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08 09:32:08瀏覽1598|回應0|推薦9 | |
台灣在上世紀50年代時少有本土譯者,多數著名譯者都是從大陸來台。當時有重大影響的人士首推梁實秋,他於1949年移居台灣,任教於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英語系(後改制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梁實秋一生漫長的教書歲月中,同時持續文學創作、批評與翻譯。在文學創作上以《雅舍小品》四集及相關系列散文聞名海內外;在翻譯上則是耗時三十多年譯出莎士比亞戲劇37部,於1967年出版;隨後兩年再出版莎士比亞譯詩三卷,《莎士比亞全集》四十冊終告完成,為現代中文翻譯史上一大盛事。 除了莎翁全集之外,梁實秋的知名譯著還包括《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The Love Letters of Abelard and Hèloise)、《結婚集》(Married)、《潘彼得》(Peter Pan)、《沈思錄》(Meditations) 和《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 等。另外,梁實秋還曾編撰三十多種英漢、漢英字典和英語教材,對台灣的英語教學發展也有相當貢獻。梁實秋於1987年底辭世,後人為了紀念他而由中華日報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1988年創辦了「梁實秋文學獎」,以翻譯與散文為徵文對象,其中的翻譯類獎從第一屆開始二十餘年來,都邀請梁實秋的得意門生余光中擔任命題與評審主持人(目前「梁實秋文學獎」則交由台灣師範大學主辦)。 余光中是國內另一位名譯家,他於1950年抵台,就讀台灣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進修,1959年返台先後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和政治大學西語系,曾轉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十餘年,之後才又回台灣中山大學任教直至退休。余光中集作者、學者和譯者「三合一」於一身,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無不亮麗多產。 僅就翻譯而言,單德興 (2009) 以「翻譯、論翻譯、教翻譯、評翻譯、編譯詩選集、提倡翻譯」之「六譯並進」來形容余光中的翻譯志業。余光中從大學時期便開始發表譯作,歷時約四十年,翻譯作品十幾部,翻譯類別橫跨詩、小說、戲劇、傳記等,主要譯著作品包括《梵谷傳》(Van Gogh: Lust for Life)、海明威的《老人和大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英詩譯註》(Translations from English Poetry)、《英美現代詩選》(Modern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try) 、《土耳其現代詩選》(Anthology of Modern Turkish Poetry)、《錄事巴托比》(Bartleby the Scrivener)、《中國新詩集錦》(New Chinese Poetry)(英譯)、《守夜人》 (The Night Watchman) (中詩英文自譯)、《濟慈名著譯述》、王爾德四大喜劇的劇本《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溫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 和《不要緊的女人》(A Woman of No Importance)等。 余光中力斥惡性西化的中文,倡導使用「措詞簡潔、語法對稱、句式靈活、音調鏗鏘」的中文,也就是以偏向歸化的策略來翻譯。他的譯作中以英詩中譯作品最多,對國內現代詩人有重大影響。而他於1957年所譯的三十多萬字鉅著《梵谷傳》,耗時近一年才完成,並於事隔五十多年後,三度修正並重刊此書,成為長銷書。以上種種成就使余光中除了身為台灣文壇的祭酒之外,更是影響台灣譯壇極深的譯家。
節錄自《英中筆譯2:各類文體翻譯實務》台北: 眾文圖書公司。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