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剩餘的該如何處置?」
2023/10/05 08:19:57瀏覽652|回應0|推薦6

這段話出自我很喜歡的一本德國小說:「里斯本夜車」,一本很好看的小說。基本上小說要好看,要能貼近真實人生、反映人性、有血有肉,卻又不說教!而且隨便抄幾句金句,一輩子都很受用。

日前遇到一位40多歲的老師,問我這個退休前輩關於「職業倦怠」,我覺得很好,教育志業很辛苦,一定要坦然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態;然後,我想到了這個金句。畢竟當老師的培育過程,你一開始會建立一部分的靈魂,但更多的靈魂缺口,得要自己繼續去填補!

我幾年前寫過一篇:「你真的沒有過職業倦怠嗎?還是你早已不想管倦怠這件事呢?」(https://blog.udn.com/yiter1968/164859894),單是承認倦怠這件事,其實對許多老師來說,都有點困難了,因為老師一向好強,主導性強,不太喜歡「倦怠」、「耗竭」、「不足」的字眼。

但事實擺就在眼前,許多40+老師面對改革,越改越抗拒,或是陽奉陰違;面對新世代的學生和家長,也是越來越消極和指責;面對自己的心力交瘁,只是怪罪制度或視而不見地逃避。沒勁、沒熱情、無意義感,這不是倦怠,什麼才是?!

教職超過一、二十年,你怎麼可能,就靠著那一丁點殘留的熱情、欲振乏力的專業、蕩然無存的師道,來撐住偉大的使命感呢?新制退休離你還很遠吧!靈魂的缺口,需要源源不絕的創意和熱情,才能讓你振臂高呼:叫我熱血老師,我很可以!

其實倦怠這件事,確實是很苦的,我認為它甚至是教職生涯必經的過程,但就像杜斯妥也夫斯基說的:「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苦不可怕,要能苦中作樂,才會苦盡甘來,苦,可以激起很多的意義和毅力。

要講意義,一定要提到從二戰集中營倖存的心理學家弗蘭克,他在「活出意義來」書裡陳述,要發現意義可以有三個途徑:

(1)藉著創造、工作;

(2)藉著體認價值;

(3)藉著受苦。

看到吧!學習發揮創意,在工作中創造價值,都是很好的路徑;但,我相信受苦更是一帖猛藥。也許在教學上你已經過於安逸了,那就試著知易行難,開啟闖關模式,譬如:改變教學方式、學習相關的新知能、接受新職務的挑戰、甚至去啟動斜槓志業。

填補靈魂空白,最省錢的方式,如同40+以後的我一樣:保持閱讀的習慣,規劃自己適合的書單,長期閱讀、思辨、和驗證。追劇可以放鬆、運動可以健康、家庭和樂有幸福感、人際活躍會增添人生的多采多姿......,但,這些還是填補不了你靈魂的缺口!

宗教的滋潤、拜師學藝、親近藝術、參與志工......,總之,要採取行動、有所改變;既在山谷,就勇於爬向另一個山峰!如果,你只想守舊的過著一成不變的教書匠生涯,不敢走出舒適圈,不敢挑戰,過勞地用著早已殘缺的靈魂,說實話,這不是倦怠而已,是危害,是公害。

*圖片說明~圖片錄自康健網站,說明在工作中過勞的危害,但很多人不會是表面上的過勞死,而是死於酒精或心血管疾病等。

#阿得的讀書會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994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