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嘗即止與追根究柢 (二)
2011/03/30 14:57:53瀏覽872|回應1|推薦17

淺嘗即止與追根究柢 (二)

    《華嚴經》覺林菩薩偈有一句如此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誠然如此,世人想要奢華的生活,就創造出種種工具設備,想要的「心」推動一切。

.

    既然「一切惟心造」,結由心起,解亦從心。所以修行重在修心。南傳佛教《長老偈》(巴利三藏經藏)第二品19  昆札勒長老偈

小傳:昆札勒,舍衛城婆羅門種。青年時隨佛出家,但因心中不能平靜,遲遲未得果位。一天外出化緣,見到了修渠者、造箭人和做車輪的木匠。回來午休時回想起一路所見,心想:水可隨人意而流動,木可隨人意而變形,我為何不能調伏自心呢?於是專心修煉,終得羅漢果位。 

修渠者治水  造箭者調箭

木匠鑿木料  持戒者調心 

   《中阿含.念處經》【觀身如身念處】有一段經文如是說: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彼持墨繩,用絣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

用絣於木:用繩墨測量木頭是否平直。絣,線繩,音併。

利斧斫治:以鋒利的刀斧砍去木頭不直的部分。斫,砍,音斫。 

    當這兩處經典並列時,提到了一個觀念。持戒者調心,生命學習者依覺悟者所教導的「戒」來調心,這是「淺嘗即止」。

.

    那什麼是追根究柢?木工師知道欲成何器,必須在木料的某處切削。為了切削的工作,就必須先在某處用墨繩定位,墨線是「戒」。

.

    依戒調心,是「知而行」,雖然好,但非佛陀所望。若生命學習者還能「知其所以然」而能行,這就是「開佛知見」。

.

    「知其所以然」是生命學習者有木工師的智慧,知道欲造何器,就必須依何種法則做出何形,這就是智慧的層次而不是模仿的層次了。

.

    追根究柢是一種持續的過程,一直的深入而至究竟。而所謂的究竟,不只是與三世諸佛有同樣的看見,更是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簡言之,是與神佛同步思維,是以本自具足「不二的能」,同樣的察覺,依所見的生命法則,在不同的緣起環境,外相表現雖有差別,但皆是「無為」,並趨近「諸法如義(宜)」,是故《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5035567

 回應文章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智慧
2011/03/31 17:57

定靜安慮得

守戒  是定靜的初始

經過深入

知其所以然

才是真正的解脫

悟的越多

智慧更精深

水天(servant) 於 2011-04-01 09:24 回覆:

知其所以然,是般若的用。

般若的用即證「自性」。

猶如見光即知有燈。

是「誰」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是「誰」能定靜?

而現世的金山活佛也是如此念佛:「誰在念阿彌陀佛」

用與體不可分,因此惠能大師說:定慧一體。並無先定後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