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23)對無的體會
2018/07/08 10:57:28瀏覽149|回應0|推薦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23)對無的體會

 

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非空無。無的真義是「有而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因此這段經文是說在諸法的緣起空相中,欲修習深般若波羅蜜多之行者,應有如是認知:諸法空相中有五蘊、十二入處、十八界。但透過七處善、三種觀義,行者能無所住而生其心。故曰:「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對「無」的領會。《心經》的經文從「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苦集滅道」,這一路的「無」依學習者對法相的體會有許多層次,如偈云:「撥雲見月指中現,前人去指月無缺,空靈寂寂落塵埃」以下分述。

 

1.  學習者有業處且一門深入而執著法相者。初初接觸佛法,是必須要有大善知識的標月指,藉此熏修。此等行者未進入對法相的無所住,此時標月指是必要的,這是「有」是「無」的必要基礎。

 

2.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有些行者體會各人根器與機緣都不同,眾生心有八萬四千塵勞,因此大善知識有八萬四千法門,隨眾生心智與緣起的轉換,而有應機的不同法門來應對。所以這裡的「無」「有而不取、不捨、亦不染著」,是無有定法之意。《金剛經》佛云:「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3.  直指般若,而無法相。這是上上根器者方有,得知萬法盡在自心,能從自心頓見真如本性。如《六祖壇經》云:「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又云:「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4.  菩薩如幻三昧。火出木盡,灰飛煙滅。《圓覺經》佛為普賢菩薩說菩薩如幻三昧,最能體會這「無」一字。種種佛法是為眾生的煩惱而存在,故以鑽火為喻,《圓覺經》佛云: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13133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