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4 15:12:13瀏覽1326|回應2|推薦20 | |
轉福德為功德 福德是佈施的果報,財佈施、法佈施、無畏施都應該得福德,因此達摩告訴梁武帝,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實無功德。 功德是什麼?功者功能,德者德行。 《六祖壇經》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惠能大師從各種角度來說明「功」,我們忽然理解,功是「佛性起用」的各項能力的表現。 德是德行,是外顯的行為,是人心所能體會的生命光輝。每種德性前皆有功,也就是有了某些功能,自會彰顯某種行為。 惠能大師說:「見性是功;內心謙下是功;自性建立萬法是功;不離自性是功;念念無間是功;自修性是功。」 見性;您觀照到自己裡面有一個能察覺的。這裡的「見」非肉眼的見,而是一種領會與理解。 內心謙下:因理解自己是生命整體中的一分子,雖然生命整體不可缺我,但眾生皆不可缺阿,忽然看見了人人的好處,雖然自己有能力,但總不是萬能,這時能包容萬物而內心謙下。這也是佛性察覺後的狀態。 自性建立萬法:因慢慢的理解自己,也看到生命法則,生命學習者自然會依所見的生命法則,而適當的選擇該有的作為,這是建立萬法。 念念無間:生命學習者知道一時失去察覺就是無明,那時貪嗔癡魔在堂。若能不忘念,時時察覺如著鎧入陣受到保護。 自修性:每個人都在輪迴(再度學習,重補修〉若能這一世就能修整補足我們生命特質中所缺少的部份,那麼這一部學分就不用再重修啦。 所以從這些看,「功」是佛性起用的各項能力的表現。 惠能大師說:平等是德。外行於禮是德。心體離念是德。應用無染是德,心行平直是德。自修身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念念無滯,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因為生命學習者見性領會了裡面那個「不二」之性,又從生活中看到眾生亦有「不二」之性,因此平等看的我人,也就是不再以「我」為中心,而能從整體來看一切,因此外顯行為離我相平等對待一切。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如前所說,生命學習者生命見地提升,雖然知道生命整體不能缺我,同樣的生命整體也不能缺眾生中的任一個,更由於生命學習者能看到眾生亦有佛性起用,亦可看到其所展現的小小生命光輝,這時生命學習者自然內心謙下而外行於禮。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如前所說,生命學習者依自己對生命的體會而看見許多生命法則,這是自性建立萬法。這時生命學習者是依生命法則起念,而不是處處以自己利益起念,故心不染萬境是所謂「無念」。這稱為「心體離念」。若更仔細說,這就是「彼岸是心的一轉念」,有己有生滅波浪,無己那是靜止的流水。http://blog.udn.com/lotus4401/4934819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不離自性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360度的觀照與持續的覺察,因此能依生命法則,不取不捨亦不染著,行至諸法如義(宜)。http://blog.udn.com/lotus4401/729058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如前所說,念念無間是不忘念,著鎧入陣,惠能大師所留自性真佛偈:「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參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參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當佛在堂,自然外顯心行平直。http://blog.udn.com/lotus4401/1160786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如前所說,自修性是更新自己的見地,修整補足我們生命特質中所缺少的部份,這是「理」的部份,然後外顯是「事」,而修身就是「事」,是生命見地的落實。 因此結論是:功德須自性內見,念念無滯,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功德首重內在生命的轉變。 藉事練心。寫到這裡,末學記起證嚴上人的一句話,時時提醒慈濟人要「藉事練心」。藉事練心能令生命學習者內在生命特性得到更新,若能時時藉事練心,那麼外在的福德果報,立即轉為內在的功德。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