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清朝(下)
2013/11/28 03:22:59瀏覽981|回應0|推薦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易學人物簡明版

上古先聖羲皇作易以來,華夏文化的各個門類無一不打上了《易》的烙印。她之所以高居《詩》、《書》、《禮》、《樂》、《春秋》之上。而成為六經之首,不僅在 於她本身所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同時也飽含著歷代研易者的畢生精力和心血。本篇力圖沿著易學發展的歷史足跡,對歷代頗具影響的易學志士及學者名流做些扼要的介紹。

  清  朝

阮 元(1764—1849

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字伯元,號芸台。江蘇儀證人。乾隆進士。累官湖廣、丙廣、雲貴總督。道光時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傅。曾 在杭州創立詁經精舍,在廣州創立學海堂,提倡樸學。淹貫群書,長於考證,自經史小學以及金石詩文,無不精研。于《周易》則據宋士行注疏本,而以唐石經、宋 相臺本、山井鼎七經考文所引宋本、足利本、錢遵王所校宋單疏本、明錢保孫所校影宋注疏本,以及閩本、汲古閣本,參互校訂。取閩本略例,附於十行本,撰《周 易校堪記》。由其校堪,而李銳筆述。主編《經籍纂詁》,校刻《十三經注疏》,匯刻《學海堂經解》一千四百卷。另著有《疇人傳》、《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 《研經室集》、《廣陵詩事》、《定香亭筆談》、《小滄浪筆談》、《石渠隨筆》、《兩浙金石志》、《山左金石志》等。

李富孫(1764—1843

清代學者。字既訪,一字薌沚,浙江嘉興人。嘉慶拔貢生。長游四方,曾就正于錢大昕、王昶、孫星衍。深通經術。說《易》兼采惠 棟、錢大昕諸家之說,作為佐證。對《易經》異文加以辨解。《易經》之異文甚多,文字因讀音不同而異,意義又因文字不同而異。文字有古今,有通假,有時還因 傳寫而致訛,紛壇雜揉,難以理清。故博引旁證,以釋經之異文。因李鼎祚輯漢以來三十五家注,成《周易集解》一書,使漢學保存於今,得以見其一二。但諸家之 說,未采入者尚多,遺文剩義,間見於《經典釋文》、《易》、《書》、《詩》、《三禮》、《春秋》、《爾雅正義疏》及《史記集解》、《後漢書注》、《隋唐 書》、《李善文選注》、《初學記》、《北堂書鈔》、《太平御覽》和唐宋人《易》說等書,李富孫輯錄附于《周易集解》之後,用意高而用力勤。李鼎祚薈萃諸家 之說,所取者固為精華,不取者也未必為渣滓,其博采廣選,可補李鼎祚所不及,但因採摘面廣量大,疏漏在所不免。著有《易經異文釋》、《周易異文箋》、《李 氏易解剩義》。另有《校經頗文稿》、《曝書亭詞注》、《願學齋文鈔》、《漢魏六朝墓銘纂例》等。

臧 庸(1767—1811

清代經學家。本名鏞堂,字在東,號拜經。江蘇武進人。性沉默樸厚,學術精審。師事盧文紹,後入阮元幕,協助阮元匯輯《經籍纂 詁》、《十三經注疏校刊記》。馬融《周易章句》十卷,王肅《周易注》二十卷,均佚于宋。朱熹《周易本義》每引王肅本,大概依據《經典釋文》,也未見原書。 臧庸采孔穎達《周易正義》、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等書所引,輯為《馬王易義》一卷。書中按語,殊多精核,持論平正,長於校堪。馬融易學 為鄭玄易學先河,此書為研究鄭學不可多得。另著有《子夏易傳》、《拜經日記》、《拜經文集》、《月令雜說》、《考經考異》、《樂記二十三篇注》、《校鄭康 成易注》、《詩考異》、《爾雅古注》等。

宋翔鳳(1776—1860

清代經學家。字虞廷,一字於庭。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嘉慶舉人。授泰州州學正,改安徽旌德縣訓導,保知縣,試吏湖南,用材 幹見知大府,歷任劇邑,以州牧辭職。咸豐加知府銜。生平淹貫群籍,尤長治經,為常州學派的著名學者。其舅莊存與發明《歸藏》之說,世多不能明曉,而他說: 《歸藏》首坤,坤辟亥壬甲之所藏,六壬六甲之占皆本于《歸藏》。考證《周易》經文異同,與李富孫《周易異文箋》相出入,但不及李富孫詳備,而研究細密在李 富孫之上,凡見於《說文》、《音義》及其他書籍的,均一一疏通並闡發論證。著有《周易考異》、《卦氣解》、《尚書略說》、《孟子劉注》、《大學古義說》、 《小爾雅訓纂》、《四書釋地辯證》、《爾雅釋服》等,其著後編入《浮溪精舍叢書》。

宋鹹熙

清 代仁和(今屬浙江杭州)人。字德輝。宋儒呂祖謙,依《漢書·藝文志》舊次撰《古周易》十二卷、《音訓》二卷。《音訓》經傳文學,以陸德明《經典釋文》為 主,而以晁說之所釋附其後。《音訓》一書佚而不傳,僅散見於董真卿《周易會通》中。宋咸熙從《周易會通》中採摘《音訓》舊文,依據呂祖謙《上經》、《下 經》、《彖傳》、《象傳》、《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十二篇的次序,用《經典釋文》之例,輯成《古周易音訓》二卷。此書之功有 三:(1)複呂祖謙《音訓》之舊;(2)晁說之書久佚,借此書可以考見其書並見晁說之所引先儒佚義;(3)《經典釋文》得此書可以互堪。

許桂林(1778—1821

清代經學家。字同叔,號月南,又號月嵐。江蘇海州(今連雲港)人。嘉慶舉人。生平博覽群書。主張說經當以經為主,與經合者為 是,與經違者為非。認為《易》皆乾所生。易道有三,一曰造化,二曰學術,三曰治道。故易著中圖書、象數、占筮、律曆、算術、聲音、訓詁、心身、性 命、人事、治道、無不綜貫。對漢學取反對、爻變、互卦、爻辰、納甲、六日七分、世應、遊歸之術。對清儒《易說》,博采廣引。偶爾亦校堪音讀。易著有《易 確》。另作《春秋谷梁傳時日月書法釋例》四卷、《宣西通》、《算牖》、《毛詩後箋》、《春秋三傳地名考證》、《味無味齋文集》等。

 方 申(1787—1840

清代易學家。本姓申,後與舅父為子,遂從舅姓方,以申為名,字端齋,江蘇儀證人。少不治舉子業,年逾四十,始應童子試,道光中以 經解補縣學生。通曉《周易》,尤精虞氏易。易學著作頗豐,有《易學五書》(包括《諸家易象別錄》、《虞氏易象彙編》、《卦象集證》、《互體詳述》、《卦變 舉要》五種)。

黃式三(1788—1862

清代易學家。字薇香。定海(今屬浙江省)人。道光間歲貢生。事親孝,嘗應鄉試,母暴病卒,馳歸慟絕,誓不再赴試。於學不立門 戶,博綜群經,擇是而從,惟鞏穿鑿,中夜自思,怵然不寐。治《易》,言卦辭,一意相承,言爻辭,同者亦一意相承。又釋《系辭》,傳衰世之意,認為伏羲氏衰 而神農作,為易之興。以此申鄭玄、神農重卦之義。先儒注《易》隨文曲衍,或彖與爻悖,爻與爻孚,彼此矛盾,卦義難明,此為彖、爻合釋不當。同一有它,於比 則為正爻,於中孚則為正應;同一中行,于師、泰則為三五,於複、益則為三四,前後矛盾,易例何存?此為同辭合釋不當。說見群龍無首,忘乾為首之本義;說龍 戰血玄黃,昧震為龍為玄黃之由來,管窺天小,全體不明,此這疑義分析來當。不信八卦成列之文,而伏羲六十四卦之圖出;不信乾、坤二策當期之日之文,而焦延 壽、京房六日七分卦氣之說出,術數滋疑,經傳益晦,此為通釋不當。有鑒以上不當,故著《易釋》。是書貫穿經義,辨析是非,一反標謗漢、宋之陋習,推崇其書 為囊括古今,亦不無過當。然其書亦間有穿鑿附會,自作新奇之語。另著有《論語後案》、《書啟幪》、《詩叢說》、《敍說通》、《詩傳箋考》、《春秋釋》。

朱駿聲(1788—1858

清代經學家、文字訓詁學家。字豐芑,號允倩,晚號石隱,元和(今江蘇吳縣)人。嘉慶舉人,曾主講于江陰縣吳江、荊溪及嵊縣蕭山 書院。道光時官黟縣訓導,並遷揚州府學教授。少穎異,年四歲,即通四聲,後受業于錢大昕門下,博學多通,深研經、小學,尤邃于《易》,且精天算。曾綜核 漢、宋以來各家之易說,詳論其短長,訓詁時窮其源,且廣引古籍蘊義、歷史事實,以證明人事。又對之卦變化、互卦文義相通者,研之尤詳。並精研鄭玄爻辰,古 今占象徵驗,陰陽術數,又增訂卦辭古韻等。易學著作頗豐,有《易鄭氏爻辰廣義》二卷、《易互卦扈言》一卷,《易章句異同》一卷、《易消息升降圖》二卷、 《易答記》四卷、《六十四卦經解》(又名《周易匯通》)八卷。另又著有《說文通訓定聲》、《尚書古注便讀》等

姚配中(1792—1844

清代經學家。字仲虞,安徽旌德人。博覽經史,旁通百家言,尤嗜《易》。善張惠言《虞氏義》,以為漢《易》諸家中,鄭氏最優。所 以發明鄭學,凡鄭玄所未備者,取東漢荀爽、虞翻諸家之說卦補之,凡荀爽、虞翻所未及者,則附加案語,申明己意。其所附案語,也本鄭玄家法,由卦象以求義 理。繁稱博引,奧衍宏深,一洗附會穿鑿之語。雖推崇鄭玄,但不墨守其說,擇善而從。用七八九六之義,以與月令之五神、五蟲、五音、五味、五祀、五臟及干支 十二律相比附,雜引《大戴禮記》、《小戴禮記》、《洪範》、《五行傳》、《淮南王書》、《春秋繁露》、《律書》、《緯候說》、《白虎通義》來證明。以卦象 說七十二候,依據李所傳孟喜之《卦氣圖》為准,既以四正卦主四時,以六十卦主六日七分,複取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之說,錯綜而參用,實先王體天窮民之大經, 其義一本於卦氣,乃漢學之末流,惠棟,張惠言之遺法。著《周易姚氏學》、《周易通論月令》。另有《書學拾遺》、《琴學》、《智果心成頌注》等。

 

馬國翰(1794—1857

清代學者。字詞溪,號竹吾,山東濟南人。道光進士,歷任陝西石泉、雲陽縣知縣等職。平生輯有多部《易》學著作,如《周易丁氏傳》等,均保存在其所著《玉函山房輯佚書·經部易類》中。另又著《玉函山房詩集》、《夏小正詩自注》等。

丁晏(1794—1876

清經學家,易學家。字儉卿,一字柘堂,號石亭居士。江蘇山陽(今淮安)人。道光舉人。曾在籍辦堤工,司賑務,修府城,浚市河。咸 豐時曾興團練,對抗農民起義。後由侍讀銜內閣中書。博覽典籍,尤精《易》,阮元攝漕督,以漢《易》十五家發策,其條對萬餘言。說《易》詮釋,多采之三國虞 翻《易注》、王弼《周易注》,北宋程頤《伊川易傳》及南宋朱熹《周易本義》,擇善而從,不墨守一家之說。因涉曆憂患,于程頤《伊川易傳》獨有心得,藉經義 以為高抬貴手。發揮《伊川易傳》,多精切之義。善辨群疑,有功于易學,亦有功於訓詁。認為本之訓詁,以正其文;求之義理,以衷其解。而訓詁則非博考不明,非 研究不精,故是正文字未可以識而忽之。(《周易解詁·自序》)鑒於民好為訟事,故藉經說以著風俗,欲使人人曉悟,停止訟事。通經史,篤好鄭玄之學。治經 不拘漢宋,認為漢儒正其詁,詁正而義以顯;宋儒析其理,理明而詁以精,二者不可偏廢。於《詩箋》、《禮注》研討精深。尤熟《通鑒》,以為禁煙當以民命為 重,不當計利;立法當以中國為先,不當擾夷。著有《周易解詁》、《周易述傳》、《易經象類》、《周易論卦淺說》、《毛鄭詩釋》、《詩考補注》、《鄭康成年 譜》、《尚書余論》等。

李道平

清代安陸(今屬湖北)人。字遠山。嘉慶恩科舉人。論易據惠棟、張惠言之書,發揮虞翻易說,將虞氏隱詞奧義,闡發詳盡,使讀者一覽而知其門徑。他家之說,也隨 文注釋,句梳字櫛。列諸家說易凡例,自卦氣至二十四方位,共十條,詳其端委,並附以圖,尤得易學綱領。認為古人說《易》,言象數而理義在其中;後人說 《易》,言義理而因此隱象數。又認為作《易》者,不能離象數而設爻象,說易者就不能外象而空談性命。稱占筮之辭必據古法而斷,並引經師之義相證,實超出毛 奇齡《春秋占筮書》之上。著有《周易集解纂疏》十卷,附《易筮遺占》一卷。

彭申甫(1807—1887

清代易學家。字麗崧。湖南長沙人。研究易學二十餘年。論易志在兼治玄儒,故全錄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弼《周易注》、韓康伯 《周易注》、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原文,博采陸德明《經典釋文》、孔穎達《周易正義》以及漢、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諸家易說,清 代如惠棟、張惠言、丁敘忠、俞樾等,凡是能陳述闡發這四家之說的,均予輯錄,並間下案語,以申己見。上下經每卦首列經文,再列《彖傳》、《象傳》,《象 傳》都合大象、小象為一。然後依次為《系辭》(上下)、《文言》、《說序》。附陸德明、李鼎祚、陳摶、程頤、胡一桂、何孟、納甲,宋儒河洛、先後天諸圖以 及朱熹筮儀、著蓍策等,並詳細辨正。兼收並蓄,廣搜遠承,包羅弘富,不名一家一術,條理清楚,通說有法。《孟氏章句》久己亡佚,但其有如親見,實為粗疏。 著有《周易解注傳義》。

俞樾(1821—1907

清末學者,著名易學家。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道光進士。改庶起士。授翰林院編修,官河南學政,後罷歸,一意治經。曆講蘇 州紫陽、上海求志、德清清溪、歸安龍湖等書院,晚年主講杭州詁經精舍三十餘年。授徒多人,章炳麟出其門下,為聞名全國之國學大師。學問淵博,對群經、諸 子、語言、訓詁以及小說、筆記,皆有撰述。尤精于易,易著甚富。其論易之旁通變化,能得其要領。通於他卦謂之,不通於他卦謂之。窮於他卦,而 自變其陰陽不正以為正,謂之變化。認為易有互體。乃古法。(《周易互體征》)引《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陳候之筮,遇觀之否曰風,為天於土上山 也之注自二至四有艮,象艮有山,以證明在孔子贊《易》之前,已有互體之說。並取《周易》爻象中有關互體者,進行解釋。認為朱熹《周易本義》解帝出 乎震一章,為邵雍八卦,而非伏羲八卦。伏羲八卦方位,尚未有人能確申其理。故探究伏羲八卦方位之理。其陽升陰降之說,頗有條理,但認為此為伏羲之易,而 斐文王之易,實為臆斷之辭。考證卦氣直日,以訂正、日說之訛誤,推闡六十四卦次第之義蘊。推求易象,觸類引申,大旨與焦循之說相出入,而論述詳密超過焦 循。精通訓詁之學,能通過訓詁而求義理,不涉穿鑿附會之習。因河圖、洛書之學久已失傳,而漢宋諸儒又分門別戶,故予以探尋,以闡發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大 義。以邵雍之易雖異於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但也自成一家之言。惟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相生,《易》言之八卦又生兩儀、四象,《易》所未言。其易說 以一百之數為太極,又以十二之數為太極,可備治《易》者參考。易著有《易貫》、《艮宦易說》、《玩易篇》、《易旁通變化論》。《周易互體征》、《八卦方位 說》、《卦氣直日考》、《卦氣續考》、《邵易補原》等,有《春在堂全集》共五百餘卷。

曾 釗(1821—1854

清代學者。字敏修,號冕士,廣東南海人。道光拔貢生,官合浦縣教諭,調欽州學正。篤學好古,影寫、抄錄秘本數萬卷,校勘訛字脫 文,研求經義。文字考之《說文》,《玉篇》,訓詁稽之《方言》、《爾雅》。所校《字林》,得阮元贊許,特命為學海堂學長。鴉片戰爭時,曾獻堵河防守策,並 演練團勇。精于《易》,是繼張惠言之後研究虞氏易的專家。說易完全以虞氏家法為准。著有《易虞氏易箋》(又名《周易虞氏之箋》),此書補張惠言之疏漏,其 駁正張惠言之義,尤為審密。然也有失誤不當之處。另著《詩毛鄭異同辨》、《周禮注疏小箋》等。

淩堃

清易學家。字仲訥,自號鐵簫子。烏程(今浙江吳興縣)人。幼不得于後母,亡走山西。遍習壬道、軌革、陰陽諸家言,又善易筋經術,以武俠稱。道光中舉順天鄉 試,請業于阮元,始治經。晚授金華教諭,死洪揚之難。說易以漢學為本,兼綜自唐李鼎祚以上,以明古法,明文字訓詁之原,以發古義,以得古象。對唐以後之 說,亦擇善而用。詮釋乾姤、同人、履四卦,每卦分六十四卦,大抵擬漢人焦延壽所撰《易林》。著有《周易翼學》、《淩氏易林》、《尚書述》、《春秋理辨》。

何秋濤(1824—1862

清代學者。字願船,福建光澤人。道光進士,授刑部主事。曾代保定蓮池書院院長。喜治經、史、小學。其說易揉合近人駁鄭玄爻辰之 說,設為十難,而自為解答。認為爻辰之義,必有所受。今所見者,因有殘缺,本非鄭玄之全書,其是非已難全知。不得以訛缺棄置。著有《周易爻辰申鄭義》、 《校正元聖武征錄》、《北繳彙編》等。

黃以周(1827—1898

清學者,易涫家。字元同,號傲季。定海(今屬浙江省)人。式三子,同治舉人。官分水訓導,事親孝。光緒間主講南菁書院十五年, 晚選處州教授,以特薦授內閣中書,承其父式之學,尤邃《易》、《禮》,治《易》廣搜古注,互證得失,務求其是,然學必求古,而古亦未必儘是,亦惟擇是而 從。(《周易故訓訂上經·自序》)故其說易不分漢、宋,不偏主義理與象數。雜采古義,而以己意折衷之。審定文字,以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 集解》為據,詳列異同而不改動。集錄自漢至清諸儒不下七十人,皆節取其解說經傳之通義、闡明文字之訓辭,又廣采東漢許慎《說文》、劉熙《釋名》、三國張揖 《廣雅》諸書,以為佐證。擇善而從,實事求是。其注兼采《子夏傳》、馬融、鄭玄、荀爽、宋衷、虞翻九家,黃顯、幹寶、蜀才、盧氏諸家之說,以簡為要。疏則 雜引漢儒、宋儒之言,以辨析為職,並以疏旁通諸例以明取象所由,而漢儒以卦氣、爻辰、納甲、世應、飛伏,宋儒以先天、太極、河洛書數及宋、元、明人之推明 陳摶、邵雍、清人之敷陳詮釋孟喜、京房等皆所不用。著有《周易故訓訂上經》、《周易注疏剩本》。又撰《禮書通故》百卷,精深博大,俞樾稱其精核。又有《子 思子輯解》,《經訓比義》、《古義世本》、《黃帝內經集注》及《儆季雜著》。

唐宗海(1846—1897

晚清醫學家。字容川,四川彭縣人。平素好學,名聞三蜀。光緒己醜年舉進士,中年嗜好醫學,寢饋不輟,治學主張好古而不迷古 人,博學而能取長舍短。善於將易學、中醫學、西方醫學融於一爐,運用易學和西方醫學解釋中醫理論,強調醫易相通,並企圖實現中西匯通,晚年著重于醫 易學研究,認為易是醫之源,醫為易之緒,重視《周易》交易和人身八卦理論,所著《醫易通說》二卷是論述醫易關係的專著。還著有《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其中《血證論》,以陰陽水火論氣血,對血證的認識和診治頗具特色,影響亦大。

皮錫瑞(1850—1908

清末學者。字鹿門,一字麓雲。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光緒舉人。景仰西漢今文學大師伏生,署所居名師伏堂,學者稱師伏先 生。曾主湖南桂陽州龍潭書院、江西南昌經訓書院講席。說經篤守家法,詞章必宗家教。中日甲午戰爭後,極言變法圖強。光緒二十四年(1898)春,任湖南南 學會會長,主講學術,宣揚保種保教,縱談愛國維新。戊戌政變後,為頑固派彈劾,革去舉人,逐回原籍,遂杜門著述。晚年講學湘垣。博貫群經,今文經學造詣很 深,為晚清經學大家之一。為使學者窺見治經之門徑,對三易名義、畫卦重卦、文周系辭,孔子作傳、漢宋家法、古今宗派,皆能考其流別,辨其得失,斷以己意, 示學者以治易之術。大旨以漢初易說皆主義理,以施讎、孟喜、梁丘賀章句之學為正傳;焦延壽、京房之陰陽災變,則為《易》外別傳;即孟喜之卦氣,鄭玄之爻 辰,亦屬別傳。虞翻自言五世傳孟喜易,引《參同契》日月為易以明坎離之用。又言夢道士飲以三爻,則其學雜出道家,不為典要。且漢儒言六十四卦直日用事,何 以震、離、坎、兌四卦不在其內?乾、坤為諸卦之宗,何以與諸卦並列?宋自陳摶、邵雍以來,圖書之說,盛行一世。朱熹雖依違其間,而《周易本義》之九圖及 《易學啟蒙》所載,雜出自其門人,非為定論。俞琰明言圖書為丹家之書,養生之著,彼已自認不諱。今儒乃據以說《易》,此可謂大惑。是故魏王輔嗣,有摧陷廓 清之功;北宋程伊川,有卓然不惑不識;而且《伊川易傳》不雜以老莊玄言,說理尤為精切,又勝於王輔嗣。于清儒易學,獨舉張惠言、焦循二家,以為治易之法。 凡論經傳緣起,時有愚誣之談,評漢宋學術,頗多持平之論,不以彼害此。著有《易經通論》、《五經通論》、《經學歷史》、《師伏堂叢書》、《師伏堂筆記》、 《師伏堂日記》等。

推薦賞閱: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上古及先秦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821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西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959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東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601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三國兩晉南北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4908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三國兩晉南北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5896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477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6168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6381

()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元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149

()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明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404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明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464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清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0131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清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0641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orgo2931&aid=966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