

三.文明帶來了詛咒,雖然真正擾亂也不過是這幾百年間的事

兩個舉例:

1.私有財產:「定居地和私有財產的出現開啟了人類歷史的一個新時代。百分之一開始壓迫百分之九十九,而花言巧語的人一路從指揮官升到將帥,從酋長爬到帝王。自由、平等與博愛的日子結束了。」(p.150)

2.國家君王的出現:「長久以來文明都是一場災難。城市和國家、農業和書寫的出現,都沒有為大部分人帶來繁盛,而是受苦。只有在過去兩個世紀———也不過眨眼一瞬間———情況才改善得如此快速,以至於我們都忘了過去的生活有多糟糕。如果你把文明史濃縮成二十四小時,那頭二十三個小時又四十五分鐘都慘痛無比。只有在最後十五分鐘,公民社會才開始好像不錯可以試試看。」(p.162)

四.心理學實驗不該被操弄、還拿來扭曲人性

下面三個心理學實例,絕對是心理學教科書的經典,也曾是大力宣導人性負面的重要佐證,可惜,多數人被這樣科學家包裝、行銷、搏名的例子騙了,而且也沒有更厲害的科學家去質疑並修正,以至於至今,仍有很多人拿這些案例來說:你看,人類就是那麼壞!

1.史丹佛大學的監獄實驗:

作者說:「菲利浦•金巴多的研究光說是可疑還不夠,那根本就是場騙局。」(p.206),幾個荒謬的理由如下:

(1)「獄卒」並非出於自願變成虐待狂;

(2)金巴多打從第一天就發號司令;

(3)實驗發想來自系上的大學生大衛•雅菲;

(4)雅菲直接指導如何虐待「囚犯」;

(5)大部分的獄卒不想配合想退出,但礙於酬勞很好;

(6)有「囚犯」自承崩潰是演的、造假的;

(7)英國廣播公司在2002年實境秀節目想複製該實驗,得到的結果是大相逕庭,和平與互助才是人類的天性。

2.史坦利.米爾格蘭電擊實驗:

實驗強調,我們之所以會做壞事(殘忍地電擊受試者),是因為服從權威。歷史背景直接和納粹有關,1961年納粹軍官阿道夫•艾西曼的世紀審判,赫赫有名漢娜•鄂蘭所謂「邪惡的平庸」;事實上,他們並非只是服從地執行命令者,「他做出邪惡的事是因為他相信自己在行善」(p.236)

作者強調一個很重要的更新:「電擊實驗和服從無關,而是和從眾有關」(p.239),然後以當年丹麥的人道救援為反證,當時德國在歐洲大肆的搜捕猶太人時,國力普普的丹麥卻團結地堅持民主和人道,努力不讓99%境內猶太人被抓走,因為,他們堅持都是同胞。

3.姬蒂.吉諾維斯之死

1964年3月13日凌晨三點多,凱蒂被刺死於紐約市的「奇遊園」社區,兇手三度行刺歷時半個多小時,38個冷漠、不道德的社區居民無人出面或報警。這已成為全球教科書的範例,但真相是這樣嗎?當然不是!當時的報導嗜血,刻意忽略許多溫暖的細節,譬如,並非半個多小時沒人報案,一直有人想要出手相救,而且最後凱蒂是死在鄰居的懷裡,並非孤伶伶的死去。

作者結論:「它教了我們三件事。第一,我們對人性的觀感往往有多麼不正常。第二,記者為了賣出羶色腥的故事,煽動人的功夫有多機巧。而最後一個同樣重要的是,緊急情況下我們有多麼絕對地可以信賴彼此。」(p.265)

五.為什麼好人會變壞?

1.同理心是盲目的

關於納粹屠殺沒有人性的疑惑,作者幫助我們釐清心理學家所認為「服從」、「愛國心」的盲從,有一個很好的啟發:當年納粹的零逃兵率、所有同盟國投遞傳單毫無作用,真正的原因是:「友誼」。他們不想讓同袍失望!包括所有的殺戮也是!

這種友誼的盲從,就連現在的恐怖分子也適用,「恐怖份子不會只為了一個目標而殺人並死去」、「他們是為了彼此而殺人並死去」、「儘管政客會說這些攻擊是『懦夫行徑』,但事實上,戰鬥至死需要很大的膽量和決 心。『有你信任喜愛的某人陪你大膽踏出去,』一名西班牙恐怖主義專家指出『事情就會輕鬆很多。』」(p.280)

2.同理心的認同,害我們越來越狹隘!

作者從嬰兒比較喜歡小幫手人偶說起,幾乎所有的寶寶擁有一個天生的道德羅盤,我們生來就有對善的偏好;這存在於我們的本性中;然而,當我更深入挖掘寶寶研究的世界,很快你就會發現後面的發展,很不樂觀。

在我們學會說話之前,我們就已經厭惡不熟悉的人事物,不喜歡不熟悉的臉孔、不熟悉的氣味、外語,或者奇怪的口音,我們生下來就全都是仇外者一樣,「寶寶會選擇實則卑鄙(但和他們相似)的人,而不是和他們有不同看法的(好)人」。(p.283)

於是,同理心讓我們變得不寬容,因為我們對被害者愈是感同身受,我們對敵人就愈一概而論。我們對我們選定的少數對象產生認同和歸屬,打下所有明亮的聚光燈,以至於我們看不到對立方的觀點,所有其他人都掉出了我們視線之外,敵我於是越來越分明。

六.權力是怎麼腐化和違反人性的

我們受到馬基維利哲學影響很大,他宣揚如果人生利益交換的,你要權力,你就得要牢牢抓住,而且你必須無恥,不被道德原則所約束,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如果你自己不當心,人們就會大搖大擺地踩過你頭上。所以,「一般而言,可以說人都是忘恩負義、三心兩意、遮遮掩掩、虛情假意、膽小怕事,而且又貪得無厭。」。

作者舉了醫學名詞「後天性反社會人格」來佐證:一種非遺傳的反社會人格障礙,心理學家於十九世紀首度診斷出這種症狀,它出現在頭部受重擊導致腦部關鍵區域損害之後,可以把最善良的人變成最糟糕的那種馬基維利信徒。

然後,作者陳述了掌權者也會展現同一種疾病傾向:「這種人真的就會表現得好像腦部損傷的人。他們不只比一般人更衝動、更自我中心、更魯莽大意、更傲慢無禮,他們也更有可能會背著伴侶偷吃、更不會關心他人,也對他人的觀點更沒有興趣。他們也比較無恥,常常無法展現那個使人類在靈長類中獨一無二的面部現象。

他們不會臉紅。」(p.303)

看到了權力使人傲慢、專橫的實證,就像一種使掌權者對別人無感情的麻醉劑。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三名美國神經學家針對有權勢者與權勢較低落者的認知運作測試,發現:權力感會擾亂所謂的鏡映(mirroring),一種對同理心有關鍵作用的心理運作過程,他們不再覺得自己與其他人類同胞有所連結。

結論:「在這種世界裡,不會是最友善和最有同理心的領袖爬到頂端,而是相反的人。 在這個世界裡,是無恥者生存。」(p.320)

七.找回良善:內在動機的力量

大家都聽過畢馬龍效應,因為正面期待的力量,讓一個人可以有很正面的發展;但它有個反面的效應:[魔像效應],當我們對某人有了負面期待,我們會與他們保持距離,不常對他們微笑,「基本上,我們會做的事,正好就跟羅森塔爾的學生把[笨]老鼠放進迷宮的時候做得一樣。」(p.341)

如今許多員工可以穿夾腳拖,彈性安排自己的工作,但過去泰勒式的管理觀點~只有胡蘿蔔和棍子能讓人動起來,卻深植人心、無處不在,譬如:計費工時、關鍵績效指標(KPI)、醫生的論質計酬方案上,以及員工活在一舉一動都被閉路電視監控的倉庫工廠。

內在動機如此一再被忽略。一項針對142國共23萬人進行的大型研究顯示,只有13%的人覺得自己相當投入工作,這個世界上有多少雄心壯志和氣力正等著要被浪費掉。所以,作者書中以鄰里照護和法威這類很人性公司來證明,當你把對人性的懷疑換成更正面的觀感,強調最重要的價值是技術和才能,而不是獲利和生產力。

「沒有什麼比[因為想做而做]的人更強大。」(p.366)

八.找回良善:遊戲人

遊戲,是人類的天性,可是當代各國的各種研究發現,現代的孩子幾乎越來越少出去玩了,大家不斷重視的是考試和成績,因此嚴重削弱他們的童心和內在動機,對於外在的好奇、興趣和專注力都消失了;進一步,進一步,過去所重視的良善品德,譬如:同情心和仁慈,好像也等而下之。

作者以英國1980年代盛行的稱作冒險遊樂場為例,随著安全規範的增加,安全裝備要求下,沒有人在乎:「科學現在提供了堆疊如山的證據,證明有風險的自由式玩耍有益孩童身心健康。」(p.378),於是自由的、活潑的靈魂、身心健康,一再受到壓制。

強調威嚴的住宿管理學校,反而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但,霸凌事件卻是頻繁發生,「霸凌在典型英國寄宿學校的普遍程度遠遠高過其他類型學校 。也沒什麼好意外的:這些學校跟監獄實在太像了。你離不開,你得要在僵硬的等級制度中爭取一席之地,學生和教職人員之間有著嚴格的區分界線。這些崇尚競爭的機構......,它們會阻礙我們的天生玩性。」然後,越是在自由形式的學校就讀,霸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九.找回良善:民主體制可以怎麼做?

從委內瑞拉的一個城市說起,全球有更多市民在參與政府運作和經費運用,民主政治體制,於是看見了人性的良善和未來的修正方向,有項大規模研究證實:「巴西參與式預算編列對社會經濟影響」,其結論清楚指出:「我們發現參與式預算編列計畫和醫療支出的增加、公民社會組織的增加,以及嬰兒死亡率的下降有強烈相關性。若參與式預算編列計畫更長期維持不變,這樣的關聯會大幅強化。」(p.400)

進一步,作者很大膽地談到共產主義和公有財產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好的指引方向,在諾貝爾獎得主歐玲1990年出版的大作《治理共有財》中,她闡述了一套成功共有財的設計原則:「社群必須有最低程度的自治,以及有效率的監控制度。但她強調,成功沒有藍圖,因為一個共有財的特性,到頭來還是由當地的脈絡所塑造。」(p.409)

民主政治可以多些體貼,為他人著想,而不是我們的所看見的貪腐、跋扈、貧富差距。阿拉斯加因為發現原油而有了大筆的分紅基金,他們把基金運用在教育和孩子身上,後續的研究證實,這筆永久分紅基金,對就業並沒有不良效果,大家並不會好吃懶做,反而醫療成本下降、小孩在學校表現進步。

十.找回良善:環境的善待,從監獄做起

「在挪威這個百分之四十監獄獄卒都是女性的國家,所有的獄卒都得完成兩年的訓練課程。他們會學到,該和囚犯交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羞辱他們。」(p.425)

講到良善人性,一定也要談到監獄的作用和改革之道。紐約大學社會學家Robert Martinson年輕時是一位公民權利運動者,曾經堅信監獄是野蠻的地方,他在參與廣泛研究監獄矯正策略的成效,只得到一個結論:「什麼都沒效」「目前為止報告過的矯治工作對再犯情形都沒有可見的效果」(p.431),但事實不是這樣,真正的報告顯示監獄受刑48%是有正面成果,即使兩年後Martinson承認錯誤,但已經沒有人要聽了,52歲的他選擇跳樓自殺!

「1972至2007年間,根據人口成長調整後,囚禁在美國的人數成長了超過百分之五百,而那些囚犯平均被關了63個月—比挪威囚犯長七倍......。威爾遜教授和其追隨者都相信,你關愈多人,犯罪率就愈低。但真相是,許多美國監獄已經轉型為罪犯訓練場~一間間代價高昂且作育更多無賴英才的寄宿學校。」(p.448)

十一.找回良善:請多接觸

有位心理學家的名字叫高爾頓•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他一輩子思索的就是兩個基本問題:1.偏見是哪裡來的,2.我們怎麼預防它?經過多年的研究,他找到了一種神奇解藥。或者至少他自認為找到了。 那是什麼呢?接觸。這位美國學者直接懷疑,當下我們所有的偏見、仇恨和種族主義的起源,就是缺乏接觸。

「接觸產生更多信任、更多團結和更多相互善意,它幫助你透過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此外,它會整個改變你的為人,因為一個人若有多元的朋友圈,就比較能包容陌生人,而接觸還會傳染:當你看到一個鄰居和別人友好相處,這情況會讓你重新思考自己的偏見。」

作者用反抗運動來闡述,也是很厲害而實際。美國社會學家艾莉卡•錢諾維斯建立了一個巨大資料庫,涵蓋了從1900年以來的反抗運動,研究結果令人震驚:50%的非暴力運動都成功,相較之下,軍事行動卻只有26%。 然後,在非暴力運動中,有一個成分是絕不可或缺的:自制,以關在監獄時曼德拉為例,他冷靜地研究他的敵人:阿非利卡人文化和歷史的書籍,最後他能成功地融入反對他的人,促成和平政權的選舉。

十二.感動人心,永遠能喚醒人性

書本來到結尾,作者也不斷倡導喚醒人類良善本質的做法和重要性,兩個很棒的例子,都是用真心情感交流找回人性的好例子,其一是「三不管地帶的和平」,1914年世界大戰如火如荼時,耶誕節的到來,敵對上方英德兩軍,一同放下武器慶祝耶誕,打仗一回事,人性沒有完全被淹沒。

其二是哥倫比亞內戰,因為一家廣告公司的介入,慢慢融化了叢林裡游擊反抗軍的敵意,放下武器回歸家庭。這個受委託的廣告公司叫馬倫洛威,委託人是國防部長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也就是後來的總統,然後更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戰鬥後,死了22萬人後,衝突終於結束,所有戰士走出叢林。

所以,誰說人性沒有良善?無法良善?諾貝爾和平獎多少也給了我們一些解答和解方;真正的「人慈」是人類的本性,就像很多見義勇為、惻隱之心、慈善捐款等善行義舉,即使是陌生人,我們也會毫不思索出手相救,這是人類群居動物本性;只是當政客、媒體等仇恨煽動,我們還是會走偏,這些都是人性的探討,都應該好好地被論述和驗證,畢竟,咱們世界再也承擔不了下一次的世界大戰了。

註:人類善惡行為之選擇,其實心理學是很好的研究窗口,剛好最近聽到「哇塞心理學」podcast有一集完全相關,可以參考喔~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7nvtMpQMQIbckD1tfBiHth?si=9nkOEopiQY-h1p3mer1G3A

#阿得的讀書會

#人慈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8038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