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21)諸法空相(1)
2018/06/22 22:37:06瀏覽119|回應0|推薦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21)諸法空相(1)

 

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從五蘊皆空到諸法空相。這段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是上一段的「五蘊皆空」的銜接。因為這是關鍵的轉折,所以要進入這一段時,說法者觀自在菩薩再次呼叫舍利子的名字,這是個「提醒」,代表以下說的這段是重要的轉折。

 

  五蘊是小,諸法是大。《心經》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的提問:「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何修學。」而觀自在菩薩以自己的經歷回答,修行之路是從小至大,從個別而整體。照見個人五蘊皆空是起點,而五蘊皆空的實行在「七處善」,透過七處善而能調伏個人的五蘊。然而觀自在菩薩這個「照見」並不停留在個人的五蘊,這個照見的提升,也就是關鍵的轉折,在於從個別的五蘊,擴大到整體的「一切諸法」。這是尺度的放大。我們可以時常返觀自己:是否常以自己為範圍,而忽略了整體,我們缺少對諸法的照見。

 

  注意個人而忽略生命整體是修行的通病。《楞嚴經》卷二: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從世尊初期傳法時的作為看世尊對整體的理念。佛法特質在自利利他,從佛陀當初傳法的過程中,佛陀要六十比丘各自往四方傳法。「世尊復告諸苾芻曰:我於天人繫縛中而得解脫,汝等亦得解脫,汝應往餘方,作諸利益,哀愍世間,為諸天人得安樂故,汝等不得雙行,我今亦往優樓頻螺聚落。諸苾芻等咸奉佛教,唯然而去。」

 

  在《雜阿含926》世尊告訴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強良禪依地水火風空識而修,專為自己,佛不讚歎;真實禪不依地水火風空識而修,自利利他,佛所稱許。

 

  而《金剛經》亦然,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因此我們不要將眼睛只侷限在自己,要學習從整體來看。因此《心經》提示了生命的轉折,要我們的思惟提升到「生命整體」這個高度上。

 

  生命從不單獨存在。凡夫眾生的「識」無明,因此執著五蘊是我、異我、相在,因此種種顛倒。但若觀照一切諸法,生命從不單獨存在,生命本就是一個整體,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樣的觀照,來自尺度的放大,剛開始時,或許比從前用更多的同理心站在他者的角度思惟,當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時,就有機會住於整體。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1274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