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08 06:54:18瀏覽4825|回應8|推薦89 | |
這兩天媒體報導馬英九前總統答應擔任東吳大學「嚴家淦法學講座教授」,講授「國際法」,並聲明屬於「榮譽無給職」。事件引起政界與學生不少反應。幾天前我寫了一篇「東吳該以教授當立委為榮?」文字,批評了不夠專職的教授,也批評了學校不應該要求教授努力專職,同時以教授出任立委為榮,政策相互矛盾。因為該文討論到東吳的事務,特別分享於校園的臉書社團中,引來不少「熱烈的討論」,版主以「違反版規」為由刪除此分享,此事件看到學生對於教授職責的瞭解多浮面,同時看到這些社群網站封殺不同意見的手段。有需要再討論教授的職責,東吳該要甚麼樣的教授?恰逢「馬教授事件」,先討論一下「門神」與「講座」,希望本文的分享不會再度被封殺。 劉兆玄前校長是最大的門神? 教育部高官退休後,多位轉到私立大學擔任高職,被戲稱為「門神」,這些高官轉任扁馬兩朝都有,應無涉特定政治色彩。一些國立大學教授退休後轉到私立大學任教,被稱為「肥貓」,這「門神」和「肥貓」其實都是沒有必要的譏評,學校當然是基於對經營、教學與研究的需求才會聘任,以私立大學的財務困境,不可能白燒錢去做公益、套交情,如果有問題,也不出這些轉任官員與教授身上。 東吳劉兆玄前校長,在擔任校長前,曾是行政院的副院長,如果說是「門神」,應該是最大號的「門神」了,但是他為東吳蓋大樓,帶來新經營氣象,更帶動全國公私立大學重視教學改進(教學卓越計畫),沒有人會稱劉前校長為「門神」。 東吳講座的遺憾 東吳可能因為地利之便,或傳統的辦學氛圍,聘請許多法界商界事業有成者(如法官、大老闆等)授課,符合近年教育部強調實務分流,這些「業師」補足了專任教授比較缺乏的「實務經驗」。東吳這些「業師」皆兼任,主要的功能在強化教學,與學術研究關係不大。 東吳背後無財團支應,私校捐款無法全額抵稅,這和捐給公立大學不同,所以比起台、清、交等募款殷實戶,東吳的募款收入少得可憐,所以校內那幾個講座的基金都不豐厚,以基金孳息聘來的「講座教授」不見得都獲得全額豐厚的報酬,有些「講座教授」還是兼任的身份。為了尊崇講座,擔任講座教授的工作內容和一般專任教授不同,例如嚴格要求上課時數等。 至於聘任好幾位退職高官擔任講座,這幾位高官長期擔任政府要職,要說有甚麼高超的學術成就,可能算不上,不過這些高官無可取代的實務經驗,是很寶貴的教學資源,很值得學校和學生們珍惜。美國甘迺迪總統旗下的國務卿魯斯克退休後,1970年至1984年,擔任喬治亞大學法學院教授,教授國際法,那是該校響當當的名牌教授。 講座的聘任當然不僅是為了滿足「教學的需求」,更希望能夠提升東吳學術的質量,原本有高超的學術成就者擔任講座,當然可以帶領研究生和伙伴教授們共同提升研究能量。久任政府要職的高官,本身的學術著作可能不豐,不過實務的經驗與視野,也可以協助其他教師從事整合性的研究。 檢討講座教授的聘任對東吳學術研究的提升,抱歉,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原因:(1)經費拮据,可能無法使得講座投注全部心力於教學和研究上,(2)學校對講座的研究任務並無清晰的想法,更談不上要求,(3)研究人力(研究生、研究員、教師)與實力不足,無法以講座為核心凝聚出專題的研究團隊。這裡東吳學術研究的「環境因素」可能責任更大些! 馬英九東吳開講 根據媒體的報導,邀請馬前總統擔任東吳嚴家淦法學講座教授,屬於榮譽無給職,卸任總統不領講座報酬,省得別人說閒話,同時這也可以看出東吳「講座」的窮酸寒磣,所以除了邀約講授「國際法」外,不太可能做其他要求了,例如:申請研究計畫、發表期刊論文、辦研討會等。 「馬教授」的授課呢?根據記者王彩鸝報導:「馬老師上課不疾不徐, 一派溫文的講述課程內容,有時輔以自身的經驗作補充,偶爾出現的招牌冷笑話,平穩的語調很容易令人想睡覺,但看到老師那麼認真,雖然算是營養學分,同學的出席率倒是很不錯,尤其是女同學。」可見馬教授很認真授課,但是很「古典」,如果不靠「營養學分」和其他「個人因素」,馬教授得面對學生學習情緒低落,還得面對部分可能有敵意的學生,這馬教授不好當啊! 結語 批評東吳聘任退職高官擔任講座,應該先看看不同講座的聘約,審視一下約定的工作和報酬內容,如只看講座的政治屬性,那只證明自己戴上有色眼鏡罷了,這些亂世下的瘋言瘋語沒啥營養,出自東吳教授之口就更不厚道了,傅正、蔡英文總統、游盈隆、郭正亮、羅致政、徐永明和許多顏色鮮明者都曾短期或長期任教東吳,對東吳認識不深的民眾,還以為東吳是「凱達格蘭分校」呢! 請參考 馬教授「回鍋」 東吳學生:就算修不到課 也會去旁聽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