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嘗即止與追根究柢
2011/03/24 11:26:14瀏覽733|回應2|推薦21

淺嘗即止與追根究柢

    有兩位同學,一位要末學陪讀《金剛經》,一位希望末學陪讀《六祖壇經》,因此末學得到機會再度複習這兩本對話錄。

    經典都是大覺悟者與有緣眾生的對話紀錄,既是對話,那就是要傳達某些理念。有些時候人與人說話不能說得太明白,這是「半遮」。所以善聽者,能聽出「弦外之音」。而佛陀也告訴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當末學讀《六祖壇經》看到惠能大師自述:「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即問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當時末學同時翻閱《金剛經》發現:《金剛經》中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前後文,並無「自性」兩字存在阿!末學起了疑情:六祖惠能怎麼會如是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同樣是金剛經為何大眾不能如是悟?

    這時末學方警覺,一定是在哪裡有不同?底下是末學初淺的體會。末學認為這是「淺嘗即止」與「追根究柢」的差別。

    淺嘗即止是不深入挖掘,一昧的接受而不肯思維,許多人讀佛經,心裡有個「聖言量」的金箍咒,從不自己思維,採取了「完全接受」的態度,還自以為是「信」得真誠。這樣子的學習,就將智慧的對話當成知識的記憶,從來不去探討「智慧者為何如是說?智慧者為何如是見地?智慧者是從哪些角度探討的?」因此淺嘗即止只到皮毛而不能得其精髓,無法鍛鍊自己具備智慧者所具有的智慧之能。

    柢者,樹根的最細微的尖端,追根究柢就是思惟至極處,不輕易就接受任何人的說法,總要自己思惟清楚,明白了而且認為有理方才接受。許多法師希望他自己所傳達的,信眾只要相信就好,不要多問,信了再說。信眾阿!相信的群眾嘛!然而這樣的信,是盲從而非真信。

    佛陀對這兩個態度是怎麼看的?佛陀希望弟子們做個「思法者」。何以故?因為讓眾生本具的如來功德恢復過來,才是大智慧者再來的目的。至於大智慧者所傳的法,或是言語、文字、經典的留存,不是大覺悟者出現於世的目的。因為法本自在。

    現今的電腦,有很強的記憶能力,三藏十二部不管文字檔、語音影像檔都沒問題。若是記憶這些法語是目的的話,那麼電腦比人可愛多了。至少電腦不忘。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5014060

 回應文章

牧羊女--黑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讚嘆
2011/03/24 22:18
真是大疑之心 必有大悟
水天(servant) 於 2011-03-25 09:32 回覆:

誠然如此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薰修
2011/03/24 12:23

薰修是悟的过程

屬於生命的東西

別人的看法只是

好像 對

必須自己先放在心上

在生活中不斷的存疑

直到真正驗證 才是智慧

水天(servant) 於 2011-03-25 09:33 回覆:
鍛鍊自己能與神佛同步思惟,是您今生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