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翻譯錯誤之研究 (二)
2007/07/31 18:17:58瀏覽2929|回應0|推薦0

                       廖柏森

除了學者或譯者對翻譯錯誤主觀原則上的分類和討論外,從蒐集實際翻譯錯誤語料來探討錯誤相關現象及因應策略的實證研究也不多(何慧玲,1997;陳獻忠,1999;黃俐絲,2005)。例如陳獻忠(1999)認定的翻譯錯誤範圍較廣,包括所謂的「翻錯了」和「翻不好」。「翻錯了」是指譯文的訊息內容比原文的訊息內容多出或少掉,是譯者在閱讀理解上的錯誤所造成;「翻不好」則是指受原文干擾或目標語的表達能力不足所影響,導致訊息的傳達不如理想。陳獻忠在該文中並從指稱、界定、關係、搭配、選字、變化、語氣、風格、多義性、比喻、基調、原文干擾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學生翻譯上的錯誤。

黃俐絲(2005)是探討大專學生在英譯中時如何處理歧義詞,並採用錯誤分析法來檢驗學生筆譯時的困難。其研究結論為名詞字意測驗的正確率明顯低於動詞的字意,而她也針對學生的翻譯錯誤作分類,共計有選錯字意、自創特異風格、省略不譯、和套用其他詞性字意等四類。

何慧玲(1997)則是採用Pym(1992)的分類,針對英到中視譯探討學生的對應錯誤(binary errors)及其錯誤的原因和補救的方法。她將學生在英中視譯的錯誤原因分為九類: (1)缺乏常識,(2)不識複合字或片語,(3)不解幽默或特殊風格,(4)假設錯誤,(5)無法迅速正確分析繁複的語法,(6)遇上陌生的字眼或不熟悉的用法,(7)不懂文化指涉,(8)緊張粗心,和(9)字詞搭配錯誤。其研究雖是針對視譯而言,但其研究方法和結果對筆譯研究亦有諸多啟發。

另外,大陸地區也有文獻是對於中譯英之翻譯錯誤所作之實徵研究(陳瑩、陸國2001; 陳海燕、葉碧蓮,2004; 鐘慧連2006)。例如鐘慧連(2006)以大學生為對象,在120份譯文中統計翻譯錯誤的數量,錯誤類型分為拼寫、標點、大小寫、冠詞、介詞、名詞單複數、主謂一致、時態、語態等,結果以拼寫錯誤的頻率為最高。鐘慧連將翻譯錯誤的原因歸結為母語干擾、目標語原因、交際策略、和誘導因素。

反觀目前國內對於學生翻譯錯誤的觀點大多仍視為欲去之而後快的翻譯弊病,但若從語言習得的角度和以上諸多研究結果觀之,錯誤其實是我們得以窺見學生內在翻譯思維過程的窗口,對於了解學生是如何從事翻譯過程與其翻譯策略使用有很大助力。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112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