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憶小學時老師的家庭訪問:也聊聊現代親、師、生的溝通管道
2018/10/11 16:14:50瀏覽2108|回應0|推薦18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我是民國63年到69年就讀小學,記憶裡小學老師每學年都會利用假日排程,輪流到每個學生家裡進行所謂的「家庭訪問」,和家長面對面溝通孩子的個別狀況。
 
關於家庭訪問多年後回憶裡的畫面,幾乎都跟「緊張」有關,預知老師哪天要來很緊張,真的來了更緊張,小孩子的我們被爸爸要求端著茶給「先生」的當下,僵硬的雙手緊張到直發抖!
 
類似的場景:多年後我看「哆啦A夢」卡通,也看到大雄為了老師要到家裡來,也是害怕到不斷拜託哆啦A夢趕快拿道具出來阻止,原來,家庭訪問所帶來的焦慮,可是跨越了台、日兩國呢!這也是我們那個年代很多人小學的共同回憶啊!
 
等到我自己當了老師,校園中早已沒有聽說這樣的例行活動了!我是覺得很可惜,老師能到家裡訪談,不但對家長的管教是一種關心和提醒,也能介入家庭,直接面對面的檢視每個孩子家裡的狀況,經濟弱勢的、管教不當的、親子不睦的......,一覽無遺。
 
當代的親、師、生溝通管道變多元了,紙本聯絡簿、通知單、電話、手機簡訊、部落格、社群軟體群組......,從傳統紙本到數位平台,從文字到語音到影音都有;但和以前相比,老師、家長、與學生的溝通有比較順暢嗎?溝通的效果有比較好嗎?
 
我最懷念家庭訪問的元素,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一般家長、學生對老師都帶著很傳統的尊敬,這種尊敬,也讓老師有了使命感,而願意無怨無悔地在假日一個一個地家庭訪問,付出當然不是為了增加任何收入或名聲,而是因為:我就是你孩子的老師,我就是要關心你們的家!
 
相較之下,多年後因為處理特殊個案,我也曾去家訪,是和導師、教官一起去的那種,因為是帶著強勢介入的家訪,明顯感覺到家長的不友善,也許類似的法定通報個案,許多家暴或特殊際遇個案的社工家訪,感受應該也差不多吧!
 
人的溫度不見了,信任感大幅降低,再多的紙本,再多的手機訊息,又能增加多少溝通?恐怕更多時候只是為了宣告「權益」或「責任」吧!過去強勢介入的家訪一定不會被告,因為那是真誠的關心,但現在老師呢?只要有一點不慎的言詞,可能就被檢舉了吧!
 
科技進步,年金改革,時代在變,親師生的溫度和信任如此江河日下,許多老師也只求明哲保身,根本不敢有過多的熱情和介入,遑論是家訪;不過在教育現場,我還是常看見很多默默付出、有使命感的老師,縱使不做家訪了,但更多的是主動的聯繫和滿滿的關懷,而這真得是值得大方獎勵的事。
 
懷念歸懷念,還是要說:老師再多的付出,再多的家訪,也還是無法取代家長的角色和功能,如果說當今時代變化萬千,孩子的自私自戀難搞,生命的價值觀混亂不清,所以老師們要多加油,但,我也一定要順便問:親愛的家長們......您也有一起進步嗎?
 
註:圖片錄自網路,每次看到哆啦A夢卡通裡大雄很怕老師的家庭訪問,彷彿就看到小時候的自己一樣。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1764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