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句話打開企圖自殺孩子的心結:也談助人工作者要有自己的人生哲學
2022/08/10 10:11:57瀏覽1550|回應0|推薦7

我是一位資深高中輔導老師,長期陪伴青少年卑微的心靈,前陣子又被問到一個輔導老師常被問到的難題:一個企圖要跳樓的人,你會怎麼去勸告?開頭的一句話怎麼說?(是看了什麼劇的啟發嗎?)

大哉問!我剛當輔導老師時,還沒有所謂「自殺守門員」這種訓練,但至少我讀過意義治療法,裡面有我深愛的人生哲學,於是我很早就自我訓練了一句防治自殺的問話:

「十年後,或二十年後,你會怎麼看待你當年的企圖自殺呢?」

先說,這是個人心得和經驗,沒有對錯好壞喔!然後要提醒,這個當下,輔導老師能丟出去的球,一定是自己熟悉的、擅長的、有預備的球路,所以任何當事人回擊的球,我都要能穩穩接住。

這句問話有兩個意義:第一,10年、20年的設定,是先阻斷「我立刻要死了」的必然性;第二,跳脫出此時此刻被困住、想自殺的衝動漩渦,找一個替代的、轉移注意力的話題或畫面。

不管當事人如何回應,大致上我的對話,會圍繞在:1.你還是要繼續活下去;2.你會創造出你現在想像不到的事情和意義。然後,我從不講道理,但我會講故事,故事要有兩個原則:是自己的故事、或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千萬不要杜撰故事,要用生命影響生命,貴在真實與同理。

我記得當年我最喜歡說的故事之一,是弗蘭克「意義治療法」裡面講的一則演劇治療:

有個11歲的小男孩死了,他的母親也想死但自殺未遂,他企圖與患有小兒麻痺坐輪椅的大兒子一起自殺,但這個大兒子阻止了他。在做治療時,治療師引導問:「你現在不是30歲,而是80歲,並且正躺在臨終的床上,現在你回顧一下過去的一生,你會怎麼看待呢?」,媽媽回答:「我曾經希望有小孩,而這個希望也實現了,雖然一個小兒子死了,但我還有一個大兒子,如果我自己去死無法照顧的話,他可能會被送進孤兒院,但他是我的親生兒子,我要盡量使它的生活更加圓滿,我要使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這時媽媽暴哭,「至於我自己,我現在能夠寧靜平安的回顧我的一生和我的生活,因為我可以說我的生命已經充滿意義了,我已經努力去實現它了,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為了我的兒子,我盡了最大的努力,我的生命真的沒有失敗!」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在自殺衝動的當下,無法思考什麼親情啦!意義啦!在乎啦!理性說服是很蠢的事!腦筋一片混亂的人,我們要先轉移注意力,聚焦在我們設定的話題,先安撫好衝動的情緒再說;我的經驗,情緒不對說什麼也沒用!

等情緒平緩,慢慢說苦悶,有很多的話題可以聊,先心情平穩再說,像我寫過:「文學,可以是憂鬱心靈的生命出口:老師,你讀過『太宰治』嗎?」(https://blog.udn.com/yiter1968/170753351),就很適合厭世文青的慢慢聊。

有時,這種被視為校園危機處理的應變,年輕輔導老師會很有壓力,究其原因,不在諮商和危機應變技巧上的不足,而是諮商者缺乏自己的「人生哲學」,不知如何去理解和應對這種企圖自殺的孩子。

我自己是個例子,多閱讀可以幫助,多看案例也可以參考,更重要是要建立自己的人生觀,意義治療的哲學觀,重點在於:每個人要為找尋人生意義負責,或是我喜歡的阿德勒,看見自卑與超越的「力爭上游」天性,就算卑微的人也可以很有力量,只是需要適當的「刺激」。

意義的刺激和創造,一般要從生活中著手,從工作、愛、服務他人都可以,但弗蘭克在集中營的經驗,有一個更好的刺激點:受苦,受苦是人生的必然,不管你願不願意,越苦意義越強烈,受苦後找到的意義通常都很棒、都很了不起:

「在納粹集中營內,我們可以親眼看到,那些知道還有一件任務等待他去完成的人,最容易活下去。」(「活出意義來」p.118)

等待一件任務的完成,是10年後的你會讚嘆的事,千萬不要輕易現在就放棄了!「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生命好比讓牙醫治牙痛,你老是以為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後頭,實際上早已過啦!」,不妨,現在我們一起來預約十年後的自己對自己的讚嘆吧!

註:圖片錄自1993年電影「伴我情深」畫面,男主角李察吉爾情緒躁動在高樓上貌似要自殺,很能說明雙極性情感疾患的自殺意圖,往往是是受到情緒亢奮和混亂所影響。(我的電影筆記:https://blog.udn.com/yiter1968/4130004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675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