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4 09:08:53瀏覽599|回應0|推薦12 | |
編譯/翁玲 愈來愈多的西方人發現無私的為別人付出(利他)能讓自己更健康、更有精力、更快樂。吝於付出的人反而會對自己產生一些負面效應。所謂「利他」,並不一定是指花大筆金錢買禮物,而是指為別人撥出一些時間,一通支持的電話,分享一個想法,或是一些仁慈的小舉動等等。 利他就是利己 一位多發性硬化患者,坎特‧維克(Cami Walker)對「利他」有很深刻的體會,她親自驗證了一位精神顧問提供的藥方:每天力行「利他」的行動能減緩疾病和症狀的發生。維克表示:在力行付出之前,我是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專注於我的疾病、自艾自憐、害怕自己永遠只能坐在輪椅上,恐懼因為疾病而失去所有。然而,在接受顧問建議力行利他的生活方式後,她開始創造了每天向外看的機會,接觸外界且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情。維克還因此出了一本書《29個禮物:每月的給予改變你的生活》,分享利他帶給她人生的改變與收穫。 維克在書中指出:「我曾受輪椅束縛,在力行付出的第14天,我可以站起來了,身體漸漸好轉……。由於付出,我服用更少量的藥,並通過了核磁共振掃瞄(MRI scan)測試。」因為利他的觀念讓她的每一天有所不同。維克認為利他的生活不僅醫治了她的病痛,並讓她的生活有非常大的改變。 科學上也支持「利他」的理論,一項由波士頓大學所研究員所做的研究發現,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義務為其他病患提出建議時會減輕自己的病痛。其他研究也發現擁有利他人格特質的病患壓力較其他患者小。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真實的快樂》作者,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做過一個試驗:要求一部份的學生積極參與令他們愉悅的活動;另一部份的學生積極參與利他的活動,如參與救濟貧民或災民的流動廚房、慈善商店等。結果發現他們的人生有很大的不同變化。那些積極參與令他們愉悅活動的學生,喜悅的效應很快的隨時間降低;另一群參與利他活動的學生,其喜悅感更強且維持更久。這正說明利他能使你的快樂更深刻,生命更有意義。相反的例子也可以相互輝映。一篇在美國身心協會雜誌所發表的文章指出,心臟病病患中,經常談論自己病情的病患較那些擁有無私觀念的病患,更容易導致更嚴重的心臟疾病。 「利他」是人類的天性 沒有人能精確了解付出與利他會讓人健康的原因。生物學家認為,有強烈慾望去幫助別人,如貢獻時間和精力在無私的活動上,可能與我們的DNA有關。從人類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當人類在地球上出現後,幫助別人可以確保一個部落或是團體的生存;若團體相互幫助合作,可讓生存率更高。因此,「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最佳方式」成為人類繁衍的天性而代代相傳。從觀察小朋友的天性也可以發覺,孩子們比成人更願意相互幫助與合作。維克說:「付出是從內心有意的付出,行動上是謹慎的,不論你認識接受者與否,不論你付出有形的物品或是像時間、鼓勵的話等無形的物質,有意的付出讓整件事變得很有意義。」當然,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當你希望付出對你是好事,就不能預期得到任何回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