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三)皇帝這個扭曲的人物
2012/05/08 20:15:54瀏覽290558|回應40|推薦57

歷史是血寫的,故事是墨水編造的。

可以說,《甄嬛傳》所有的選角都還不錯,特別是女性角色完全符合人物性格,僅有皇帝一角令人大失所望。

先來說說這位男主角表演上的缺陷:外貌神似,內在表現欠層次,配音需改進。

這位皇帝講話有怪癖,每每講完話便嘴角一撇,讓人看了很反感,身為皇帝卻總是駝背,進膳喝湯總會發出難聽的聲響,行為舉止粗俗得毫無帝王氣概,平日講話,一個句子的音調、頻率往往前高後低,顯得有氣無力,毫無感情。

 

上圖的雍正皇帝像,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3/Emperor_Yongzheng.PNG

對照上下幾張圖片,能夠裝扮得如此神似,確實難得,然而男演員表演上的失敗,相信絕大多數的觀眾應有類似的感受。

女主角甄嬛是很突出了,就是雍正給扭曲得太誇張,冷面王不是面無表情就好,尤其是死前,連眼神都沒有戲(唐國強太經典,但陳建斌的長相卻實在最像,這演技和他所演過的曹操或《喬家大院》的喬致庸幾個角色都沒差別,是最大的敗筆)。

編劇將台詞寫得極好,就是演員有些走型,可見外貌扮得再佳,沒能表現出皇帝的內在,言語行動上過於猥瑣,或許是挑選此演員挑大梁扮演大反派的主因。

相信看了此劇,大概很少會有觀眾喜歡皇帝。

《後宮甄嬛傳》敬事房的翻牌對伍,其實挺有意思的,底下這些太監們所捧著的托盤,一只就有十個綠頭牌,所以按照劇情發展,皇帝選秀之外,還有別的法子可以增加後宮人數。

前文〈《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一)雍正一朝的歷史設定和小說差異〉和(《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二)後宮中皇帝的廿五個女人們:舊社會一夫多妻、滿漢矛盾與封建王權的惡果!)說過,真正的雍正皇帝只有八個女人,這裡的女人「數量」明顯太多。

老話一句,雍正皇帝不好色,電視劇看看便罷,不可當真。

如前言所說,《甄嬛傳》的小說版本是個架空的時代,皇帝僅有廿五歲,電視劇改編為四十五歲以後的雍正,明顯將之劃為大反派。

大反派的皇帝好色、陰狠、薄情,將靈肉分開得極為徹底,在某種程度上十分專情,肉體上為了鍾情的純元皇后,不斷在許多女子的身上尋找熟悉的純元皇后特質:

美貌,甄嬛眉眼有五分類似,五分才情也相近,還會跳純元皇后的「驚鴻舞」。

歌聲,安陵容的嗓音有六、七分神似,所以皇帝後來相當寵愛她。

至於其他女人?

皇帝所寵的女人很多,前文列出廿五名,事實上電視劇中應有廿八名,其中一位是蒙軍旗的博爾濟吉特氏,第一集選秀時僅出現名字,後來沒有出場。

下圖是電視劇中另兩個不知名的妃嬪,劇中的演員表沒有列出,小說同樣並未強調,應該是龍套角色。

專情的男人,在某些方面其實是很無情的,女人僅僅是肉體滿足的對象,很容易便容易讓皇帝失去興致。

因此,在電視劇《後宮甄嬛傳》裡面,最常出現的三個詞就是「得寵」、「失寵」與「復寵」。

「得寵」很簡單,只要長得漂亮即可,譬如後宮最美的華妃,亦或是女主角甄嬛。

除了外貌得美麗,還必須使出渾身解數,譬如曾經是馴馬女的葉瀾依,擁有新疆少數民族的輪廓,又會運用催情香來誘惑皇帝,這位好色的皇帝馬上就能在肉體上得著滿足。

「得寵」還得摸清皇帝的泰半心思,又不得太瞭解皇帝的心思,拿捏上須有準則。

劇中皇帝的性格相當扭曲,雖說很多台詞表明,此皇帝可能早期一個月就去後宮六或七次,不過後來一天到晚後宮就產生「新鮮」美人,與其套用雍正皇帝,個人不免認為乾隆皇帝更符合這種特性。

召幸女人,可說是此劇從頭到尾的重頭戲,就算各為了不同的目的,皇帝仍不免成為一夫多妻戲碼中最惹人厭的反角。

順便一提,此位男演員向來演得怪異,就在於表現上太奇特,無論坐在哪兒都沒有絲毫坐相,靴子不脫而身歪駝背,真的沒有個皇帝的模樣。

皇帝的扭曲,除了下圖滿屋子女人所構成的後宮狀態,還有他對於「長生不老」的追求態度。

看待女人,皇帝「寵」而不「愛」,所以皇帝從頭到尾就把後宮扔給皇后(烏拉那拉‧宜修)管理,只需要在肉體上「寵」而已。

因此,皇帝往往「寵」得這些女子失了法度,後宮的妃嬪們也為了現實需求,不得不使出手段來邀「寵」。

一個男人在周旋身邊這麼多女人的戲,這些女人為爭寵,成天勾心鬥角的場面,使人又生氣又覺得她們可憐,都是因為同時為了一個男人而做出這麼多蠢事。

後宮是個詭異的居處,有許多宮女和太監,以及各有背景的妃嬪們,這些女子要能得著生活中所需的化妝品、銀子、食物和衣裝,全都仰賴皇帝是否「寵」,所以她們只能各憑手段來爭「寵」。

正由於「寵」關係著自己的一切,「失寵」象徵著自家人的官位可能受影響,自己的用度會遭到刪減,自己的婢女或宮人會背叛,從妃嬪被毆打或只能吃發餿的飯菜來看,女人爭「寵」或出點策略來應付皇帝,都是王權社會中最可怕的現實問題。

聰明的女人,哪個會想進入這樣爭權奪利、殺伐不止的後宮?

可偏偏皇帝如同種馬,就是喜歡女人為了他的「寵」而嫉妒發狠,或就此箝制這些妃嬪在前朝的家人眷屬。

女人心,或許就如「刀刀割人性命」的「溫柔刀」,即便在皇帝面前如何溫柔可人,到了這樣的後宮,一個個都變得兇狠無比。

何苦呢?

「寵」得如何,表現出皇帝的手腕,也展示了皇帝的自大與滿足,男人或許需要這樣的幻想,可是在女人的眼中,「寵」就是皇帝最殘酷的策略。

「寵」也需要分,後宮的女人太多,皇帝不能只「寵」其中一個,所以新人的笑與舊人的哭,皇帝對這些狐媚妖冶的女子,不過是床笫之際的過程而已。

譬如下圖的瑛貴人,是果郡王(允禮)府中的婢女,由於長得清秀,受到果郡王側福晉甄玉隱(浣碧)的猜忌,又為了表現對皇帝的忠誠與分「寵」,就被送入皇宮當作籌碼。

向來女人的溫柔就如同治療男人心中孤寂的良藥,只要外貌與服侍可以讓皇帝開心,皇帝不會介意後宮多了哪些女子。

可惜,瑛貴人運氣不好,她的「寵」不多,也沒意願爭「寵」,就被皇帝殘忍殺死。

世人皆有江山夢,皇帝的夢很簡單,有權有勢有美人,「寵」也就這麼回事。

皇帝的長子三阿哥弘時,見了後宮這位清麗的瑛貴人,對她的美貌難以忘懷,遂私下寫信給她,縱使瑛貴人根本沒有理會,無論身心皆沒有出軌,皇帝卻為了教訓三阿哥,竟然賜死了這個無辜受牽連的女子。

瑛貴人很倒楣,皇上也就「寵」了幾夜,皇帝還沒厭棄,只是隨意便尋了個由頭殺人。

她被殺也是因為是個孤女,當初被果郡王允禮救了,待在清涼台當婢女,沒有身家背景,自己的性命也就少了保障,雖說出自果郡王府,卻仍被當作了後宮內鬥的犧牲品。

「寵」總是後宮千頭萬緒發展開來的事端。

下圖是片尾曲的片頭,在皇帝懷中的是曾經「得寵」的瓜爾佳‧文鴛,她的「爭寵」與「失寵」來得皆快,也不過就是皇帝犒賞功臣的一種方式。

皇帝就像是後宮之中的嫖客,臣子在前朝有了功勞,可能得封賞之外,還得弄個女兒或親戚入宮,藉此盡量鞏固君臣之間的關係。

而皇帝的「寵」就是安撫的過程。

下圖是皇帝閱覽自己 「寵」的記錄。

在後宮裡面,敬事房將侍寢的妃嬪一一加以記錄,以免皇帝的血統出了問題,也可以當作是驗證受孕日期的一種指南。

這本冊子稱之為「行房檔」,與彤史(女子經期記錄)一樣是皇后日常閱覽之物,內容大同小異,也就是皇帝「寵」了誰的內容,皇帝自然會對此無比專注。

可惜,就算有這種東西,後宮失火的出軌妃嬪還是層出不窮。

皇帝之所以性格扭曲,除了「寵」的出發點之外,擔憂別人要搶自己的江山,或者能不能得著自己喜歡的女人,而這些臣民又是否忠誠,使得上位者的內心特別黑暗。

下圖是個人做的《後宮甄嬛傳》皇室人員表列:

皇帝是個多疑又敏感的人,為了皇位可以殘殺兄弟,雖說歷史上的雍正並非真的如此暴虐,不過劇中為了表現皇家無情,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最後死於毒殺。

史實卻並非如此,真正的果親王,病死於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

電視劇為了配合小說人物描述,編劇將果親王之死代入,在某種程度上不甚相符;個人認為若要找一個陰狠狡詐的帝王,可以選擇的人物不少,但雍正皇帝並非如此。

可參照個人許久以前所寫的評論文章三篇:

《雍正王朝》為清世宗翻案?(上)
《雍正王朝》為清世宗翻案?(中)
《雍正王朝》為清世宗翻案?(下)

至於皇帝對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的態度,後宮即便有點牽扯,按照雍正皇帝的性格,絕對不會如此明顯表態。

畢竟,家醜外揚對於皇室來說,必然是歷史上不會錯過的一筆,而歷史上的果親王性格謹慎自持,縱然符合電視劇中的男配角特質,但應沒有機會或如此的企圖,變成想要在後宮偷情而導致被毒死的命運。

皇帝擁有天下,而想謀奪這個天下,或者覬覦自己的女人,無論是兄弟或親子,哪個都無法容忍。

這也是劇中皇帝之所以性格複雜的緣故。

在《後宮甄嬛傳》劇中,有好下場的官員不多,套用一句話,就是「狡兔死,走狗烹」。

無論皇帝重用了誰,多數都是出於前朝政務所需,所以功臣獻入後宮的女子,也等同於人質,除了可供皇帝取樂,也可以牽制前朝的官員們。

皇帝所任用的官員,對照著後宮「得寵」或「失寵」的女子,躺在皇帝身下的冰肌玉膚,也不過就是滿足肉體的工具,或者懲罰臣民的道具。

下圖是部分官員的表列,無論是女主角甄嬛的父母甄遠道夫妻,或者是華妃的哥哥年羹堯,亦或是祺嬪(瓜爾佳‧文鴛)的父親瓜爾佳‧鄂敏等,都是符合上述的臣子們:

在某種意義上,編劇發揮了相當的臆想,猜測皇帝殺隆科多的主因,所以代入了太后烏雅氏的出軌戀情,並將純元皇后(烏拉那拉‧柔則)跟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與烏雅氏為親眷扯上關係。

皇帝並不特別「寵」沈眉莊,一開始入宮後重視她,主要是沈眉莊的父親可堪重用,負責年羹堯在西北戰事上的補給事務;而安陵容即便後來受「寵」,她的父親地位低是一個原因,而後來「失寵」,也跟她父親在地方貪汙被抓有所關聯。

華妃(年世蘭)專「寵」,不得不說是同她的哥哥年羹堯在西北戰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關,而皇帝與太后為了對付這對兄妹,還有華妃幾度「失寵」又「復寵」,都說明前朝和後宮糾解深深的狀況。

而瓜爾佳‧鄂敏扳倒年羹堯,成為大功臣之後,他的女兒瓜爾佳‧文鴛甫入宮就成了貴人,除了憑藉滿軍旗的身分外,其父更是祺貴人「得寵」的主因。

下圖是甄嬛的父親甄遠道,狀況稍有不同,就算同樣是皇帝扳倒年羹堯的棋子,身為漢軍旗卻得以擁有高於瓜爾佳‧鄂敏一階官位。

皇帝重用甄遠道,不得不說有攏絡之意,而甄嬛得「寵」更是關鍵點。

簡而言之,皇帝要睡哪個女人,首要就是此女漂不漂亮,再者要看此女的父兄是誰。

「寵」是一個很齷齪的字眼,甄嬛初入宮要的是「愛」,後來纔明白自己的錯誤。

因為皇帝的愛早就給了純元皇后,一方面這樣的情意鞏固了太后與皇后的親族地位,再者劇中的雍正皇帝已經年逾四十五歲,心態由於中年及皇位而頗為陰沉,已很難對任何女子付出感情,所能給的也僅有「寵」而已。

故而,「寵」或「失寵」,第一要素就是可否「以色事人」,或「背景傲人」。

皇帝身邊的人都是他保有皇位的一粒棋子,不管是遠近親疏,這就是皇帝後來對於房事跟丹藥需求愈來愈扭曲的緣故。

甄遠道和瓜爾佳‧鄂敏本來是官場上難得的好友,然而,現實跟後宮之中的爭鬥,不免讓皇帝也授意幾個臣子勾心鬥角,「兔死狗烹」就是這兩人的下場。

他們都是聰明人,揣摩聖意也頗有心得,可惜僅僅測度了些許,先後為此或丟官,或身死。

年羹堯、隆科多、安比槐的敗落及死亡,同樣出自皇帝的狠辣手段。

而在後宮裡面的女人們,從年世蘭到瓜爾佳‧文鴛,這些女子如花開花敗,全都敗在皇帝的算計之下。

甄遠道無論在書中或電視劇內,都是一副言官的優良代表,可惜他踩到皇帝的底線,對皇帝的文字獄表現出不同的意見,又因皇帝的疑心病而慘遭罷官,全家人並為此被放逐於寧古塔(今日的黑龍江省寧安縣)。

皇帝是個多疑多思的人,最忌諱江山社稷的不穩定,所以大興文字獄,甄遠道不忮不求,也不過就喜歡收藏古書一類,沒想到買了一本詩集,幫一個文人好友說了兩句話,就被打入地牢,還得遠赴寧古塔。

皇帝的無情,真是伴君如伴虎,皇上是這一切罪孽的始作俑者。

其為皇上也有些身不由己,不喜歡的女子也得「寵」,喜歡的女子同樣「寵」,作為天子,哪個不是生性多疑的?哪個又不是薄情冷血的?

他是九五至尊,心裡充滿著不安全因素,怕別人謀求篡位,威脅他的龍座,包括自己的親弟弟們,所謂「心不狠,站不穩」,換著別人應該也是如此,更何況皇上也不是昏君,一個不庸懦的領導人,想當個好皇帝,就不免天天得算計著身邊的所有人,甚至是自己的母后。

皇宮一入深似海,恁誰都難逃次劫,太多的身不由己,就連皇帝一樣如此。

為了控制臣民,皇帝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特有的情報網,所以他手下有一個叫「夏刈」的血滴子統領,專門幫皇上搞暗殺活動。

皇帝的名言是:「以利相聚,必然會為爭利而散。」

對他而言,前朝這些臣子在乎的就是「利」,這些被送入後宮來「爭」的女子也就為了「寵」而活,只要有「寵」便得「利」,他不得不特別加以防範。

皇帝的養心殿上面有「慎幾微」三個大字,底下則是「大清輿圖」,就可以看得出來,皇上運用情報網來刺探臣民,其在細微處縝密謹慎,旁人絕對難以想像,也不過就是為了大清的江山。

從自己的枕邊人懷疑到自己的親娘和兄弟,皇帝真的是「孤家寡人」。

因此,不難理解皇上為何只愛那死去了的純元皇后,只有死人不會背叛,也只有死人能保有最完美的容顏與記憶中最初的純真。

這個雍正皇帝既多情,又薄情,最可怕的男人莫過於如此了。

而皇帝之狠,就在於他得時常從身邊探查背叛者,寧可殺錯,不可放過。

在他即位那年(西元一七二二年),皇帝反覆經歷著年羹堯和隆科多的扶持與威脅,早年還有九王奪嫡的險峻情勢,得登大寶憑的就是心狠手辣。

他可以容忍華妃年世蘭的漂亮跋扈,專寵數年,又安排皇后與之分庭抗禮,用心非常深沉,更耐著性子等待處置太后的舊情人隆科多,一方面還得替江山子嗣著想,這些在在需要年歲與智慧的積累。

天生麗質的女子雖多,甄嬛的出現卻讓他有點無法處理,縱想把她視為純元皇后的替身,作為可「寵」也可「棄」的「莞莞」,很多事情卻無法保持本心……

古代的皇帝,那麼多女人爭他一個,皇帝很少會用真心去對待一個女人,除了早逝的純元皇后,後來也僅有一個甄嬛了。

本來這個世界就沒有完美的事物,甄嬛的失望與背叛,說明了兩人之間的關係。

當年本是戲,而今戲如真,兩度旁觀者,徒留冷眼人。

皇帝起初不信任自己身邊的人,一個都沒有,皇上也明白缺少寵愛便會沒有權與利,因此他不斷用各種手法探測甄嬛的真心,從「得寵」到「失寵」轉而「復寵」的循環,卻耗盡了甄嬛的感情。

皇帝的悲劇,就在於他認為甄嬛通過了許多測試,以為女人的感情永不改變。

甄嬛的「莞莞」曾經是皇上對於純元皇后「菀菀」的投射,無論他從頭到尾寵幸哪個后宮嬪妃,也未曾喊過誰這樣的名字,勉強說來,也就僅有甄嬛的小妹甄玉嬈,皇帝想給她改名為「婉」。

皇帝是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所以我在觀賞此劇時,印象最深刻的是皇帝要曹琴默給溫宜公主唱搖籃曲,還說從未聽自己的皇額娘唱過,缺乏親情,心愛女子又早死,皇上總想尋得一些溫情卻總不可得。

他深怕甄嬛的背叛,也不得不考量甄嬛的企圖心,故而張廷玉建議採用漢武帝處死鉤弋夫人以免「子幼母壯」的時候,他的腦中應該確實會思索一二。

整部戲雖然以甄嬛為主題,但我卻看到了故事裡面感情最為複雜的皇帝。

可惜演員沒能將這個第一男主角的心事完全剖析清楚,每當看到他駝背身歪的模樣,只覺得這個皇上懶散欲睡,很多衝突的場面也沒能演好,對照後宮眾女截然失色!

甄嬛可能會愛上一個充滿脆弱與柔情、狠毒、算計的皇帝,可是那粗俗的舉止,那有氣無力的表演,抹殺了這個重要角色的可能性,惟一值得一提的,就是看到他死亡的一幕。

或許是我個人太挑剔,一個用餐如豬一般發出「呼嗤呼喫」聲響的人,就算再不怎麼在乎長相或年齡,個人非常無法忍受粗俗的生活習慣,而皇帝慣常的巨大聲響與駝背、打嗝的表現,和甄嬛說的一樣,真噁心。

這樣的皇帝,個人不相信那喜歡寫書法的睿智皇后,或者貌美如花的華妃,甚至是聰慧多情的甄嬛,都能從一開始就心繫皇上。

倘若能讓唐國強一類的好演員來主演,必然可以把雍正皇帝的內心轉折詮釋得更好。

因為,一個女人或許不愛帥哥,但肯定欣賞溫文爾雅的男子,外貌未必最要緊。

電視劇看到後來,皇上的生活習慣太噁心了點(偏偏用餐的場景很多),也不偉岸,像個鄉下老大爺,這皇上太讓人討厭,無論是甄嬛或沈眉莊出軌,我都覺得皇上活該。真解氣,委實大快人心!

下圖是甄嬛的家人,甄遠道雖說是個中年演員,看著就是順眼,甚至於隆科多或瓜爾佳‧鄂敏那樣的角色,即便都是過場,都沒有皇上惹人厭煩。

可惜了皇帝這樣一個好角色啊!

讀過小說之後,特別會有這樣的感覺,覺得一切的悲劇都是皇帝自己造成的,會為之嗟嘆,也能體會身為一個居廟堂之上的皇帝,身上所背負的沉重負荷。

看盡宮闈眾妃嬪,不解最苦女人心;世間最厚天子寵,紅塵最薄天子情。

皇帝懂得權勢利害,懂得鬥爭陣仗,一個男人卻很難明瞭女人心。

看完了之後,心中只餘一股酸澀,覺得甄嬛許多錯誤的抉擇,就在於這個女子最初太天真。

皇帝疑心病重,一個多疑之人,就此一點點耗盡別人對他的真心。

一個皇帝害了多少女人?不能怪他太無情,當究責的是那利用他人的險惡心思,若非縱容後宮女子們永無止境的鬥爭,甄嬛與一干人等的悲劇也不會發生。

甚至連皇帝自己的悲劇,也是他一手造成的。

在皇帝的台詞中,甄嬛難忍自己被當作隨時可以被棄或受寵的妃嬪之一,覺得非常受傷而皇帝總以為爭風吃醋是「有情」的表現,因此埋怨甄嬛「太倔強」。

「倔強」在皇帝眼裡,說來很簡單,也就是無法容忍皇帝花心到處「寵」新進妃嬪,或隨意就厭棄女人,而希望甄嬛也如安陵容那般虛與委蛇的溫婉,或如同皇后那樣賢慧得可以把許多女子往皇帝的床上塞,最重要的是盡量裝作安於當個純元皇后的替身。

甄嬛不願委屈自己,那攸關於自尊,並非「倔強」這麼簡單。

皇后隨時關注皇帝的需要,好比女人,或者娛樂,這是皇上眼中的重要特質:「賢德」。

而華妃出於嫉妒不讓別的女人侍寢,皇帝就認為是「使小性子」,隨她想處置哪個宮女都行,勉強為了年羹堯而容忍。

至於甄嬛,皇上希望她乖乖當個替身,學習討好皇帝,當作是一種可否信賴的觀察標準。

試問:若有真情,哪個女人能忍受身處於這樣可怕的後宮?

最諷刺的,就是人人都得生活於警惕中,極盡討好皇上的本事。

譬如皇帝在下圖所強調的,「兄友弟恭,君臣安樂」成為一種口號,臣民或畏懼他,或窺伺他,或意圖推翻他,或小心翼翼只想在他手底下生存,其實顯得極度諷刺。

皇帝不信任自己身邊的人,一個都不信任。

該說是皇帝的本性邪惡,封建王權太腐敗,後宮藏汙納垢,還是人心總是暗藏詭詐?

終於二度看完整齣戲,感觸良多,除了男主角之外,比小說更顯得厚重多彩,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很好看的宮廷劇。

甄嬛心中渴望一夫一妻制,而皇上則是十足十一夫多妻制的表率,曾說想要甄嬛與華妃年世蘭「兩個美妾」共存,這樣的想法讓甄嬛很受傷,因為這兩名女子本就水火不容,完全相悖的心靈根本無法結合在一起,當真是個悲劇啊。

女主角甄嬛這個角色表現非常入戲,其他的角色也可圈可點,就是作品走不出舊社會的小框框,但無愧是個人認為拍攝最精彩的宮鬥劇。

或許當年真是戲,如今戲如真,皇帝這個幾度旁觀者,徒留冷眼人。

 即使甄嬛值得同情,或者皇上從頭便將其作為純元皇后的替代品來對待,但最後不免因為皇上對甄嬛動了真感情而悲嘆。

皇帝一度認為後宮中最懂他的人是甄嬛,終於拋開了純元皇后的陰影,結局時,皇上躺在龍床上,呼喚她「嬛嬛」,懇求甄嬛再喊自己一聲「四郎」時,已經不再把甄嬛當做是純元皇后的替代品,而是視為情真意切的妻子。

可惜一切都已太晚了,習慣於身邊的這個女子,卻不願在自己彌留之際,繼續當那個自己心愛的女子,沒有恩情,只餘嗔怨,皇上最終含恨駕崩,這是小說中個人最欣賞的結局。

皇帝的悲劇增添了許多傷感,倘若能換個人來演,必然更為感人。

(待續)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6432764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酷酷
2014/07/16 11:53

皇帝就應該要帥氣且風流倜儻嗎?

筆者寫的心得都非常有趣且有新意,但是唯獨對陳飾演雍正的部分有了太多的刻板印象,

本劇的原型是來自小說,而非真正的雍正,以劇情而言,個人覺得陳詮釋的很好,

在表達情感方面看得出他一生中只在乎甄環和純元,平平都是自己的妃嬪,皇帝在對於華妃的寵

對皇后的尊,對甄環的愛,表現的方式都有所不同,讓觀眾光靠皇帝的演技就可以了解導演,編劇真正要表達的。

在年齡也與歷史雍正相當,也一樣那麼冷血冷酷,我個人的觀點,陳演的非常好,和孫儷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efxgtt@yahoo.com.tw
2014/07/14 18:14

陳的演技多年如一日
從早期的喬致庸
到三國中的曹操
孔子中的季桓子
再到這部戲中的雍正
感覺上這些角色看不出區別
都像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陳的表演上始終有意表現出不拘小節的大(霸)氣
但演繹手法都極其低俗而適得其反
如演飾曹操時時的隨地大小便
故作沙啞低沉之聲以顯威勢
(聽他"背"短歌行真是我看過最差的演出之一)
都讓人覺得畫虎不成反類犬
(當然以之演商人角色或許傳神)

這部戲中的雍正內心戲極多
對於像陳這樣慣於以誇張動作與聲音等外觀表演手法的演員來說
早在選角之時已可想見是另一個類喬致庸的雍正
(完全看不出皇帝應有的舉止與氣勢 只有地痞猥褻的低俗之感)
沒有表情沒有眼神
只有不出意料的誇張動作與彆扭裝出來的聲音
說陳是這部戲的大敗筆或許太過
但是很明顯的缺陷應不為過


匿名
2014/03/28 05:17
这是个影评吗?写得真差!

Amy
2014/01/27 02:33

您好,您的文章寫得非常好,對於各項歷史與詩作均有精闢見解,個人相當喜愛看您寫得這幾篇後宮甄嬛傳觀後感,所以時常拜讀,也會跟孩子與親友分享您的文章與見解。。但您這篇有一小部份有誤,所以想跟您說明一下,其實每個演員的詮釋方式因為每個人的觀點的不同,而有所好惡在所難免。。。

個人覺得聲音也是演技的一部份,扮演皇帝的陳建斌他的演出與詮釋,尤其是聲音的演出與抑揚頓挫其實都挺好的。不過,您有您的觀點,這都是可以被尊重並接受。

 

唯獨,本劇中皇帝演員的聲音,並非配音,而是其“原音重現”。如同扮演沈眉莊的斕曦(本名:張凡)亦是原音重現。

 

另外,想與您分享的是,自古以來多少帝王?!皇帝未必都是有氣質有水準的,反倒多是,自以為是、隨心所欲、恣意妄為;更有甚者,在歷史上許多君王心理都未必正常呢。

 

                          Amy

(amy-kid@yahoo.com.tw)

小蓁
2014/01/09 18:35
也許陳建斌以這樣「隨」性的姿態,可以對比後宮女人的「正」襟危坐。有這樣的對比反而讓人更清楚知道,只有男人皇帝可以這樣隨性舒展自己,但後宮女人的身體都不是自己的。(ang1022@yahoo.com.tw)

Lilly
2013/09/17 06:01
個人認為對皇帝的外型及演技的評論深感認同!借分享,謝謝!(lillyliao@hotmail.com)

1234
2013/08/22 22:18

感覺皇上演的還是很不錯的   演的非常有陳建斌的特色,中間帶點隨意 比起正襟危坐的皇帝倒是親近了許多

(23434)

Ning
2013/05/25 20:18
很欣賞妳的評論,
但對於飾演皇帝的評論有些不同,
妳所謂的一些小動作建議妳可以看一下導演專訪或是演員上節目的專訪都有提到!
這位演員在內地是很優秀資深的前輩卻被妳評論得讓學習表演的我和妳的意見不太相同,
我覺得妳可以針對整個故事來評論,
但請不要以自己的觀點去評論到演員的演技,
真的被妳說得不是很好聽!

皇上
2013/03/16 13:14
您的文章算有點內容,很多解讀挺有趣,但對皇上看得出因不甚喜歡而批評甚多,實為可惜。

遺憾
令人無言的皇帝
2013/03/16 06:08

陳先生演曹操很好
怎麼到這部演皇帝卻演成了色鬼員外冏

以甄嬛才貌兼備又不貪求榮華富貴的個性哪可能喜歡上電視劇的那個皇上...........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