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可以落魄但不可以喪志:東山再起真正的障礙不是年齡是心理!
2021/11/29 09:29:12瀏覽2616|回應0|推薦12

讀過一句描述中年很幽默的話----神話學家Joseph Campbell :「中年就是當你爬到梯頂才發現梯子靠錯了牆。」靠錯牆其實也沒關係,慢慢爬下來,重新搬動梯子,靠對了便是!中年,人生的中場而已,不遲!不遲!再爬一次,真的不遲!

最近剛好翻了「失敗學」的書很有感,相較於年輕人的失敗我們會給予的包容和勉勵,中老年的失敗常常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會同情甚至會有點鄙夷,包容上一定遠不如年輕人。但,關於東山再起,跌倒再爬起來,真的有年齡差距的問題嗎?當然不會!也不該會。

我們先來看看衛福部自殺人口的統計,雖然我國的整體自殺人口數這幾年是遞減的,但中老年人的自殺率(每十萬人),卻是居高不下的,以109年來說,0至24歲為4.6人,25至44歲為15人,45至64歲為19人,65歲以上為26人。中老年的自殺率,恰恰正是「人生末路」絕望感的顯發!

老而不死是為賊?當然是斷章取義的話,貶低老人的能耐。

我來舉個例,像我一直認為,相較於歷史名人東山再起的勵志故事,藝人豬哥亮2009年在躲債十年之後的復出,拼命拍廣告、主持、拍電影,只為了償還過去嗜賭如命所欠的債,一直拼搏到2017年他大腸癌過世為止;一個平凡的賭徒,人生終場前能有如此不凡的奮鬥,真得是可歌可泣!

因為據報載,豬哥亮在復出前,欠債超過六億,長年在外也與子女疏離,那些光鮮亮麗的藝人好友們應該也都很怕他找吧?!60幾歲潦倒的他,當時,不正是自殺的「高風險族群」嗎?他當時如果真的跑去死,也只是納入很合理的統計數字之一不是嗎?還好,他沒有去死。

我們的文化,常歌頌年輕人的聰明和勇敢,車庫創業很炫,失敗當然沒關係甚至很合理,有為者亦若是啊!振作一下機會馬上就會再有;但對老年人的創業和第二春或冒險,我們有多少祝福呢?對他們的失敗,我們又有多少的鼓勵呢?「哎呀!年紀大了,何必淌那個渾水!」

其實,年齡大,不但不該是障礙,更多時候,反而是優勢才對。60歲以後,是人生經驗累積的黃金歲月,大腦有在用就不會退化,體力有在練就不會老朽,此時的身心狀態,絕對可以承擔事業或婚姻或感情等各方面的風險和失敗,以及之後再起的挑戰。

經驗是寶。看看我國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年齡條件是多少?40歲,代表至少這個年紀以上,才具有領導國家最基本的年紀,經驗豐富、不躁進、慎謀能斷。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幾歲?79歲!「大器可以晚成」(Late Bloomers)一書有一段話詮釋得很恰當:

「智慧在40到50歲之間攀上高峰,然後長久維持高點直至生命的末尾。這種由經驗而來的能耐有許多益處,包括做出更好的決定、更著重正向、更擅長應對、更沉著冷靜、更迅速準確的解讀各種模式。」

老人智慧和行動力並不一定就老邁,譬如:被拒絕1009次才成功的肯德基創辦人Harland Sanders,當年創業時已65歲;2004年王永慶接受雜誌專訪時仍雄心勃勃擘劃著未來50年台塑集團的三個夢,他88歲;2009年張忠謀氣魄地回任台積電執行長之後屢創台積電的高峰,他78歲;今(2021)年郭台銘親自駕駛展示自家產品的電動車,啟動台灣電動汽車的霸業,他71歲。

其實,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大致是一樣的,用進廢退,譬如大多數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可以多次達到不同的認知高峰,資訊處理的高峰是18到19歲;短期記憶的高峰是25歲;評估複雜模式是50歲;言語文字運用到65歲以上等等。但要注意的是心態的老化,會造成更多的退縮,以致提早衰老,而無法承擔風險。

見了棺材再掉淚不遲。「最活力的老後」一書主角95歲金牌阿嬤歐嘉奶奶,即使人生來到了8、90歲,一般人稱之為垂暮之年的歲數,但她卻跑去田徑場強力訓練,精彩活出健康自主、有尊嚴、猛拿金牌的熟齡生活;這見證所謂的老,不單是來自基因,書裡的一句話可以佐證:

「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可能改變基因的表現。」

面對挫折和失敗,心態上的坦然以對,會直白地告訴你的大腦和身體:有任務在身,要撐住!不可以老!老邁是一種心態,是一種選擇,認老但不一定要服老,要選擇相信,相信會產生力量,相信會讓身心靈知道重新振作絕對辦得到,這和年齡無關,只和心態有關。

來聽一段豬哥亮的「東山再起」:

「叫一聲 落魄的男子漢

就要衝出萬重的難關

東山再起 名聲擱流傳

永遠留乎人塊留戀」

「東山再起」成語源自東晉謝安的故事,當年謝安40多歲在國家存亡臨危下重出江湖,一場「淝水之戰」穩住東晉的江山,見證了「薑是老的辣」--年齡與智慧是正相關的。所以,請多給失意的、跌倒的、覺得沒有希望的中老年人一點掌聲,一點支持,一點相信,沒有度不過的難關,沒有懷才不遇,真正的難關只在你心裡。

註:寫下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是來自回想自己當高中輔導老師的31年間,竟然接過五個以上的個案,敘述他們的父親因事業失敗等因素而自殺身亡,造成家人一輩子的痛;也只有在那個晤談的小房間裡,他們的宣洩和得到一點點力量的啟發,讓當下和未來有了一些些新的領悟和「重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069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