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13 11:29:44瀏覽1716|回應0|推薦12 | |
山道猴子:「我瘋起來,連我自己都怕!」 PTT:台灣女友聊天很沒有觀點 社會新聞:一個男護士可以劈腿十個女護士 社會新聞:富二代開名車尬車罔顧人命 看到很多類似的社會現象,我很想問:為什麼~許多國人容易被詐騙?感情過濾的能力有點弱?容易盲從所謂的大師?生活浮面沒有中心思想?庸庸碌碌缺乏生活重心?聊天時的觀點很貧瘠? 日前我的兩團讀書會分別討論了張曼娟的「自成一派」和吳若權「愈成熟,愈天真」,都是關於面對老病死和中年後的自我照護等議題,兩本書有很多務實觀點之論述,也都是作者切身之痛的經驗談,可以增進很多人生智慧和視野,很值得一讀。 大人的讀書會,很容易朝這方面閱讀和討論,提早做熟齡的人生功課總是好事,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觀點!中年後特別需要新觀點,可以促發學習,然後增加思辨和行動反饋的能力,這些也都是訓練中心思想和心理素質的重要關鍵。 什麼是「中心思想」?最簡單的說法就是:知道我為何而活,然後活得有品味;由此而生活有目標,知道當下要忙碌什麼可以滿足為何而活的內在需求,這就是「生活重心」。 前陣子PPT討論板有一個討論串很讓我感慨,外國人交往好幾個台灣女友,歸納發現:她們普遍很缺乏自己的「觀點」。我的看法是這源自於:許多我們的年輕人普遍不閱讀、不親近藝術、不探索外面世界、不善於思辨,只有狹隘的談情說愛,談話當然就很淺碟、浮誇、人云亦云。總結就是:膚淺而無趣! 以親近藝術為例,藝術是安撫情緒很方便的管道,戲劇、音樂、繪畫、雕刻、舞蹈......等,走入美術館、音樂廳、學畫畫、玩樂器......,親近藝術,享受藝術,讓情感投射和轉化,很舒壓;但許多國人就是幾乎不太親近藝術,根本不願也不了解任何藝術;這在歐美國家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深刻觀點,親近藝術,為何而活,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而且,是在脫離學校之後,必需自己主動去感受和投入,越投入越體認不足,然後更持續地深入學習,得到更多樂趣,人生因此豐富,由此可以產出源源不絕的觀點。 追根究底,到底為什麼沒有中心思想呢?「心態致勝」一書分析:「定型心態」的人,總是急於追求證明自我,將所有成果二分為成功或失敗,限制了自己的學習和可能;「成長心態」的人,則是樂觀看待自己的所有特質,將個人的基本素質視為起點,可以藉由努力、累積經驗和他人的幫助而改變和成長。 而且注意喔!「在定型心態下因為失敗而喪失自我,可能是一種持久、揮之不去的創傷。」,這就可以解釋,何以我們多數人在學校所受到的讀書挫折(誰沒有呢?),很容易就阻礙爾後我們想吸收新知,更覺得閱讀是件苦差事。其實,連閱讀這麼便捷的管道都拒絕,觀點當然淺碟,當然無趣。 學學青春期的活躍吧!謹記那種對什麼都躍躍欲試的心情,然後在進入40+、50+的大人後,重新產生樂趣、學習和衝勁。吳若權在「愈成熟愈天真」書裡,寫到他排除萬難去學羽球的心情:「自信,不是覺得自己有多好,而是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丟掉年齡的包袱和框架,勇於各種嘗試。 和吳若權一樣,張曼娟照顧老人多年悟出很多人生哲理,「自成一派」書裡她用「洋蔥與番茄的選美賽」來反省人生的前半場:「我們不斷繞著別人的生活打轉,每 一個笑容都是刺激,每一種幸福都是打擊,別人不一定在天堂,自己卻先走進了地獄。」這種庸庸碌碌的比較,也是我們越活越淺碟的另一個原因。 青春期固然會有過多的衝動,但就是這種衝動讓我們反抗權威,勇於打破框架,這個精神是值得後中年學習的:不要限縮了自己的視野,心念還要有更多行動力才是;不學習就不會進步,生活容易沒重心,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活著當然就會淺碟而辛苦! 當然要廣納百川,拓展視野,除了讀書,也可以讀世間的人事萬物,只要心胸開闊,養份就會源源不絕地進來。我最近就發現,同樣追劇,不必限縮在韓劇,日劇陸劇台劇也很好,最近看美劇也覺得很精彩;跑步除了放空沉思、自我對話,偶而聽podcast也不錯! 老大人沒聽過podcast?哎呀!就是網路廣播啦!最近我最有感的一集是:鄧惠文醫師訪問謝宛婷醫師,~一個立志並投入在安寧病房工作16年的家醫科醫師,聽得我邊跑步邊流淚!所以,不是說年輕人都沒有中心思想,很有思想、理想和行動力的也很多,更值得我們讚嘆和效法! 註:圖片組合自網路截圖,如有侵權請告知。 #阿得的讀書會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