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9/02 22:42:10瀏覽350|回應0|推薦1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27)十二處與十八界的修行(2)六根律儀:萬花叢中聞不香,庖肆腥羶眼不淨
六根的律儀。佛所說三種「賢聖法.律無上修根、賢聖法.律為賢聖修根、聖法.律覺見跡。」這三種方法有相同的的關鍵字:六根的「律」。在《雜277》說明:「云何律儀。眼根律儀所攝護。眼識識色。心不染著。心不染著已。常樂更住。心樂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實知見。如實知見已。離諸疑惑。離諸疑惑已。不由他誤。常安樂住。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
律儀的關鍵在心不染著。佛陀觀察世人的六根如是運作,「愚癡無聞凡夫眼根見色。執受相。執受隨形好。任彼眼根趣向。不律儀執受。住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執持律儀。防護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如是於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簡而言之,世人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六根染境,這是不律儀。《雜279》「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儀。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如是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
律儀是過程。律儀由心不染著起,對於心不染著,很多人直接會以《金剛經》回答:「應無所住而生心」,是很好,但缺實踐的路。佛陀建議的是「賢聖法.律無上修根」《雜282》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如是。阿難。若有於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律儀亦是成果。當學習者面對色聲香味觸法,在尚未更新六識之時,生可意、不可意等受,此時學習者以「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的根本作意之如來正念正智,面對六塵方有可能心不染著。心不染著令六塵自由來去,如佛所說之次序就能成就:心不染著已。常樂更住。心樂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實知見。如實知見已。離諸疑惑。離諸疑惑已。不由他誤。常安樂住。亦如《雜279》佛說偈: 於六觸入處 住於不律儀 是等諸比丘 長夜受大苦 斯等於律儀 常當勤修習 正信心不二 諸漏不漏心 眼見於彼色 可意不可意 可意不生欲 不可不憎惡 耳聞彼諸聲 亦有念不念 於念不樂著 不念不起惡 鼻根之所嚊 若香若臭物 等心於香臭 無欲亦無違 所食於眾味 彼亦有美惡 美味不起貪 惡味亦不擇 樂觸以觸身 不生於放逸 為苦觸所觸 不生過惡想 平等捨苦樂 不滅者令滅 心意所觀察 彼種彼種相 虛偽而分別 欲貪轉增廣 覺悟彼諸惡 安住離欲心 善攝此六根 六境觸不動 摧伏眾魔怨 度生死彼岸
聞思修:當學習者離五欲樂時,是如何生活而能常安樂住? 提示:1.維摩詰居士為天女說無盡燈法門。精彩的對照—無盡燈法門 2.合唱曲: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