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雲鶴教授:人為什麼要行善更要求慧(2)
2010/03/28 23:03:27瀏覽562|回應0|推薦5

雖然以下這些智慧經驗僅是掛一漏萬,根本談不上完整,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如果能夠對這些寶貴的智慧加以細細體會,並且時時刻刻以此提醒自己,作為今後言行舉止,待人處世和安身立命的指針,相信必有相當的助益。(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23491.htm)

△ 宋朝大儒朱熹,有一次曾任福建崇安縣知縣,在這期間曾被一個刁民設計而錯判一個盜葬墓地案件。事後發現真相,朱熹非常懊惱後悔,乃焚香向天祝禱:「此地若發,是有地理,此地不發,是有天理。」不料事後在一夕之間,天降大雨,雨水如注,該刁民所侵佔的「絕佳」風水地,旋即被破壞摧毀,面目全非,成一潭濁水。由此可知福地唯有福人才能享用,無德之人雖然費盡心機,巧取豪奪,而一時佔有,但也絕對無法由此獲益。因此「地理」不如「人理」,「人理」不如「天理」,「天理」不如「人心」。因此「人心」還是最重要。一個人如能具備正知正見,發慈悲心認真行善,廣植「福田」,將來必可獲得真正的福報。如果舍此不由,只想尋找龍穴寶地,企圖藉「好地理」來發展家業,庇蔭子孫,則不啻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不問自得。

△ 韓國一位著名的禪師元曉大師,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發人省思的話:「我曾經盡一切的力量(包括神通)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甚至集一百個神通力也無法阻止無常的來臨,因此不管你願不願意,世間的無常是無法避免的。」花會凋謝,人會生老病死,美麗佳人會年華消逝,財富權勢如過眼雲煙,隨時變易。「天下無不散的宴席」,「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這些無常的現象,任何力量都無法加以改變。有不少人企圖運用神通力來阻止無常的發生,結果均徒勞無功。例如:印度琉璃王攻打釋迦族時,目犍連曾運用神通將數百名男女置於缽中,放在天上,以便延續釋迦族後代。戰後將缽收回打開,缽中所有的人無一倖存,只剩血水。佛陀雖具六大神道,卻也罹患嚴重的背痛和胃病,而且在八十歲的時候就涅槃(去世),號稱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連後來也被仇敵殺害身亡。可見「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離「因果」。因此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腳踏實地,老老實實,誠實作人,隨時注意修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律,這樣才是正確的智慧的作為。千萬不要想用旁門左道,抄捷徑或投機取巧的方式來作為我們的信仰或作事的指針,否則到最後發現錯誤時就「再回頭己百年身」,這時就會後悔莫及,而己付出的代價也就未免太大了。

△ 奉獻自己的財物、時間、力量和愛心去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表面上是付出給予,然而他所得到的回饋卻是金錢所絕對無法買到的感受──內心覺得非常充實和愉快,這便是精神和心靈上的富足。一個人如果在物質上或財富方面很匱乏,但是如果能發心行善,縱然佈施的能力很有限,然而也可以在精神上感到很富足,成為一位「貧中之富」的人。一個財力豐裕的富翁,如果也能發慈悲心儘量去幫助社會上一些不幸的人群,則其內心也必定感到很充實,精神上感到很富足,那麼他也會成為一個「富中之富」的人。一個人唯有在精神上感到富足,才可以說是真正富足和快樂的人。反之,如何精神方面感到很空虛和苦悶,則不管擁有多少財富,住著豪華的別墅,開著進口的名車,吃著山珍海味或滿漢全席,穿著名貴華服和鑽飾,也會覺得這些一切都索然無味,毫無意義,甚至覺得非常無聊、孤獨和痛苦。這些人便是典型的「富中之貧」。世界上最可憐和最痛苦的人乃是「富中之貧」及「貧中之貧」的人。親愛的朋友,你想選擇成為那一種人呢?

△ 每一位正信的佛教徒都瞭解,念佛的目的並不是在求福消災(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佛本身也不能消定業,公然違反因果的定律),而應該在以佛心來代替凡心(凡夫的心是貪嗔癡慢疑等等),使人心光明清淨。所以念佛不應只是口念,而應心中常以佛為榜樣,隨時學習佛的大慈大悲心去救眾生,使自己能提升境界,將來能成聖成佛才有意義。因此長時間念佛的人,如果心態始終未改,仍有貪嗔癡慢疑的習氣,那麼念佛便毫無意義。正如一個人如果整天誦讀國父遺囑幾百遍,卻不效法國父的精神去愛國救民,是一樣的荒唐。我們知道,佛經是要我們去實踐的,去身體力行的,而不是要念的(試問究竟是念給誰聽?給佛聽還是給自己聽?每天需要念那麼多遍嗎)。如果每天都能虔誠地,全神貫注地念佛幾分鐘,是否要比心不在焉,只求每天要念幾百遍,更有意義?因此念佛應該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提醒以便警惕自己和檢討自己的一個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在使自己成佛達到佛的境界。因此不應該將手段當作目的,而忘記了原來的目的。筆者發現有不少人,為了念佛每天都犧牲了睡眠,放棄了很多該做的家務及與家人聚會的時間,甚至也因此不再參加佈施行善和替大家服務的活動,每天只是想在佛堂念佛幾千遍,誦經幾百次。結果夫妻的感情與家人的關係反而愈來愈疏遠,孩子也由於疏於督導管教而造成了不少的問題,此外又減少了佈施的活動而影響了福報。因此我們不僅要「念佛」、「禮佛」、「研佛」,更重要的是必須進一步去「學佛」、「成佛」,這才是比較正確的做法和應有的態度。最後筆者想引述一些佛教法師開示之名言以供自修自勵和共勉。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善惡無明界,但存一念間。

△老時病痛均是壯時做來,衰時跡象均是盛時所造。

△聖者先機而發,智者見機而作,愚者失機而悔。

自助而後人助,人助而後天助,唯人助天助究竟不如自助。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心被境所轉是凡夫,如不被轉或能轉境,則是佛。

△世間好話佛說盡,不聽佛言何言可信?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89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