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的譯事發展(1949年之後)(1)
2014/08/07 22:59:37瀏覽2083|回應0|推薦5

廖柏森

根據賴慈芸 (2011) 對於台灣翻譯史的研究成果,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台,從1951年起因政治因素嚴禁大陸圖書進入台灣。在1950年到1970年之間,英美文學譯本在書市受到歡迎,不過真正在台灣翻譯出版的新譯稀少,出版社皆競相以經典名著的舊譯出書,這些譯本絕大多數皆從大陸引進,但譯者並未來台。為避免政治爭議,國內出版社常以「某某編輯部」之名出版,隱去真正譯者之名。例如單是英國作家博朗特 (Charlotte Brontë) 的小說《簡愛》(Jane Eyre) 就有十餘種出版社版本,全數皆原為大陸學者李霽野所譯,但是竟然沒有一本標上李霽野之名,而是以季芳、鍾斯、李石等不同假名或編輯部充作譯者,可見翻譯出版書目資料之混亂不實(賴慈芸、張思婷,2011)。 

而在戒嚴年代時,台灣與美國的外交關係良好,美國新聞處所設立的《今日世界》期刊與出版社,廣邀文學名家如梁實秋、張愛玲、夏濟安、余光中、葉維廉、葉珊(楊牧)、顏元叔、喬志高、林以亮、思果、金聖華等人加入文學翻譯的陣容,共產出文學譯作118本,而非文學譯作則涵括科技、史地、藝術、社會科學、傳記和英語教學等類,成為國內讀者接觸美國文學與思想的重要窗口(單德興,2009)。而這些譯本品質相當高,也成為在台灣推廣美國文學的重要推手。

1979年台美斷交後,台灣經濟逐漸起飛,出版業也蓬勃發展,使得80年代到90年代這十年間所譯出書籍的速度及數量都很驚人,單是《皇冠》在1980年代的當代名著精選」系列,十年間譯出422本著作。而自1978年起遠景出版社推動世界文學叢書翻譯出版計畫,前後共出版150餘本,重要譯者有宋碧雲、黃文範、孟祥森等,不過其中半數以上仍是舊譯(蘇正隆,2013)。1982年遠景更推出《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共5464冊,譯者陣容宣稱包括李永熾、鍾玲、葉維廉、李歐梵、杜國清等人,但其實也是以舊譯改寫居多,肇因於當年盜版沒有罰則,抄襲舊譯是相當頻繁的現象。

直至1987年政治解嚴,加上1985年和1992年政府兩度修訂著作權法,台灣出版社始得合法取得授權翻譯外文書籍,並引進大陸新譯本,中止了三、四十年來舊譯當道的現象。但由於大陸譯者稿費較台灣低廉,經典和學術翻譯也較發達,台灣的出版社目前還是相當依賴大陸譯本(賴慈芸,2011)。

節錄自《英中筆譯2:各類文體翻譯實務》台北: 眾文圖書公司。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1588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