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3 00:25:31瀏覽12797|回應18|推薦54 | |
國際名廚名店紛紛進軍亞洲、一一落腳鄰近城市,但國際化程度不高的台北不斷為 Pierre Gagnaire、Jean Georges、Alain Ducasse、Gordon Ramsey 等所略過,直到世界「擁星」最多的 Jöel Robuchon 終於將集團中級餐廳《L'ATELIER de Jöel Robuchon》引入。 L'Atelier 及姐妹店《Salon de Thé》(茶座)開業果然成為城中盛事,可惜茶座的服務、簡餐都還沒到位,幾樣應是熱銷焦點的甜食(如國人耳熟能詳的 Macaron)也與姐妹店還有一段距離,買了一次外帶、吃了一次簡餐後已興趣缺缺,就不多述。雖有朋友認為 L'Atelier 初開幕可能也不穩定,但總覺得這種等級的餐廳既能粉墨登場、就該有充分的準備,沒得打帶跑、邊做邊練,便放心前往。 週末晚,客滿。見到購物中心業主一家也是座上賓,應沒什麼問題。去過其他 L'Atelier,都沒點套餐,習慣點許多 "Les Plats en Petites Portions Degustation"(品嚐小品)、大家輕鬆嚐,亦合於 Robuchon 開創吧檯式法國菜的發想。以下便盡量簡述此一向「想到什麼點什麼」餐: 酒單豐富,廣度深度皆可喜(已是台北一流 Wine List ),想好了大小菜上菜順序後、便請服務生轉知薦酒師代勞選酒;戴著葡萄串 Sommelier 襟章的法籍薦酒師立刻過來,當晚幾乎全吃海鮮,便請其建議一瓶能配易飲的白酒。
Amuse Bouche 的血腸(Boudin)有趣,但大概有些客人不敢吃?
L'Huitre(牡蠣) - 使用來自法國 Marennes Oléron 的凹蠔,茴香醬汁甚濃,有些壓住蠔味,但蠔本身是佳材。
L'Oursin - 海膽上飾金箔個人覺得多餘,海膽配紅蘿蔔慕斯雖不錯,但仍較喜歡東京配花椰菜奶油的圓融做法。 L'Oeuf - 水波(poached)蛋,與東京店做法一致、好吃,孜然味稍強了些。 Le Burger - 吃到一大半時覺得可能不夠,又追加的一道,這和牛肥鴨肝小漢堡與東京難分軒輊、都挺好吃。 Le Rouget - 菜單上寫著「笠子魚」這日文漢字,便是 カサゴ、石狗公,基本上是海鮮湯做法,本應高雅少腥的此白身魚浸於蝦味湯中顯得綿軟,腥氣不少;沾海膽醬吃才好些、配上推薦得甚好的白酒(2002 Bourgogne Hautes-Côtes-de-Nuits, Domaine Jayer-Gilles)就更沒問題。 L'Amadai - 甘鯛做得不錯、調味則鹹了些。在東京也吃過同樣的,若論當令甘鯛,L'Atelier 台北、東京店皆差《Sant Pau》一截。二魚類主菜皆附熱騰騰、有水準的馬鈴薯泥。
巧遇好友,於是沾光嚐了一片 L'Onglet 煎腹肉牛排,帶西班牙 piquillo 黑椒味的牛肉片煎得嫩、味也好。
繼續沾光嚐到朋友的甜點 Soufflé,味雜、失去簡單美,不怎喜歡此做法。店家奉送祝賀朋友結婚紀念的巧克力 Opéra 蛋糕則頗佳,隨咖啡附上的芝麻 Macaron 外層溼黏,依然不如東京、比曾來台賣了一陣子的青木定治也差些。
本打算 "Short Take"、短篇,卻還是扯了這麼長。可能因去過不少系列餐廳,對菜餚有少許先入為主的 reference(或 preference...),所以覺得台北店遇上同樣做法時總有些微 "off" 了,但整體自是能吃的。以合理價位之優質酒品圓滿達成餐、酒搭配,足見薦酒水準,與 Sommelier 一聊亦愉快、有收獲。服務方面,就值得商榷了,面前區段服務生是有禮、笑容可掬;但縱觀整體,不但時有大而化之感、小問題也紛現,難免有「尚未準備好」的感覺。舉一例:所開白酒置於吧檯內,客人杯子空了、服務生完全未留意,詢問服務生是否酒已罄?這才查看、斟酒,有些難以置信。 無論如何,仍頗慶幸台北終於出現這麼一家堪與國際接軌的西餐,見到餐廳名尾那 "Taipei" 字樣甚至有小小感動。就環境、菜餚、藏酒諸條件而言,此店與台北現有法國菜乃至各大小西餐館確實是 "A Breed Apart"、十分不同;如訓練、管理、服務能接近東京(接客禮貌)、香港店(準確效率)一些,將是個人本地西餐順理成章首選。 2009‧11(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