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雲鶴教授:人為什麼要行善更要求慧(3)
2010/03/28 23:11:51瀏覽756|回應0|推薦1

雖然以下這些智慧經驗僅是掛一漏萬,根本談不上完整,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如果能夠對這些寶貴的智慧加以細細體會,並且時時刻刻以此提醒自己,作為今後言行舉止,待人處世和安身立命的指針,相信必有相當的助益。(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23491.htm)

△ 有一次一個外道對佛陀大聲辱罵,非常無禮,然而佛陀均始終保持沉默,不加反駁。事後一位弟子就忍不住問佛陀,剛才有人罵您,您為什麼都相應不理,不回一句話呢?佛這時反問弟子說:「如果有人送禮給你,而你不願接受,那麼這些禮物要怎樣處理呢?」弟子說:「這時送禮的人就會把禮物帶回去。」佛說:「對。如果有人罵你,你保持靜默,不加反駁,那麼這些罵人的話無疑的就由罵人者自行收回。因此有時候沉默乃是最好的抗議。」又有一次佛與弟子走到市場看到一個賣魚的攤位,佛就命阿難將魚下面的墊草拿起來,並要他聞聞是什麼味道。阿難說:「這個聞起來好腥臭。」他們後來又走到一家檀香的袋子,並且要他聞聞看是什麼味道。阿難聞後就說:「這個聞起來好香哦。」這時佛就向眾弟子說:「一個物品如果與魚接觸便會有腥臭,如果與檀香接觸便會有香味,雖然這些接觸為時很短,然而卻會立即產生完全不同的味道。人在選朋友的時候也一樣,近朱者赤,近墨則黑。一旦與惡人相處,立即便會受到惡的感染;反之,與善知識相處,也會立即受到善德的薰陶,因此一個人在交友方面實在不能不慎重呀!

△ 有一次一個婆羅門(印度社會中階級最高的祭司僧侶)問佛陀說:「人一生下來便屬於不同的階級,可見眾生並不平等,可是您一再強調眾生平等,那麼這種矛盾的現象,您如何自圓其說呢?」佛隨即回答說:「你雖然是貴族,比社會上其他的人似乎更為幸運,不過我想請問你,你是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一點因果的報應?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一點定業?如果你做了好事或壞事,將來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樣,都要接受報應?你的肉體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樣常常會有病痛?將來是否一樣會死?你一旦造了業,會不會因為你是貴族就可以受到上天特別地赦免而消除?」這位婆羅門聽了佛陀的開示後異常佩服,就向佛陀頂禮答謝,並且皈依了佛教。

△ 什麼是智慧?名作家林清玄曾將它做一個很好的說明,他說智慧依字面的涵意是:正如「日」照大地,產生光明,使人「知」道世間一的真象、真諦、真理、是非、善惡、正邪、真假、美醜、性質和分野,使人的「心」對於各種「非」禮「非」我「非」善「非」德的事務能加「三」思,並能斷然加以勸止,不再繼續沉迷,而能回頭是岸棄邪歸正。此外還能深切地瞭解世間最重要的道理:一切無常,人身難得,因果循環,輪回痛苦。且能夠以戒為師,時時刻刻注意身、口、意的修持,不斷精進,如此終必獲得無上的智慧。

△ 菩薩有三種典型:第一種是悲增菩薩——富有慈悲心,但沒有智慧,一心只想救人和度人,然而由於不知如何救度眾生,結果自己也沒能得到解救或解脫。正如一個人不會游泳,卻一心想下水救人,結果人沒能救起,自己也跟別人同歸於盡,因此自己應當先具備智慧,學會救人的技術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救人的目的。第二種是增智菩薩——這一種與前面剛好相反,只想求得智慧以便自救自度,不想救度別人,因此只知獨善其身,喜歡隱居在深山叢林,閉門自修。這些人最多只能修成阿羅漢,不能成佛。佛陀認為這些人只知有己,不知利他,乃是「焦芽稗種」實不足取。第三種乃是悲智常運菩薩——這一種能同時重視慈悲與智慧,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正如鳥具兩翅,人具兩腳,兩者兼顧並重均衡發展,而成為中道圓滿,福慧雙修之菩薩。這種修持方式最為可取。

△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即告示世人:一滴水中有八萬四千蟲(細菌),人是一個大蟲窟(肉體內有幾十種寄生蟲),人出生前須經十個月的懷胎,宇宙間除地球外尚有三千大千世界(外太空含無數憶萬的星球),這些說法現在都被最近的科學研究的結果所一一加以證明,確實有此事實,實在令人不勝驚異和佩服。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陀為救度眾生,不斷地以最誠懇、最坦白、最真實、最慈悲的方式來弘揚佛法,以便使愚癡的眾生能早日脫離煩惱的大海,而登上快樂的彼岸。「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佛法既然如此的寶貴,我們更應當好好地加以認真研學,深切體會,而且努力加以實踐才是。最後筆者想引述一些佛教法師開示之名言以供自修自勵和共勉。

△ 一個人再大的罪過都抵不過一個「悔」字,因此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 佛。

△ 酒是穿腸毒物,色是刮骨鋼刀,財是肇禍根苗,氣是下山虎豹。

△ 世上最毒之物只能毒人肉體,三毒(貪嗔癡)卻能毒人法身,能除三毒是為阿羅漢。

△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被無常吞,離開因緣法,開悟永無期。

△ 達摩東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幹洞庭湖。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89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