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26 00:49:43瀏覽8244|回應9|推薦43 | |
東京之外,香港應是亞洲區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事實上,九龍旺角曾被列為全球居民密度最高之區域);越是地窄人稠之都市,越會不斷改造、再發展。 街頭昔景 筆者多年前初至香港,寄宿於當地親戚家。除了跟著阿姨、姨丈等長輩上館子吃飯,沒事時便帶著大門鑰匙、自個兒四處逛一天。雖然年紀小、但貪吃天性早顯,店舖總是不經意的看看,每天重頭戲卻是一個人到處吃。即使陪阿姨購物時,一樣看到什麼就吃;就算是由住家赴餐廳用餐途中,還是一路吃個不停。長輩剛開始可能被嚇到了,後來就懶得理、隨這小鬼亂吃吧! 那個年代的香港,街頭挑擔推車的吃食攤檔可比今日多太多了。許多現已轉入店舖販賣的小吃,當年都是隨街叫賣之品。有時一條街外便可嗅到炸臭豆腐之味,於是一定得追到、找到、吃到才肯罷休。當年小販多,「差佬」(警察)會取締驅趕,原本的熱鬧臨時集中地,可以在小販高喊一聲『走鬼!』後瞬間消失無蹤、剩下一群食客還捧著碗匙、握著一串串五花八門小吃愣在那兒。真像昔日台北挑擔小販年代的西門町《阿宗麵線》躲警察光景。 渣甸街 親戚家位於銅鑼灣一帶,附近現在已是高樓櫛比林立,當年卻是鬧中取靜、還略帶清幽。由住處走出、穿越「燈籠洲街市」(街市即市場,當年為真正菜市場、並非今日乾淨整齊現代模樣),便到達一條名為「渣甸街」的窄街。名為街,短短一線單行道而已、還不如稱巷,英文名 Jardine's "Bazaar" 便是市集之意,貼切。當年初次陪長輩到該街買南北乾貨食材,突有如發現新大陸,覺得小街有得吃又有得看、好玩非凡,從此變成居港時最愛至的一條老街。特色何在?除了「食」字,更在其獨特風味。 昔日渣甸街,南北乾貨鋪、熟食店、菜販什麼都有,非常有街坊感覺,店東們整天與熟客『某太、某生早晨!』(某太太、先生早安)、『食左晏未?』(吃過午飯沒?)招呼聲此起彼落,粵、滬語及普通話夾雜。眾多店家中,印象較深的幾家:
除了這幾家特色店舖,其他賣南京板鴨、熟食小菜、潮州魚片魚蛋的,愛吃者可以逐家慢慢看、甚至慢慢嚐。該街也有幾家小吃店如《南記》、《文輝》等,足堪歇腳果腹。週末假日,別人休息,渣甸街店舖多半勤快照常開店。於是便成了筆者連逛帶吃 Brunch(早午餐)好去處。 風貌丕變 遷離香港後雖多次返埠,但始終無機會如往日般「閒晃渣甸街」。最近一次香港行,留了幾小時空檔,滿心盼望地前往。瞧了一下路口新攤檔,便沿街逛入。越走、越不對,有味道的老建築換成了金屬柱、玻璃幃幕牆瘦高樓宇,一家家老店變成了密集的各種飲食店。越往前走,愈是著急:怎麼都不見了?走到昔日腸粉鋪位置,面前卻是一家壽司店;再向街尾看看,還是面目全非。終於死心,悵然沿著來路踱回、竟渾然不知經過了些什麼餐廳食肆。走回路口,有些不甘的回望,基本上卻是一片陌生。 以香港之高速發展步調,舊區翻新自是難免、那些老店舊鋪遲早都要消失或遷移。以個人居港經驗及瞭解,這些城中舊貌是沒有幾人認為需要保有、Preserve 的,一切都在終極資本社會的巨輪下被不斷碾碎、重塑再造即是。鄧小平名言『發展就是硬道理』,那是導引大陸持續發展之口號;對港人來說,發展早已是唯一道理。 再會了,風味獨特的老渣甸街。 2006‧12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