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研院食安建議,看報治國
2014/01/23 11:29:04瀏覽1257|回應0|推薦11

中研院院士和專家們針對近年食品安全問題,聯名提出建議,如:部會整合、建立國家毒物學中心、統一發言機制、建立國人資料庫、培養毒理人才、病因調查釐清毒物和疾病因果關係、擴大醫療支援等。雖然確實針對近幾年來亂用添加物等造成化學性安全而提出的方案,不過方案本身好像是橫空而出,如果沒有把握著現況的得與失,恐怕搬床疊架,除了多增加有關毒物學的研究資源外,對時下的食品安全問題於事無補,更甚者反而會錯置有限的資源。

目前不是沒有中研院建議所提到的機制,中央有食品安全會報,食品安全委員會更網羅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各大醫學院都有環境毒物相關的研究單位。近年事件頻傳,要怪這些醫學院毒物專家不盡責?要怪這些中央官員有會報沒管事?如果依照目前的方式,再多幾倍毒物專家都沒啥用!所謂專家都是正道中人,哪會預期到黑心廠商會把化工原料投入到食品中。當然中央部會之間,如農委會、衛福部等橫跨農業、食品、醫藥等業務單位之間,彼此本位主義,合作不足,這當然是有待改進的議題。

近年的食品安全事件,問題出在業者的心態與政府的管理效能上,跟「毒理」關係不大。政府效能上,加強食品添加物、化工原料等源頭與流部的管理、鼓勵檢舉、檢舉後加強定向的檢驗、提高罰則,這些才是正辦。這些都是行政管理的措施,政府已經在規劃或執行中,罰則提高等涉及修法部分的「食安法修正案」現在還躺在立法院中!對於化學品添加物的嚴格管理措施,對業者來說會增加許多登記管理的麻煩業務,對於政府會增加許多查核、化驗等行政負擔,面對技術進化而人心不古、貪婪成性的業者,政府投入的資源恐怕更會倍增。這種食品掺偽的事件,不單是臺灣,已經是全球所關心的議題。

對整體性的食品安全而言,無論瘦肉精、毒澱粉、塑化劑、三聚氰胺、銅葉綠素等事件,都是屬於化學性的添加。這些化學物的毒性不是沒有研究,所以多增加這些毒物的研究經費,對於現況助益不大。這些化學品,有些合法,有些不合法,合法也擔心用量和用途的錯置,但是就毒性、攝取量、攝取時間長短而言,整體而言,對人體傷害不高。所以會造成轟動,不是專家不瞭解這些化學品的毒理,而是政治人物、媒體都只傳播「毒性、毒理」,不傳播實際的「風險」觀念,這是風險管理中有關「風險溝通」的缺失,民眾無法得道到持平的說法,因而造成普遍性地恐懼。

食品就是很複雜的,原料、料理不同,而人的反應亦各異,對於急性食品安全事件,只有約半數知道原因,先進國家情況也差不多。在知道兇手的一半中毒事件中,九成以上是微生物所造成,因為微生物生長快速,變異快,兼且氣候變遷等緣故,新衍生的食品致病菌所在多有。例如腸炎弧菌O3:K6菌株造成全球大流行,各國異常重視,日本原來和臺灣一樣約七成的細菌性中毒由腸炎弧菌所造成,臺灣依然高居榜首,而日本已經降至兩成多,無他,人家努力改進這些微生物中毒情況,而我們全國都陷於食品化學的風暴中。

我看中研院這份對於食安的建議,也一樣,看報治國。

請參考:
民粹激情救不了食品安全
食品問題,麥擱亂啦!
請政媒不要動輒以食品問題恐嚇民眾!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hc70&aid=1072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