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好示範:「除了病,我一無所有」讀書筆記
2023/10/06 21:15:02瀏覽1330|回應4|推薦8

作者:洪子如April,網路書店介紹這本書的一句話:「一位多重情緒障礙患者的孤獨」,孤獨的障礙......觸動了我,也吸引我躍進入了這本書的文字與情感,更喚起我過去在輔導室無數關於陪伴憂鬱症、躁鬱症和PTSD個案的種種回憶。

剛好昨晚才跟我的讀書會夥伴分享,我從不在諮商時,跟個案說「我了解你的感受」這句話;我何德何能能完全了解、感受、掌握個案的種種經歷、淒慘和情緒呢?前一陣子,我翻了一本書:「穿別人的鞋」,也在講同理和同情----穿別人鞋子?多好的比喻!

「或許我們都要走過那些悲傷,才會理解那些悲傷」,書的封面的一行側標字,正說明同理的難處。輔導者幾乎都不可能感受、複製個案的完整經驗,更何況一般人?就像:被下藥強暴帶來的創傷,怎麼理解?尤其他人的各種奇怪回應,即使是出於好心的,往往帶給個案更多的二次、三次......傷害。

這也是我喜歡「生命書寫」的緣故,讓案主咀嚼過的文字,一字一字地,完整呈現患者、受害者的所有,我們看見事件、情緒、複雜的種種,沒有評價,沒有同情,只是認真的知道,然後靜靜地,讓情緒跟著流動就好!視野不一樣了,理解也會跟著不一樣,這就是最好的陪伴和去污名化了!

給勇敢做自己、宣揚正確觀念的April一個真心的喝采,去他的污名,那些無知鬼,滾!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社會對於正常的定義非常狹隘,將『正常』打造成狹小的牢籠,硬是把每個人都先關了進去,教導他掩蓋真實的自我,強迫他成為『正常』的模樣。如果不順從,社會還有另一個噁心的監獄,叫做『精神病院』。」(p.70)

「每當我把發病的所見所聞記下來,將我的絕望、思想、期待寫下來,都會被社群網站撤文下架,於是我更加確定『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必要,因為就是有人不願相信,世界上有一個族群只能以這種觀點看待事情;就是有人認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疾病不好談論,才讓這個族群感到如此孤單。」(p.191)

網路的訊息流很可怕,也製造了許多刻意的或非刻意的酸民,只會站在自己有限的已知,去評斷無限可能的事件、情緒和影響,不要說沒有同理心和同情心,連基本的人權意識、性別意識、身體自主權、公私領域界線......等,都不懂得尊重,這何嘗不是我們整體教育的失敗?!

「面對嘲諷我的酸民,我好幾天沒睡,不斷回覆他們的攻擊,卻沒有辦法講清楚自己PTSD的原因。除了因為那是我的隱私,我也沒有把握說出來之後能否承受任何一點回應,那對我來說太沉重了。」(p.75)

#同理心

很喜歡作者用柏拉圖的「洞穴囚徒」比喻同理心:

「設想在黑暗的洞穴中,有一群手腳被束縛的囚徒,以及一把火,他們自小待在那裡不能轉頭,只能看見面前的岩壁。洞穴中還有一些木偶,藉由火把的光,囚徒可以看見木偶映在石壁上的陰影,但看不見木偶本身。他們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木偶反應在岩壁上的陰影,讓囚徒自然地認為木偶影子是唯一真實的事物。如果他們當中有人碰巧獲釋,轉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木偶,他最初會感到困惑,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甚至會認為木偶的影子比木偶更真實」(p.235)

「影子」對比於「真實」,恰似「他人的理解」對比於「自己的真實」,我們的真實,不過是他人眼裡虛幻的影子,沒有親身去觸摸、去感受,都是影子,都是虛幻,所以:

「唯一能夠解套每個人的『真實』就是『同理心』,『更完整的真實』需要仰賴他人的求證,沒有同理心就感覺不到真實,更精準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同理心,就沒有足夠的真實。」(p.237)

所以,謝謝作者那麼勇敢、用心、願意分享內在所有的真實,唯有所有的真實呈現,真正的同理,才有可能。

#正視精神疾病

我知道我們多數人都接觸過憂鬱症,但每個人僅僅依據自己的有限認知,去建構自己對精神疾病的理解,然後就貼標籤;其實是很危險也很可悲的,就像綜藝節目上吳宗憲說的:「憂鬱症是不知足」,完全的偏頗和自以為是。書裡作者對憂鬱症有很多質性描述,很傳神,譬如這個:

「憂鬱症像是被困在一個沒有門的房間,外面的人著急喊著要妳趕快出來,但沒有任何工具可以幫助妳逃脫。努力沒有用。發病的當下,病裡面的人與病外面的人處在完全不同的認知狀態,除非願意想像,不然再多的溝通只會更傷人。」(p.162)

至於躁鬱症的樣貌:

「我像是一隻激動的狗在人們面前狂吠,他們聽不懂我的語言,因此想藉由我的行為而理解我,卻不知道我是完全沒辦法控制我的行為和言語的。」、「躁鬱症讓愛自己變成很難的事」、「躁鬱症時我所顯露的行為都是我性格的反向。」

(p.222)

然後,這個是影響作者巨大的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時間軸時拉長PTSD的傷口,像是一條沒有盡頭的鞭炮,在某處被不明的原因點燃,永遠來不及反應就被炸得全身傷。所以對我來說,最接近光的希望,一直都是死亡。」(p.62)

#精神疾病治療

精神醫學源於西方,有時人云亦云,有時模糊不清,但至少西醫極力在病徵上作「因-果」傾向的解釋和治療模式,很具體,如:

「醫生一次極為為耐心的解釋後,覺得自己果然就只是個普通人類,活在各式各樣的理論裡,[典型的雙相情緒障礙]、[過度補償作用]等,對於自己的每個行為都能夠被解釋,我感到平凡又安慰」(p.87)

然後是在心理問題的層面上,你可以找心理治療專業人員,積極而勇敢的作為:

「如果你決定開始談自己的傷痛,請一定要找你信任的人或是愛你的人在身邊,重組和表達說出口的過程,很像是要更換貼在結痂傷口上的ok繃,在撕下的過程中你一定會流血,......你會痛到懷疑自己為什麼要重新撕開、是否做錯了決定,好像連你原本建立的堅強都全面崩解,但其實這是一條辛苦且必經的復原過程......」(p.166)

用藥,是作者很堅定支持的部分,從病患當事人的視角來陳述,很值得一讀:

「我不覺得依賴藥物有什麼問題,覺得有問題的是那些認為[吃精神科藥物不好]的人,這大概就是精神疾病被污名化很大的成份。」(p.99)

「如果無法靠自己調節生活狀態,我個人支持藥物控制,在醫生的建議下,找到適合你的藥物,再用時間去慢慢適應所有的副作用......先解決當下的情緒問題,等到穩定了,有時間嘗試調藥,再慢慢改變。」(p.99)

#躁動的愛情

我自己在輔導室的經驗裡,對於躁鬱症孩子的愛情,普遍有擔心;實務上,他們很容易尋求愛情的倚靠,然後黏膩,然後炸裂,然後反覆,牽扯不清的愛情糾葛,往往讓疾病更加難以處理。不過,這邊所講的「躁鬱+愛情」的愛情觀,個別差異還是很大的。來看看作者的呈現:

「萬一自己不夠好呢」這篇有一段反省的話很好:「我還是決定在我認定的珍貴感情裡,不做自己,也不用全然地誠實透明,努力用美好的那一面與伴侶相處......」。(p.138)

然後作者用自己改寫版本的「愛的真諦」來闡述愛的寫實面:「愛是不用忍耐,不用包容,不用盼望,盡量放縱嫉妒之心直到無趣,盡量計算人的惡直到無聊,如果你過度期待與憧憬,愛絕對有終點,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p.139)

#精神疾病的陪伴

陪伴與問候很容易尷尬,更容易過猶不及,當事人自尊心敏感,陪伴著容易評價,所以,看作者舉例:「對憂鬱症患者最溫柔的一句問候:『你最近睡得好嗎?』,回答的時候差點哭了出來,像是忍了好久,終於有人知道,你連睡覺都難」。(p.65)

或是,一句當事人最可以接受的關心話語「我希望妳能過得開心」。(p.166)

還有,不要對病患說「加油」,真的是地雷對話第一名。其實,關心的方式很多,即使當事人言語的解讀很可怕,但替他們想,正如作者說的:「或許我真正想要的是被正常對待」(p.182),所以,把病患當正常人開個玩笑、約出去走走、吃飯看電影,都是很正常化的陪伴方式。

#憂鬱症的自殺意念

這一題應該是所有心輔老師的心頭重擔,尤其重度憂鬱症患者的自殺意念通常很強烈,所以,如何啟動家庭人際的支持系統是第一步,然後才有從病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相關處遇方式,但記得,必須一步一步來,不要一開始就講人世間偉大的意義和愛,那反而是一種危險的壓迫:

「憂鬱症的症狀之一是會失去所有對事物原有的熱情,只對死亡有興趣。」(p.163)

「無論是哪種精神疾病的患者,我們只要選擇繼續活著,就一定會被這些求好心切的建議傷害,畢竟我們的人生目的只是想要舒服一點,在求生的時刻,那些遠大抱負皆與自己無關。」(p.182)

你可以看看下面這一段,病患的內心對於死亡的想法並不是畏懼,是解脫,所以,陪伴或話語的引導上要特別明瞭和注意:

「人就是這樣,面對死亡總會寬容起來,可能是信仰或是社會習俗,大家要你尊敬死者,但偏偏,人們對活人是這麼嚴苛。」(p.200)

#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疼惜

我要引用「不完美的我,也是最好的自己」這本書的話作為結語,對於修補脆弱的、黑暗的心理可以很有幫助,重點在儘量忽略人際上的壓迫和比較,「我們本能上會根據比較結果及自己無能為力的特質,來界定自己的等級。」,自尊心的壓迫就是由此而來,身心疾病者的退縮就是如此。

所以:

「自尊必須建立在完全接受自己的異常,並清楚自己有能力為異常的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至於別人愛怎麼想,那些想法又有多限制你,都無需理會」。

「無需浪費時間與那些不懂還愛挑你毛病的人爭辯。真正在乎你的人不會理會你的缺陷,至於沒辦法體諒的人,就叫他們去吃屎吧!」。

最後,附上作者的YT影片供參考:

新聞挖挖哇:

https://youtu.be/DKj85tMgqcA?si=Y4_AW4EnaiLgeR8G

https://youtu.be/L1VZDBa3Oog?si=pmBCO_ejXN8qSg2a

談metoo:

https://youtu.be/vJOcIPbKdqA?si=naImVWXncRmrIjSQ

#阿得的讀書會

#大人的心理素質課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9945875

 回應文章

刁卿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10/09 07:40

(望格主莫介意我在此回覆黄小姐)

黄小姐:讀了所附的舊文。我時常訪您的格子,但從未留足迹。

相信udn的格友没有不認識您的,也應都會同意您才是“精神疾病去污化”的最好示範。

接受心理治療,同時靠着基督信仰,击退病魔,這是属於您的聖戰,神藉着您,向眾人顯示了不同凡响的奇异恩典!

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天赋秉性与遭遇,當你選擇基督為唯一救主時,祂就會依你的情况派遣不同的天使前往协助。每個守護天使的任務/服務各異。你愈努力,你身邊的天使就會為你愈盡心盡力。

這是基督教最奇妙的特點之一。我們信仰同位神,守護天使却不一樣。我相信信仰有分阶段的,完全依信徒的情况“量身定制”。只要切實做到主的指示,恩典都够用,殊途將同歸。

以下是《慕善集》裏的一段。由四世纪的神學家 Evagrius the Solitary (345–399 AD)所寫的。

81. Know that the holy angels encourage us to pray and stand beside us, rejoicing and praying for us (cf. Tobit 12:12). Therefore, if we are negligent and admit thoughts from the enemy, we greatly provoke the angels. For while they struggle hard on our behalf we do not even take the trouble to pray to God for ourselves, but we despise their services to us and, abandoning their Lord and God, we consort with unclean demons.

要知道,聖潔的天使鼓勵我們禱告,並站在我們身邊,為我們歡喜禱告(參 多俾亞傳12:12)。因此,如果我們疏忽大意,且承認來自敵人的想法,就會極度地激怒天使。因為當他們為了我們在努力奮鬥時,我們甚至沒有費心為自己向上帝祈禱,而是輕視他們為我們提供的服務,拋棄其主和上帝,與不潔的魔鬼為伍。


黃掬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10/08 19:08

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

https://blog.udn.com/raphaella/595080


信仰中最大的、與軟弱有關的掙扎,
不是去悲憫原諒別人的軟弱,
而是深刻的、痛苦的
去與自己內心深處的軟弱相遇。

─陳韻琳

刁卿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10/07 15:55

時代變化太快,愈来愈多人無所適從,心理疾病愈來愈多。

精神疾病適度去污名是應该的,國家醫療积極介入治療是當務之急。

但得注意切勿矫枉過正,以“思覺失调”一體视之,淡化,一般化,甚至正常化。

標榜同理心,要穿他們的鞋,否则就“滚吧”,“吃屎去”?

反思一下:這樣會不會令患者非但不正视自己有病,反而認為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全都是虧负了他的混蛋,會不會因此反而變本加厲,成了反社会的“未爆弹”?

無辜受害者,找谁索赔?

某格友為文說曾遭精神病者攻击,外傷事小,内心受創不輕。我对她完全有同理心,因我穿過她的鞋子。

甫回台時,在一女厕的洗手台邊,我曾無故遭到攻击,那瘋子逃了。她外表一点也看不出有病。

我留言對格友說,今後彼此得长點眼色,“武瘋可避,來陰的文瘋難防”,或許用词不够政治正确吧,但被打了,還不准骂一聲“瘋子”,那實在太矫情!

對於那些只會“退缩”的受苦靈魂,具同理心的人只會有同情,只會更小心翼翼對待。

但,在過度去污名之下,有不少人不再認為自己有病,自認不過是行為和思想与眾不同而已,甚至强势地上社媒寫書,宣扬其反社會的奇思異想,我想贵文提到的那位作者,可能太過張扬,這才會惹起部份“酸民”的反感吧?

(此留言,可不用回覆。)


愛唱 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10/07 03:22
穿別人的鞋 太適切絕妙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