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3 01:19:59瀏覽7288|回應10|推薦47 | |
台北《La Petite Cuisine》由獨立店面遷入長榮桂冠酒店時,聞者多覺得「不搭調」、好似「土洋混搭」。但是,在原東主兼大廚 Justin Quek 事業重心西移、台北西餐(尤其法國菜)難做、景氣不佳之下,有水準的法式小館能延續已不容易。一直沒機會嚐試新店,但頗好奇 "LPC Sans Justin"、沒有郭主廚坐鎮(絕大部份時間在上海)的 LPC 會如何?某日終於前往。 餐廳入口與旅館稍分離,風格也與「長榮風」有區隔;牆上招牌已成《La Petite Cuisine Brasserie by JQ》,定位應是由餐廳(restaurant)調整為小館(brasserie)?雖稱小館,座位倒比以前多了,且有完整午晚套餐,仍是正式餐廳做法。二人便分選「夏季松露品味套餐」與「LPC 套餐」。 在東、西風中的夏松露餐 夏(黑)松露與食家慣於讚頌的黑松露(例:法 Périgord 品)、白松露(例:義 Alba 品)不同*,味淡而細緻、價格也較平易近人。入饌時由於其纖細風味易為高溫破壞,所以多用於沙拉、冷盤,如遇熱菜,多半出菜前才刨削幾片於上增味。如果不想只是每道菜放幾片做樣子,設計烹調整套由冷到熱的夏松露(以下簡稱松露)餐確有難度。
二餐奉送小點相同,放在義式甜椒上的貝柱太老了,迷你培根 Bruschetta 還不錯、香噴噴一口吞。松露餐首道為羅曼生菜帕梅森乳酪卷及紅魽 Carpaccio,兩者均仔細蓋滿松露片,都不錯、也發揮了其長 -- 季末松露內部已由黃褐轉深褐,品質不俗、香氣四溢(以夏松露而言),放少些亦足。
接著是松露冷麵佐水煮蛋,雖曰 "Somen",但以素麵(そうめん)言、尋常品,把半熟水煮蛋一拌就好吃些。煮冬瓜與鴨肝佐松露奶油的組合有點怪,鴨肝行、冬瓜硬,松露與黑松露齊施有些 "Overkill",但整體尚可。
炙燒干貝配松露醬汁是至此最佳一道,干貝火候好、調整後的 Albufera 醬汁較傳統版色淡許多、還多了一絲黑松露味,適合佐干貝。直到此道,才忽然想起自己是來到法國菜館、前半場實在是東西合併大融合。當小紅 Le Creuset 烤鍋送上桌,耳朵聽到的介紹是香烤松露飯、心中卻希望它是盅迷你 Cassoulet... 此飯有鴨肝丁、鴨肉丁及燜得有些「可憐」的松露片。變種「煲仔飯」大概得遵循西風、米芯尚未熟,心想:不如再加幾片廣東鴨肝腸、還是乾脆來個臘味煲仔飯就妙了。
以「大調色盤」盛放的主菜是烤和牛腿肉,傳統 Madeira 酒醬汁、肉間又鋪夾大量細香蔥,當經理忙不迭過來削加松露片,趕緊勸其少些;如此強味組合,果然搶走松露風味。牛腿肉夾香蔥又讓人想起馬爾他菜餚,這餐調性可真是繞著地球跑。
追加乳酪盤一般,配了鮮嫩的水梨片則加分。前甜點咕嚕一口盡、忘了是啥,不嗜甜如在下還是把主甜點烤蛋白佐松露巧克力醬、松露冰淇淋 Macaron 吃個光;Macaron 普通、冰淇淋及烤蛋白味佳。餐後 Petits Fours 不俗,Canalé 蛋糕印象好。
至於同席的 LPC 套餐:開頭的蘑菇 Cappucino 湯不錯,松露油醋竹筍沙拉普通,煎烤紹興酒農場雞來得突兀、戲稱之「法風三杯雞」,配香料奶油的煎魚竟有一絲腥味。同伴並不滿意。
兩年多前一餐冬季黑白松露宴後,該店成為個人最欣賞的台北法式小餐廳。以往店小、格局卻宏大,傳統法式菜餚搭配些許創新融合,恰到好處。如今雖已改稱 Brasserie,價格可沒縮水;Fusion 風重了許多、且重「中法融合」(難度遠比日法、中義來得高)。單點菜色或許尚有昔風,套餐風格則十分不一樣;不知是因主廚久居大陸、還是認為這樣較適本地食客? 好不好吃?因客而異。總之,今日 Brasserie by JQ 已不同、昔日 La Petite Cuisine 尋不回。 2008‧09(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誠‧心‧《La Petite Cusine》 、La Petite Cuisine Brasserie by JQ(Meghch) * 註:夏松露(學名 Tuber aestivum),黑松露(Tuber melanosporum),白松露(Tuber magnatum)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