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紅盒子,追憶我的布袋戲,和我的父親
2018/10/21 17:00:06瀏覽1025|回應0|推薦7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覺得很幸運,昨晚上看了一場紀錄片的包場播映,片名叫「紅盒子」,是關於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師傅的生命故事,他正是傳奇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長子,每次的演出前,師傅虔誠地向紅盒子裡的戲神「田都元帥」上香參拜,那個紅盒子,也象徵了布袋戲的精神和傳承。
 
看著電影裡布袋戲偶的活靈活現,對我們這一代四、五、六年級生而言,都是深深感受過它的巔峰魅力啊!那種幾近於瘋狂追星的旋風,完全不亞於當今韓星、美星的巨星風采,戲劇故事的扣人心弦,戲偶操作的細膩擬真,口白詞句的雅俗兼備,真是無可比擬的表演藝術。
 
紀錄片帶到台灣布袋戲的逐漸沒落,彷彿也道出了島上我們這一代對許多「傳統」的失落愁緒,何止布袋戲,歌仔戲、母語、孝道、人情味、田野生活......,許多我們所以為的舊時美好,時間巨輪這麼一轉,就這麼風清雲淡地過了,沒了,但你所認為的理所當然,其實更多是因為人為的扭曲和操弄。
 
譬如當年所謂的禁方言政策,所謂的電視節目審查制度等。如果這樣美好的表演藝術就這麼不見了,年輕一代是無感的,但,真的是如此嗎?看著來自法國追隨師傅學布袋戲興致勃勃的徒弟,甚至師傅都覺得可以把紅盒子傳承給這樣的老外時,我們所有的傳統,又會是如何被自己人所消滅呢?
 
在暗黑的播映廳裡,我感慨著這樣布袋戲文化的式微時,有更多片刻的泛淚,卻是來自師傅對「父與子」淡淡的悵然,我們的父執輩那一代,都是壓抑的、話不多的、打罵的,也許沒有對錯,但,如果是因為李天祿大師本身的入贅,而與從母性的長子師傅不親近之故,那又更加觸動到我內心深處的某根神經。
 
因為,我也是從母性的,先父也是入贅的,但我是從未曾感受過任何因姓氏不同的差別待遇,而在鄉下鄰里間,那種歧視現象是時有所聞的;當年那種姓氏所影響的父子關係,不也是另一種「傳統」的式微?我懷念我的爸爸,不只是因為無差別的疼惜,更多是因為就算是壓抑情感,你還是能感受到父親所願意給你的某種形式的愛,就像師傅的布袋戲技藝的傳承,不也是某種來自父愛的形式?
 
也許某種舊時代的技藝在消失中,某種人情味也漸漸被摒棄,某種壓抑尖銳的父子關係也不符時代了,但應該說,消失也是一種自然的融合,新的時代,處處仍有舊的痕跡,布袋戲在進化,父與子也在進化,方式與形貌會變,但精神是一直都在的,田都元帥從唐朝以來並不孤單,因為一直有人在意,有人傳承,恰似父愛的庇蔭。
 
終究,藝術還是要融合在生活裡,才能更源遠流長,父與子,也是要在生活裡有情感互動,才會傳承不輟;師傅對布袋戲傳承的擔心,不是用哀怨去塗抹,就是去大方面對;對父親,也有悠悠的思念之情,看來,一切並無悲觀,我們都用某種形式的愛,在傳承上一代,是布袋戲,或是兩代的愛。
 
我或許遺傳自先父,至今仍然不喜歡表達感情,但我確實記住了許多的美好,我與爸爸,我與布袋戲,美好始終嵌在我的腦中,美麗的聲音、影像、感動,一直都很美;電影尾段,那一場師傅找老樂師們的最後演出,平凡卻真摯,平淡卻情濃,看得我數度淚崩,美好是他們的細胞,他們的精神,你無法僭越或取代,我們唯一能做的僅僅是:及時懂得愛、願意感受,懂得藝術的美好,感受父母的愛。
 
謝謝楊力州導演的好作品,還有映後的真情告白,看著魚貫而出的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弓著手指模擬戲偶走路,模仿著電影中師傅唯妙唯肖的手法,那一刻大家彷彿布袋戲魂上身了,啊!絕學不絕,只要有心啊!
 
註:圖片綠自網路,youtube有一段相關影片很棒:https://youtu.be/5PcFT3LXhI8 。支持國片,支持優質紀錄片,請走進戲院好好去感受吧!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183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