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評: 翻譯研究方法的入門指引
2008/08/28 20:10:26瀏覽4266|回應0|推薦2

作者姓名: 廖柏森 (Liao, Posen)

書評書名: 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書籍作者: Jenny Williams (珍妮.威廉斯)Andrew Chesterman (安德魯.契斯特門)

書籍出版資料: Williams, J., & Chesterman, A. (2002). 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UK: St. Jerome.

總頁數: 149

ISBN: 1-900650-54-1

售價: 15.00 (15英鎊)

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是晚至廿世紀下半期才蓬勃發展,在全球學界漸次獨立成為一門學科。近年來國內也興起翻譯教學的風潮,許多大學院校紛紛競設翻譯系所、學程和相關課程。但不可諱言,現時的翻譯學科在理論建構和研究方法上仍缺乏自身的學術傳統,這是因為翻譯身為新興學科,不僅是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活動,其研究又具有跨領域和跨學科的特質,勢必要借鑒其它學科如語言學、心理學、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進而造成翻譯研究方法的複雜度和多元性。

國內目前從事翻譯研究的學者仍屬相對少數,發表的論文和著作都相當有限,研究主題亦嫌窄化(胡功澤,2004-2005;廖柏森,2007)。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探討翻譯的文章多是個人翻譯經驗的隨感分享,但這類的文章通常缺乏系統性的方法作為論證的依據。Campell(1998)就曾批評過傳統的翻譯研究往往是個人觀點直感式或推測性(speculative)的論述,有其侷限性,而實徵性(empirical)的研究方法卻仍在起步的階段,有待後續的努力和發展。顯示研究方法在翻譯研究中雖然重要,但仍處於初步發展的期間。

另一方面,國內長久以來都認為翻譯是實務導向的專業工作,而忽略其研究方法和理論發展。例如國內翻譯研究所課程在碩士班階段多以訓練實務翻譯技能為主,教師較少開設研究方法的課程,坊間有關翻譯研究方法的專書也幾近闕如,導致學生難得涉獵研究方法的專門知識,以致到了撰寫學位論文或進了博士班作研究時往往無所適從而備感辛苦。近年市面上總算出現一本翻譯研究方法的專書 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對於需要作研究的年輕學子不啻是一大福音,而對於需要教授翻譯研究方法的教師也多了一本教學用書的選擇。

此書是於2002年由出版優質翻譯學術叢書和期刊而著有全球聲譽的英國St. Jerome公司所出版,作者是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Dublin City University)教授Jenny Williams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教授Andrew Chesterman本書緒論(Introduction)首段開宗明義先指出:「由於翻譯領域具跨學科的特性,其主題和方法常使缺乏經驗的研究者感到困惑,因此全書的主旨即在於提供按部就班從事研究的概論。」(“The Map aims to provide a step-by-step introduction to doing research in an area which, because of its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can present the inexperienced researcher with a bewildering array of topics and methodologies.”: p.1)。本書設定的讀者為高階大學生和碩博士班研究生,但筆者相信也能協助國內缺乏研究經驗的翻譯教師和專業譯者步入翻譯研究的堂奧。

全書除緒論外共分為十章,首章為「翻譯研究領域(Area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列舉出12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包括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翻譯品質評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文類翻譯(genre translation)、多媒體翻譯(multimedia translation)、翻譯與科技(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翻譯史(translation history)、翻譯倫理(translation ethics)、術語和詞語彙編(terminology and glossaries)、口譯(interpreting)、翻譯過程(the translation process)、譯者培訓(translator training)和翻譯專業(the translation profession)。作者對各領域都作了基本概念的介紹以及列出可能的研究方向,並提供該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和研究文獻。可看出作者於卷首先鉤勒出整個翻譯研究領域的地圖,讓讀者有個可以依循的路線指引找到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題目,對初涉翻譯研究的讀者應有相當大的助益,筆者個人認為這可說是全書最有價值的一章。

本書從第二章到第七章都是有關執行研究的過程所應注意的原則事項。第二章「從初始的概念到成形的計畫(From the Initial Idea to the Plan)」,是教導讀者如何從起初的研究想法落實成為可行的研究計畫,其步驟包括與人討論、批判性閱讀、作筆記、記錄參考書目(bibliographic records)、作計畫、乃至於與指導教授共事等,算是實務性的具體建議。

而第三章「翻譯的理論模式(Theoretical Models of Translation)」強調研究中抽象架構或模式的重要性,本章舉出三種模式,分別為比較模式(comparative models)、過程模式(process model)和因果模式(causal model),研究者應該根據這些模式來選擇研究問題、收集資料和描述其所研究的現象或活動。第四章「研究的種類(Kinds of Research)」則介紹幾種主要的研究取向,包括概念性研究(conceptual research)和實徵性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量性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的區別和特點,最後再提到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的目的。對於初學研究方法者而言,這是重要的一章,有必要了解這些不同研究的定義和特性。

到了第五章「問題、主張、假設(Questions, Claims, Hypotheses)」則是教導讀者如何在研究時提出有效的研究問題、合理的主張並測試其可能的假設。而第六章「變項間的關係(Relations between Variables)」討論在實徵研究中需要檢視變項間的關係,例如在翻譯研究中就常會探討文本(text)和其文境(context)兩個變項之間的關係,作者並舉幾個過去的研究作為實例來說明。第七章「選擇與分析資料(Se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也是研究過程中的重頭戲,涉及資料的分類和統計技術的運用,比較特別的是作者還介紹了語料庫語言學(corpus linguistics)中幾個量性分析的基本方法,顯示作者體認到語料庫在翻譯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內容則與翻譯研究的方法論無關,而是轉向講解如何「撰寫研究報告(Writing Your Research Report)」和「口語報告研究(Presenting Your Research Orally)」。其中第八章提到參考書目(references)、引文(quotations)、論文結構(structure)和修辭言步(rhetorical moves)之寫作方式;第九章則是分為口語報告結構、表現(delivery)和視覺輔具(visual aids)三節。這兩章對於研究人員的論文寫作和口語報告多少有實務上的協助。

        全書最後是以第十章「評量你的研究(Assessing Your Research)」作總結,也就是評量自己所完成的研究是否合乎一定的學術水準,評量的來源包括自我評量(self-assessment)、來自於指導教師的內在評量(internal assessment)和期刊審稿人的外在評量(external assessment)。評量中較常見的項目有論文的長度、組織、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研究方法、邏輯、寫作風格、附加價值(added value)和抄襲(plagiarism)等,作者都提出在這些項目下應該力求避免的缺失。

整體而言,全書的內容精要、組織連貫、文字簡明,讀起來流暢易懂。書中所論及翻譯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則和觀念亦相當具體重要。但要以這樣一本書關照像翻譯這樣龐雜的領域,仍不免有其限制。首先全書著重於介紹實徵研究,因此從事後現代翻譯理論的研究者可能就覺得這本著作並不適合其文化研究的取向。

其次,筆者覺得這本書的「企圖心」過高,在扣除書目和索引後的128頁內文裡就分為十章61(sections),包納了翻譯研究方法中眾多的重要主題,但是相對地每一節平均僅佔兩頁,內容就只能「淺嚐即止」,缺乏深入的義理闡釋和詳盡的操作說明。舉例來說,第四章對翻譯方法的分類僅作到質性和量性研究的區別,但研究者在實際收集研究資料時,在量性研究方法上可使用調查法(survey)、實驗法(experiment)等;而質性研究中也還有人種誌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訪談法(interview)、個案研究(case study)等作法(Brown, 2001; Brown & Rodgers, 2002; Gall, Borg & Gall, 1996; Nunan, 1999)。而且每種研究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假定原理和使用技術,可是本書卻未進一步觸及在翻譯議題上如何操作這些研究方法,讓讀者只能停留在分辨量性和質性研究的觀念理解層次,卻可能還是不知如何動手作研究。

第七章的資料分析也有類似的情況,作者在質性分析上只提到分類(categorization),在統計分析上只提到平均數(mean)、中位數(median)、眾數(mode)和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等概念,但這些概念在實際從事分析資料時是遠遠不夠的。質性資料常用的分析方法還有依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Strauss & Corbin, 1998)、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等不同研究方法下的分析方式(Gall, Borg & Gall, 1996);而量性資料除了書中所提的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外,能發表或通過論文審查的量性分析通常至少要做到簡單的推論性統計(inferential statistics )t檢定(t-test)、變異數分析(ANOVA)或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相關性分析(correlation) (Brown, 2001; Brown & Rodgers, 2002; Gall, Borg & Gall, 1996; Nunan, 1999)等。換句話說,本書所提供的資料分析方法只是基本的概念,雖然重要,卻不足以應付實際研究所需。

另外,本書從第二章至第七章是論述研究過程所需的原則、方法和工具,可說是全書的精華所在,但是這些篇幅對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翻譯研究過程中功能的著墨卻相當少,殊為可惜。畢竟目前的翻譯研究中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翻譯記憶(translation memory)和語料庫翻譯研究(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等領域都已佔有一席之地(史宗玲,2004Baker, 1996; Bowker, 2001),而且電腦科技更可輔助研究者作為資料收集、分析和整合的利器(Coombes, 2001)。在翻譯研究工作中,研究者使用網際網路和搜尋引擎來收集譯文語料、建置語料庫,使用電腦軟體如QSR N6來分析質性資料(劉世閔,2006)和使用SPSS來分析量性資料(Barryman & Cramer, 2001),都已是非常便捷而普遍的現象。

最後,本書主旨既然是在引介翻譯研究方法,是否需要耗費第八和第九兩章的篇幅來談及論文寫作與口語報告就有待商榷。因為此舉不但分散全書焦點,而且也讓論文寫作與口頭報告這兩個重要議題在短短數頁間亦如「蜻蜓點水」般掠過,若有撰寫論文和口頭報告需求的讀者其實不妨參考其它專書如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Swales & Feak, 2004)Giving Academic Presentations (Reinhart, 2002)可能受益更為直接充實。

總結言之,這本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的涵蓋面雖廣,但各章節深度不足,正如書名所言是提供初學者按圖索驥的地圖或入門書,有助於建立翻譯研究方法的正確觀念和應遵循的原則;但如果真要從事學位論文或發表期刊論文的研究,可能還需要針對不同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尋求更專業書籍的協助。幸好作者在每一章節的內文中都提供了他們所引用的相關專書書目和研究文獻,有心的讀者可以依照這些參考資料再作深入一層的研讀,這也算是本書的貢獻。

不過話說回來,在翻譯研究方法的探索中,本書已是難得的開先河之作,對於國內翻譯系所的學生、甚至缺乏研究經驗的翻譯教師和譯者應當都有啟蒙之效。放眼未來國內學界,要建立一符合嚴格學術規範的翻譯學門,就應跳脫過去以經驗和直覺道斷的論述方式,轉而使用嚴謹客觀的研究方法來描述分析翻譯現象、論證翻譯本質、乃至於建構翻譯理論。因此本書也可視為一種觸媒,希望能促使更多研究者意識到翻譯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進而執行具學術品質的研究,帶動國內譯學的永續發展和深化。 

參考文獻:

史宗玲 (2004)電腦輔助翻譯。台北:書林。

胡功澤 (2004-2005)。翻譯理論的發展與省思:以台灣地區為例。翻譯學研究集刊9109-126

廖柏森 (2007)。台灣口譯研究現況之探討。翻譯學研究集刊10189-217

劉世閔 (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QSR N6EndNote 8為例。台北:心理出版社。

Baker, M. (1996).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In H. Somers (Ed.), Termi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 (pp. 175-186).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owker, L. (2001).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evaluation. Meta, XLVI(2), 345-364.

Brown, J. D. (2001). Using surveys in language progra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wn, J. D., & Rodgers, T. (2002). Doing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yman, A., & Cramer, D. (2001).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with SPSS for Windows. Hove, East Sussex: Routledge.

Campbell, S. (1998). 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Coombes, H. (2001). Research using IT. New York: Palgrave.

Gall, M. D., Borg, W. R., & Gall, J. P. (1996). 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6th ed.).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Nunan, D. (1999).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inhart, S. M. (2002). Giving academic presentations. Ann Arbor,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trauss, A. L., & Corbin, J. M.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wales, J. M., & Feak, C. B. (2004).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2nd ed.). Ann Arbor,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2170750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3 19:11 【udn】 這有相關商品!指引 實務 翻譯 教學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