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翻譯漫談 (刊登於臺灣扶輪月刊)
2024/05/03 20:15:18瀏覽302|回應0|推薦10

廖柏森

翻譯可說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世界各地文明發展所產生的知識,透過縱向的時間與橫向的空間進行傳承交流,而知識流傳最主要的載具就是語言和文字。從最早不同地域的人類族群相互交往以來,只要有理解和表達上的困難,就需要譯者居間扮演中介溝通的橋樑,可見翻譯是引進和輸出知識,進而推動文明進展和文化交流的關鍵。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大興的今日,跨國溝通日愈頻繁,翻譯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但往往卻為社會大眾所忽略,殊為可惜。 

翻譯的定義

在談論翻譯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翻譯是什麼。字典上對翻譯的定義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種說法雖然沒錯,但只涉及兩種語言文字的轉換,範圍稍嫌狹隘。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 Roman Jakobson 則認為廣義的翻譯應包含:

1.       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不同符號來解釋該語言,譬如將中文的文言文譯成白話文,或是將國語譯成台語。

2.     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使用一種語言來解釋另一種語言,這符合上述字典的定義、也是大多數人所認知的翻譯。

3.    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指不同符號之間的轉譯,包括用非語言符號來解釋語言符號,如聽障者的手語翻譯(sign language interpreting);或用語言符號解釋非語言符號,如視障者的影像口述(audio description)等。 

一般人以為翻譯只是兩種語言之間形式的互換,但語言訊息的轉換是在文化和社會的脈絡中進行,還要考慮受眾的需求反應以及譯文的預設目的,因此翻譯更可視為兩種文化或群體之間的溝通交流活動,使得翻譯定義的層次更為豐富。 

翻譯的類型

從翻譯時處理的媒介(medium來看,可區分為筆譯和口譯。筆譯是透過閱讀和寫作來處理文字的資訊,而口譯則是藉由聆聽和口說來處理口語的訊息。筆譯是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無論是書籍雜誌、國際新聞、影視字幕、技術手冊,乃至於宗教文本如聖經和佛經等,都是譯者生花妙筆產出的作品。 

口譯則可依據聆聽與口說是否同時進行而再分為逐步口譯(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和同步口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逐步口譯是指講者先講一段話後,再交由口譯員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如此由講者和口譯員交替發言的形式,常見於記者會、演說致詞、會議談判、接待外賓、產品發表、醫療和法庭溝通等情境。其優點是進行口譯方式相對單純便利,但缺點是要等待講者和口譯員輪流說話,比較費時。 

而同步口譯則是指講者和口譯員幾乎都在同一時間開口說不同的語言,而觀眾必須戴上耳機才能聆聽口譯的內容,這種形式在大型國際組織、國際會議、學術研討會等人數眾多、有多種語言組合的場合較為常用。其程序是講者的發言先經過麥克風傳輸至口譯廂(booth),口譯員經由耳機接收演講訊息後馬上譯成另一種語言,再傳輸到觀眾的耳機中,其間少有停頓中斷。換句話說,口譯員必須理解講者的口說內容並同時傳達相同的訊息給觀眾,不僅對雙語能力、口譯技巧和知識背景的要求極高,其認知負荷和身心壓力也相當大,因此通常都需配置兩位口譯員在口譯廂中輪流工作。同步口譯的優點是可節省大量時間,但需要專業的口譯員和影音設備器材,成本較高、準備起來也較複雜,因此必須委託專業會議公司來辦理。 

筆譯和口譯的差異

其實筆譯和口譯的不同並不僅是傳達媒介的差異,最大的不同還在於兩者處理原文過程所需的時間。筆譯在面對原文時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反覆字斟句酌,滿意後才交出譯稿;而口譯在接收到講者訊息時很快就要譯出,時間是最大的壓力來源。如此一來,筆譯和口譯的成品在各自時間壓力下會有不同的表現,筆譯作品可以嚴謹明確流暢,但口譯在需要快速理解思考的情況下,口語表達有時就難免結構鬆散冗贅或簡化。

 除了時間因素以外,空間因素也有別。筆譯書面原文產生的環境是在過去,譯者只能憑藉文字的意義來推論當時作者寫作的背景意圖,缺乏與原作者和譯文讀者的互動了解。而且譯文可因時空環境和目標讀者的不同,產生與原文不同功能和文體的譯文,例如《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原是18世紀嘲諷英國政府和揭示人性的文學作品,但時至今日卻常被譯為老少咸宜的《小人國遊記》、《大人國遊記》等,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經典童書。另一方面,口譯則通常是譯者與講者以及觀眾處在同一個空間(電視新聞口譯例外),譯者可以即時接收口語訊息並觀察講者和觀眾的神情、語氣和姿態手勢等肢體語言反饋,語境較為具體鮮明,而且因譯語和原語是在同一時空中使用,兩者的功能也要一致。 

翻譯的能力

許多人認為只要精通兩種語言就可從事翻譯工作,但這是有待破除的迷思。擅長中外文只是翻譯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要做好翻譯一定要具備優異的雙語能力,可是只有雙語能力卻不見得就能成為譯者。要做好翻譯工作需要多元的能力,包括廣博的領域知識、有效的語際轉換技巧、嚴謹的邏輯、求知好奇心和耐磨認真的態度,還要再加上使用資訊工具如電腦輔助翻譯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的效能,才有望成為專業譯者。簡單來說,翻譯是種複雜、有目的性的心智活動,更是種跨文化的溝通活動,而翻譯能力本質上就是一種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機器翻譯的前景

近來AI人工智慧科技席捲全球,連一般民眾也開始使用免費的ChatGPT, Google Translate, DeepL等線上工具來快速生成翻譯,以應付日常生活的需求,那譯者需不需要擔心未來AI機器翻譯會取代他們的工作呢?知名的AI專家李開復在2017年出版的《人工智慧來了》一書中提到,10年後90% 的譯者會被AI全部或部分取代,或轉變為其他的工作形式。這樣的預測讓不少有志從事翻譯的人打退堂鼓。但其實書中也提到AI翻譯的侷限,例如文學翻譯涉及情感、創造力、審美觀以歷史文化等素質,就很難被機器取代。機器產出的譯文較為直白生硬,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並不是所有的文類都適合用AI機器翻譯,尤其是強調創意、情感、韻味或故事感的文字風格,和使用隱喻、雙關、諷刺、幽默等修辭手法,都是機器難以翻譯或譯得不好的。 

進一步來說,就算是先進的神經機器翻譯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NMT)和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已經可以把技術文件、使用手冊等文本類型處理得很不錯,但它們也不是用來取代譯者,而是作為輔助翻譯的工具,譯者仍需扮演主導人機協作的角色。目前臺灣的翻譯公司和個人譯者都已大量使用電腦輔助翻譯軟體如SDL Trados, memoQ, Termsoup等,並針對機器產出的譯文作譯後編修(post-editing)。而譯者就必須具備辨識、判斷和編輯AI譯文的能力,修訂成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如此不但可提升譯文的產量,而且翻譯速度加快,翻譯收入也會提高。

 結語

由上可知,翻譯的領域廣泛,無論是筆譯或口譯的服務,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譯者所需的能力非常多元,其中使用電腦輔助翻譯軟體的能力更是新世代譯者的利器。放眼未來,全球化的大勢將使翻譯服務的需求持續成長,AI 機器翻譯技術也會不斷優化,譯者只有努力精進才不僅不會被時代淘汰,更可藉人機協作的生產力提高翻譯質量,其職業前景仍大有可為。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18057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