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11 00:56:45瀏覽9337|回應6|推薦25 | |
《La Petite Cusine》應可算台北數一數二的獨立型法國餐廳了,水準比起大飯店法國菜也不遑多讓。該餐廳靈魂人物是新加坡籍主廚 Justin Quek(郭)。Justin 的豐富經歷不再贅述,但是未提過他當年事業夥伴 Ignatius Chan(陳)。Ignatius 是新加坡高級餐飲集團 Les Amis 的創始股東之一,之後亦離開集團、與廚師 Dorin Schuster 合開新店。新餐廳便以 Ignatius 的暱稱取名為《IGGY's》。Justin 大廚返新加坡時去哪家餐廳?不是《Les Amis》、《Au Jardin》等老牌名店,而是 IGGY's 這家獨特的小餐廳。 迅速竄紅的「小店」 今年英國 Restaurant 雜誌四月號照例又見「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特輯,560 位各地業界專家除了選出主要排名,也同時列舉各地區性排行。「亞洲最好五家」(日本以外)結果依序為印度《Bukhara》、香港《Felix》及《Spoon》、新加坡《IGGY's》及印度《Wasabi》,年輕的 IGGY's 是新加坡唯一躋身排名者。 IGGY's 同時也獲得當地 2006 年「最佳新進餐廳獎」。這些比較見仁見智,不過仍有參考價值、也可見年僅兩歲的 IGGY's 之努力。
IGGY's 開設於 Regent 酒店內,但只是租用場地、不屬於旅館。僻靜的角落入口、不起眼的招牌,實不似快速竄紅的新名店。 小餐廳有多「小」?因趕上流行的吧檯式用餐(如 Joel Robuchon 的各新餐廳),所以主要用餐區便是一 "L" 型僅能容 13 位的吧檯。另雖有彈性隔間廂房,頂多再坐十來人,總共納客 25 位左右。由於廚房採開放式、一目瞭然,數一數內外場人員有 11 位、幾達客數之半。 店小位少、訂位較難,三週前已 E-mail 訂妥並收到當月 Tasting Menu 套餐菜單,頗有效率。當晚準時抵達餐廳,雖僅另一對男女在用餐、實則全店已訂滿,只不過當地用餐時間與香港一樣較遲。迎客、帶位入座、環境氣氛皆有水準,裝潢則新派低調簡潔、挺舒適。
The Tasting Menu 除 Tasting Menu 外,並無 A La Carte 自點菜單,不過主廚可依客人忌食略為調整。Menu 看來是以歐陸菜為基、用上若干亞洲特有食材及烹調方式的 "Eurasian Fusion",不過文字看來並非那麼引人。就在 Jacquesson 香檳中開始新加坡行的臨別晚餐。 吧檯內一位訓練有素的印裔服務人員 Mike(亦與 Justin 熟識)由上菜、撤盤、更換餐具、開酒、斟酒... 全包了(客人絡繹漸多才見支援),頗特別。不在菜單上的開胃小菜(Amuse Bouche)是豌豆泥冷湯,特別建議一口喝光。一仰而盡,帶些許薄荷、清爽開胃,但差點被杯底厚厚渣滓嗆到、咳了好幾下,這 Puree 真可以再細些。香檳喝完,不打算兩人開紅白各一,故請其介紹白酒、順便一試其單杯酒。可能因同伴希望不要太 Dry 之酒、建議的竟是 2003 Fritz Haag Riesling,有些迷惑:這麼甜的選擇?一嚐果然不宜,直接退掉改成 Chardonnay、才好多了。 被菜泥嗆後又嚐不適之酒,開場涼了半截。幸好,上述為當晚唯一狀況時刻。之後便順利漸入佳境。
伴餐橄欖麵包甚好,富橄欖香而柔韌適中、伴隨的牛油也佳,令人停不了口。開胃菜 Ceviche of hamachi 檸檬漬黃鰭鰤魚片加了萊姆、柚子皮汁等調味,算是拉丁 + 和風,的確比美洲式還深奧有趣。此道有名店《Nobu》的影子。
第二道為 Tempura of Zucchini flower with egg tofu,介乎茄子加黃瓜間的青瓜吃得多,第一次嚐以其花朵炸天婦羅、不難吃,但是跟著的蛋豆腐包加了蝦泥、味道更好。接著是 Slow cooked Petuna ocean trout,澳紐「海鳟」實屬鮭魚類、但肉質細緻些,與甘草酒凍齊吃不錯,同碟茴香梗沙拉甚酸、雖頗醒胃,但服務生宜提醒食用順序。
第四道是 Pasta dish,以蝦油拌的 Cappellini 麵條為當店招牌菜,麵細而彈牙,上灑昆布、櫻花蝦使整道 Sakura ebi cappellini 顯得十分中式、齒頰留香,相信能合許多東方人口味。對台、日客言,櫻花蝦再熟悉不過。當地食評等卻驚為天人,真是地域物產互異。接著來熱湯,Roasted Momotaro tomato soup 用了日本種蕃茄、甜度高而無青草臭,料工俱佳。以杯子盛應是為了美觀,但亦使濃湯下半部太燙了些;同碟的炸粉絲裹小甜蕃茄平平,也頗中式。
Tasting Menu 到底是一長串小碟小盤之嚐試,第六道 Oven roasted Australian Bobby veal rack 才算是主菜,份量才多些。換上推薦之紅酒搭配,仔牛肋排肉質柔嫩、火候相當好,不喜 Veal 的同伴亦連讚。Porcini 菇、適量的馬鈴薯都配得佳。甜點前最後一道是 Vacherin Fribourg,以 Vacherin 乳酪及奶、蛋白做成 Souffle 配些意式芝麻菜(Arugula)沙拉,此鹹 Souffle 有驚豔感,色香俱好、內裏帶些 Quiche 派風味,起司味不致太重,綿順。
隨後算是甜點三部曲,前甜點(Avant dessert)是椰汁蜜瓜湯,非常好的熱帶感甜飲。再來是白桃、香草蛋白千層派,與其說 "Mille Feuille"(千層)、不如說夾心酥派,整體及咖啡醬汁都協調。最後是 Petit Fours 小點,再分三小節:香檸果凍、黑巧克力、白松露巧克力。順著次序吃,到了白松露巧克力已陶醉,多年來第一次既未讓賢、還把腦筋動到同伴的甜食...
當晚店內滿座(客群泰半為西方人),但是氣氛維持高水準。小餐廳創新菜色、注意細節、致力服務,令人稱許。不由聯想起台北 La Petite Cusine,「外來和尚未必會唸經」、但是經過國際客層洗禮的餐飲工作者的確較全面。 每個人對於所謂「亞洲 Top 5」名單雖未必認同,但是此餐的確堪稱愉快,IGGY's 基本上也確勝過台灣所謂 Fusion 派大小店一籌。 Ignatius Chan 曾以『此處菜路純是我自己喜歡吃的菜而已』敘述,果然菜餚頗個性化、與傳統歐陸風味十分不同,但結果卻是個不錯的驚喜。 2006‧09(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本誌延伸閱讀:誠‧心‧《La Petite Cuisine》 其他延伸閱讀:"Iggy's is the 4th best restaurant in Asia" (Chubby Hubby)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