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清朝(中)
2013/11/28 02:29:52瀏覽548|回應0|推薦1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易學人物簡明版

上古先聖羲皇作易以來,華夏文化的各個門類無一不打上了《易》的烙印。她之所以高居《詩》、《書》、《禮》、《樂》、《春秋》之上。而成為六經之首,不僅在 於她本身所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同時也飽含著歷代研易者的畢生精力和心血。本篇力圖沿著易學發展的歷史足跡,對歷代頗具影響的易學志士及學者名流做些扼要的介紹。

  清  朝

李光地(1642—1718

清代理學家、易學家。字晉卿,號榕村,又號厚庵,諡文貞。福建安溪人。康熙進士。三藩之亂時,鄭成功之子鄭經由臺灣進軍福建, 他遣使帶蠟丸進京密送情報,獻用兵之計,還京後,建議攻台,深得康熙信任,累官直隸巡撫、文淵閣大學士。精經學、通樂律、曆算、音韻。一生提倡程朱理學。 曾為康熙校理編輯《禦纂周易折中》(又稱《周易折中》)一書,以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為主,參考群言,不偏主一家,凡確能發明經義者,都兼 收並采,而一切支離幻涉之說,盡皆不錄。其解經傳,宏深簡括,對卦爻象彖時位德應酬河圖洛書,以及占筮掛扌力、正變環互,無不條析其義,而推明其所以然。 對宋易學融會貫通,卓然成一家之說。其論複、無妄、中孚、離四卦為聖賢心學,也都用消息盈虛觀天道而修人事,與楊簡《楊氏易傳》以解《易》迥異。其解《說 卦傳》天地定位一章,附言先天諸圖。發明《易》理,兼證以易象而略於數。其解《系辭傳》觀其彖辭則思過半之義,實注全經,非只解彖辭。大旨雖與 程、朱二家頗有出入,但理足相明,無違背抵觸。著有《周易通論》、《周易觀彖》、《李文貞易義》、《易義前選》、《榕村全集》、《榕村詩所》、《中庸章 段》、《論孟杞記》,後人編為《榕村全書》、《李文貞公全集》。

徐世沐(1632—1716

清代學者。字爾瀚,晚號青麓,又號青牧。江陰(今屬江蘇)人。厭棄科舉。為學篤信朱熹,注重切己反求,強調學以致用。其解易經 皆以變爻為主,為宋代都契之緒餘,其法為太蔔歸法。基礎代謝部空談義理。又取經傳字義,分題賦詠,體近歌謠,多至一千多首。著作有《周易惜陰錄》、《周易 存義錄》、《周易惜陰詩集》、《四書惜陰錄》等。

吳啟昆

清代江寧(今屬江蘇南京)人。字宥函。康熙進士,官翰林院編修。論易發明象數皆為有見,但所言皆宋以來之象數,非漢以來之象數,故不離圖書之說。其論卦變, 認為《彖傳》所載剛來柔進之類,必本卦貞、悔二體,實有此象而有此說,非本卦所無,外卦所有,而必假借以得解。在朱熹《周易本義》逐爻細推。以為此自 某卦而來,不過兼此一說,欲使經無剩義,非真先有彼卦而後方有此卦。後人尊信朱熹《周易本義》,就誤以餘意為正意。認為天地之造化,不離五行。八卦率領諸 卦,分掌五行以用事。一切往來屈伸之理,無不在六十四卦變通中。因惟總論易之大旨,故不再作章解句釋。著《索易臆說》。

陸奎勳

清代平湖(今屬浙江)人。字聚候,號星坡,又號陸堂。康熙進士,官翰林院檢討。少工詩文,喜談兵,又治仙佛及星學家言,中年後一意說經,好持異論,與毛奇齡 相近。論《易》宗朱熹者約十有六,宗諸儒者約占十分之四,間以己意訓釋,與前人無大異同。認為伏羲只畫八卦而無卦名;黃帝開始立蓍數,名以乾、坤、震、 巽、坎、離、艮、兌;堯、舜始增屯、蒙諸卦名,更定方圖卦位;文王始定《序卦》的錯綜與揲蓍用九用六。於是首列伏羲方圖,黃帝方圖,唐虞方圖,連山圓圖, 歸藏圓圖,周易卦序圖,其說新異,引據皆不確鑿。著有《陸堂易學》、《詩學》、《今文尚書說》、《春秋義存錄》、《戴禮緒言》、《陸堂詩文集》。

  

查慎行(1650—1727

清學者,易學家。字初白,又字悔余,號查田,原名嗣璉,字夏重。浙江海寧人。康熙舉人,賜進士出身,應召入值南書房,任編修。 後因弟嗣庭案株連下獄。雍正時赦歸。能詩善詞。少從學黃宗羲,故能不惑於圖書之學。於河圖說,一謂河圖之數聖人非據之以作《易》,而據之以用蓍。一謂河圖 出於讖緯,而附以朱熹亦用河圖生蓍之證。橫圖、圓圖、方圖說,則論其順逆、加減、奇偶、相錯之理。於變卦說,認為變卦為朱熹之易,非孔子之易。對天根月窟 考諸家之說有六:一為老氏雙修性命之學,無關于《易》。二為八卦相錯說,稱相錯是對待,非流行;又稱相錯僅八卦,非六十四卦相錯。三為辟卦說,一論十二月 自然之序,一論陰陽升降不外乾坤。四為中爻說,以孔穎達用二五為是。五為中爻五體說,稱正體則二五居中,互體則三四居中,三四之中由變而成。六為廣八卦 說,認為說卦取象不盡可解,當闕所疑。說易醇正,皆明白篤實,足破外學附會之疑。著有《周易玩辭集解》、《敬業堂詩集》、《補注東坡編年詩》、《黔中風土 記》、《廬山遊記》等。

王心敬(1656—1738

清代學者,易學家。字爾緝,號豐川。雩縣(今屬陝西戶縣)人。諸生。受業于李容。多次舉薦,皆不就。曾主講江漢書院。精于 《易》,善推闡易理。其易說皆明白正大,切近人事,最為篤實,對學者深為有益。認為學《易》可以無大過,此為四聖人系《易》之本旨,也為學易之要領。 《易》是道人事之書,陰陽消長,只是借來作影子罷了,所以說:易即象,象即像。對陰陽消長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置象言易,此稱懸空;執象舍義,此為泥 跡。象義雙顯,則用體一源,顯微無間。如易不關象,不知義取何處。不屬蔔筮,不知設蓍為何。認為漢唐之易,流連不舍于訓詁,宋明之易,多玩弄聰明;訓詁非 易,而聰明亂《易》而易亡。又認為義言象占,同體共貫,廢一不得,泥一不得。後儒紛紛主象、主教、主理、主蔔筮、主錯綜之變,是舍大道而旁入山徑。至於互 卦之說,老陰老陽始變之說,錯綜之說,卦變之說,以及左氏所載古占法,都斥而不信。著有《豐川易說》、《關學編》、《尚書質疑》、《豐川全集》、《豐川續 集》等。

李 恭(1659—1733

清初思想家、易學家。字剛主,號怒容。直隸蠡縣(今屬河北)人。康熙舉人。早年師事顏元,與顏元同創顏李學派。三十二歲中舉 後,遊學南北,結交名士,研討學術,使顏李之學廣為傳播。授通州學政,不久以母老告歸。晚年隱居家鄉,修葺習齋學舍,講學其中,弟子甚多。博學工文辭,與 姜宸英齊名。論易大旨為聖教罕言性天,乾坤四德,必歸人事。以下屯、建候、蒙初筮,每卦亦皆以人事立言。陳摶《龍圖易》、劉牧《易數鉤隱圖》經及探元極、 推先天者,皆使易道入於無用。《參同契》、《三易洞璣》諸書,皆異端方技之傳,其說適足以亂《易》。即五行勝負,分卦直日、一世二世三世四世諸說,亦皆於 三聖所言之外,再生枝節。故說頗為淳實,不涉支離恍惚之談。其駁卦變之說,發例於《系辭傳》;駁河圖、洛書之說,發例於《系辭傳》;駁先天、八卦之 說,發例於《說卦傳》。其餘只明經義,不再駁正舊文。大抵以觀象為主,兼用互體。傳注多采李鼎祚、毛奇齡、胡渭之說。明朝自隆慶、萬曆以後,言義理者以心 學竄入易學,牽持禪學倡以解經。言象數者奇偶與黑白遞相推衍,圖日積而日多,反置象占、辭變、吉凶悔吝於不問。李恭皆引而歸之於人事,深得聖人垂教之旨。 為學務以實用之主,指斥程、朱、陸、王理學皆為空談。著作《周易傳注》、《周易筮考》、《大學辨業》、《論學》、《論語傳注問》、《恕學文集》等,後人輯 有《顏李遺書》和《顏李叢書》。

朱 軾(1665—1736

清代學者,易學家。字若瞻,號可亭,諡文端。高安(今屬江西)人。康熙進士。知潛江縣,執法不畏強暴權勢。任陝西學政,得好評, 升浙江巡撫,築海塘,建書院,擢左都禦史,加吏部尚業特銜,不久加太子太保,晉太子太傅,授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論易因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 本義》互有異同,為統一見,不再兩可其說而滋生分歧,對兩義各有發明,可以並行不悖者,都加摘錄而附以諸儒之論。其中諸儒之論有勝過兩義者,則舍兩義而從 諸儒之論,並附以己見。認為自王弼始遺像言理,但易即象,有象才有理,理從象生。雷、風、山、澤以及乾馬、坤牛、震龍、巽雞之類,均為象,就是卦之剛柔、 上下、應比、承乘,也都沒有離開象。認為納甲、飛伏等術數之學,也為易的一部分,何況中爻互卦,倒巽、倒兌、厚離、厚坎之象,皆卦體之顯而易明者。又稱卦 有對易、反易,反易之義,先儒有言已備,來知德稱卦綜為誤。又稱程頤不取卦變,謂凡卦皆自乾坤來,但合於《彖傳》,終究不能完全協和,故一遵朱熹一陰一陽 自姤複之說。又稱宋、元以來易圖不下數千,多與四聖精義了無關係,故一概不錄,只分析朱熹各圖之義而圖仍不載。著有《周易傳易合訂》、《周易注解》、《周 禮注解》、《朱文端公集》。

任啟運(1670—1744

清代學者。字翼聖,號釣台。江蘇荊溪(今宜興)人。雍正進士。授翰林院檢討。乾隆時,曆官中允、侍講、侍講學士、都察院左僉都 禦史、宗人府府丞等。精理學,治經考據精核。論易宗朱熹。稱讀《易》當先觀圖像,故廣代諸圖,又以己見推廣。認為文王、周公卦畫出自伏羲圖,伏羲之圖出版 河洛,五十為圖書之,學易不以五十為中,即失其本。其說頗為新奇。詮釋經義,則多發前人所未發。大抵觀象玩辭,時闡精理,實不全從圖書生解。著述頗 富,著有《周易洗心》、《宮室考》、《孝經章句》、《禮記章句》等。

惠士奇(1671—1741

清代經學家、易學家。字天牧,一字仲孺,晚號半農居士,人稱紅豆先生。江蘇吳縣人。康熙進士。官翰林院庶起士、編修、侍讀學士。曾兩充會試同考官,典試湖南,提督廣東學政。曆仕康、雍、乾三朝。盛年兼治經史,尤精經學。說易雜釋卦爻,專宗漢學。認為漢儒言易,孟喜言以卦氣,京 房方以適變,荀爽言以升隆,鄭玄言以爻辰,虞翻言以納甲,各持異說,而意旨歸一,皆不可廢。今所傳之易,出自費直、費氏本古文,王弼盡改為俗書,又創虛象 之說,致使漢易空言說經。故其說廣引博證,有意矯正王弼以來空言說經之弊。其說以象為主,認為易者,象也,聖人觀象而系辭,君子觀象而玩辭,六十四卦,都實為象。著有《易說》、《禮說》、《春秋》、《交食舉隅》等。

江永(1681—1762

清經學家、音韻學家。字慎修。婺源(今屬江西)人。諸生,晚年方入貢。長於比勘、博通古今,開清代皖派經學之先河。弟子眾多,戴 震、金榜等曾從其學。專心《十三經注疏》、於《三禮》有精深研究。治經能融合眾家,參以新說,於經義多所闡發。戴震稱其學自漢經師康成後,罕其儔匹。(《戴東原集》卷十二)論易篤信南宋朱熹,故從朱熹之說,以為河圖,以為洛書。其於大衍之數五十說、參天兩地以倚數說、揲蓍說、變占說、占法 考、互卦說、卦為說、卦變考、卦象說等,皆抉擇精詳。,論列允當,有益於後學。謂《周易》以反對為序次,卦變當於反對取之,否反為泰,奉反不否,故小往、 大來、大往、小來是其顛倒。凡曰業、曰下、曰進、自反卦之外卦,來居內卦,往居外卦。精於音理。注重審音。于古今制度,天文地理,鐘律推步等,無不深究索 隱。著作甚富,有《河洛精蘊》、《周禮疑義舉要》、《禮書綱目》、《禮記訓義擇言》、《儀禮釋例》、《儀禮釋宮增注》、《群經補義》、《古韻標準》、《四 聲切韻表》、《律呂新論》、《春秋地理考實》、《鄉黨圖考》、《近思錄集解》等。《四庫全書總目》收其書目,多達十五部。

惠 棟(1697—1758

清代學者、經學家、易學家。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諸生。自幼受業于父、祖,篤志問學,家多藏 書,經、史、諸子百家、雜說及釋、道二藏,無不閱讀,通訓詁,工詩詞,學識淵博。廣集漢儒經說,以詳博見長。治經師從漢儒,崇古人經學,為吳派經學創 始人。尤精研易學,並專宗漢易,承父輩治易傳統,專搜集漢儒易說,加以編輯考訂,附以己見。《易》本這蔔筮而作,然漢儒多參以占候,未必盡合周、孔之法, 而其時去古未遠,要必有所受之,故追考漢儒易學,博采漢易之長,采輯逸聞,鉤稽考證,發明漢易之理,以反對宋易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說。自王弼《易》 行,漢學遂絕,宋元儒者,類以私意揣法,去古漸遠,中間言象數者,又歧為圖書之說,其書愈衍愈繁,而未必皆四聖之本旨,故推闡考證,能一一原本漢儒。主發 揮漢儒之學,以荀爽、虞翻為主,而參以鄭玄、宋鹹、幹寶諸家之說,融會其義,自為注而自疏之。考究漢儒之傳以發明易之本例,共九十類。于諸經深窺古義,一 字一句,具有淵源,汰其雜亂,存其精華。據王應麟輯《周易鄭康成注》記載,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本書,明其信而有證,極其詳賅。其次序先後,亦均從經文 厘定,複搜代群書予以補充。為朱熹《周易本義》釋音,校勘字句,凡對《周易本義》有疑義者,皆旁采眾說,附以古義。於彖象卦變,《周易本義》往往與《傳》 義不合,則列漢儒這說以申《傳》義。以漢儒訓詁為宗,討論古學古義,對經學疑難有所解釋。著有《易漢學》、《周易述》、《易例》、《新本鄭氏周易》、《周 易本義辨正》、《易大義》、《明堂大道錄》、《帝說》,另有《九經古義》、《後漢書補注》、《王士禎精華錄訓纂》、《松崖文鈔》、《古文尚書考》等。錢大 昕謂其成就與諸前儒相比,當在何林、服虔之間,馬融、趙歧輩不及。著名弟子有江聲,余蕭客等。

全祖望(1704—1755

清經學家,史學家。字紹衣,號榭山,小字阿補。浙江鄞縣人。自署鮚埼亭長。乾隆進士。初任翰林院庶起士,後降為知縣,辭官返 裏,絕意仕途。主講鄞縣蕺山書院和廣東端溪書院,讀書著述,至老不止。經學、史才、詞科三者兼治,為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說易認為舊史藝文志《周易》類, 自傳義章句而外,或歸之蓍龜家、五行家、天文家、兵家、道家、釋家、神仙家,以見其名,雖系于《易》而實非《易》,是舊史衛經之深意。而朱彝尊《經義考》 一概取而列于易,所以亂經者莫甚於此,故予以訂正,首列《周易乾鑿度》等圖三十四種,列通說陰陽災異及占驗體例之書四十四種,列漢唐諸人蔔筮相占之書一百 零九種,列漢唐諸人以三式占驗之書四十五種,列律呂家、天文家、兵家、堪輿家、祿命家、醫家、相家、占夢家、射覆家、丹灶家數十種,疏其門戶異同,以見其 不可列于易經。次列道,釋二家之書十種,並區別其源流。再列龜書四十七種,附以蓍書蓍法。其易說學殖淹通,文章爾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糾《經義 考》之舛疏。易著有《讀易別錄》。曾七校《水經注》,三箋《困學紀聞》。另著有《宋元學案》、》鮚埼亭集》、《續甬上耆舊詩》、《經史問答》、《公車征士 從錄》。

莊存與(1719—1788

清代經學家、易學家。字方耕,號養恬。江蘇常州人。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遷內閣學士,曾督直隸學政,典試浙江,累官至禮部 侍郎。提倡今文經學,但不排斥古文經學,宣揚《春秋》中的微言大義,為常州學派創始人之一。論易以孟喜六日七分為經,以馬融、班固天宮、地理、律曆各 書志為緯。其為文,辯而精,醇而肆,旨遠而義近,舉大而不遺小,能言諸儒所不能言。統論《彖論》、《級傳》、《系辭傳》之大義。貫串全經不囿於一家之說, 義蘊宏深。雖詞多枝葉,間涉繁雜,但非空談者所能及。著有《彖傳論》、《彖象論》、《系辭傳論》、《八卦觀象解》等。

 

錢大昕(1728—1804

清代著名學者。字曉征,一字辛楣,號竹汀。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乾隆進士。授編修,曆充鄉會試考官,提督廣東學政,官至少 詹事。博極群書。不專治一經,而無經不通;不專攻一藝,而無藝不習。凡經史文藝、音韻、訓詁,歷代典章制度、官職、民族、地理、金石以及中西曆算之法,莫 不晰其是非。詩詞也有名于時,被推為吳中七學之冠。曾師從惠棟、沈彤。乾隆四十年(1775)主講鐘山、婁東、紫陽等書院。其論《易》先後天之說,認 為漢唐以前儒家與方士均未有此說而始自宋初方士,但是後代儒家尊信此說,欲取而淩駕于文王、孔子之上,這是上下顛倒錯亂。其論虞翻之卦,認為之卦變是變 卦。虞仲翔說《易》,專取旁通與之卦。旁通,如乾與坤、坎與離、艮與兌、震與巽等交相變化即是。之卦則以兩爻交易而得一卦。乾坤為諸卦之宗。複之泰、大 壯、夬陽息卦,始遁、否、觀、剝陰消卦都從乾坤來。而諸卦又生於消息,卦臨二之五為屯,觀上之初也為屯,臨初之上這蒙,觀五之二也為蒙,故不從自臨,觀來 之例於屯曰坎二之初,于蒙曰艮三之二。遁二之五為鼎,大壯之初也為鼎;遁初之上革,大壯五之二也為革;於列不當從遁、大壯來。而虞仲翔於鼎說大壯上之初, 於革曰遁初之上。其義有失,其說認為鼎就是離二之初;革就是兌三之二。又頤兼取臨二之上。又對坎說觀上之二,對離說遁初之五,都是自亂其例。其論鄭玄爻辰 之例說,鄭康成初習京房易,又從馬季長授費直易,費直有《周易分野》一書,其爻辰之法出自此書。其說多散見於《潛研堂文集》和《十駕齋養新錄》中。另著有 《二十二史考異》、《元詩紀事》、《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恒言錄》等三十多種。

劉一明(1734—1821

道教養生家。號悟玄子,又號素樸散人、被褐散人,山西省曲沃縣人。為清代乾、嘉年間西北地方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主要代表人 物,後半生隱居于金城(今屬甘肅省蘭州市)南棲雲山巔。號其洞曰自在窩,在此設壇傳教,著書立說。善治《易》,其易學傳自廣東道士龕谷。善以道家之言解 易,盡將丹法寓於《周易》圖卦系辭之中,將養生與《周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運用了《河圖》、《洛書》、卦象、爻象,系統地闡述了窮理之真、盡性之真、至 命之真。認為《易》非蔔筮之書,乃窮理、盡性、至命之學。又認為《易》即圖、書(即宋人所言之五行數與九宮數),學者欲知卦理,須玩圖、書。認為圖、書為 《易》之根本,《易》為圖、書之發揮。注《易》時分伏羲易、文王易、孔子易三部,並以卦畫為伏羲易,《十翼》為孔易,卦爻辭為文王,周公所作,即《周 易》。易學著作有《易理闡真》(又名《六十四卦與養生》),《三易注略》、《三易讀法》、《象言破疑》等。

金 榜(1735—1801

清代經學家,易學家。字蕊中,一字輔之,號檠齋。安徽歙縣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第一。自小以博學深造為志。官內閣中 書,軍機處行走,後任翰林院修撰,旋告假歸家,著書自娛。精于文詞,以才華著稱。從江永學,與戴震友善,治三禮,宗東漢鄭康成。經書中不著周官占人之法, 而《左傳》、《國語》所載者,唯有六爻法。後世凡遇數爻變者皆有占。古今之占法,皆失其傳,有感於此,乃作《周易考占》。其說大多的據,為前人所未發。另 著有《禮箋》,博采舊聞,摭密擷要,對古代天文、地域、田賦、學校、廟堂、車旗、器服等皆有考證。

王琬

清代渭南(今屬陝西)人。積一生之力,研究易學。說易大旨圍繞圖學,但所說均自出新意,其論來知德列太極圖於河圖前,所圖黑白各半,明是陰陽,不得稱為太 極。論洛書無關於畫卦,《系辭》並舉圖書,不過順帶而言。論伏羲八卦次序及六十四卦次序,並改邵雍之右陽左陰為左陽右陰,以合於逆數。論伏羲六十四卦方 位,既然有圓圖,那麼方圖可以不作。論文王八卦次序,即帝出乎震一節,不得當是乾坤六子一節,即生蓍之數,觀不言天地萬物有太極,而言易有太極, 可得其旨。論來知德所謂錯卦、即橫反對卦;所謂綜卦,即豎反對卦,不必添立名目。論《周易本義·筮儀》第一變歸奇之策,通掛一數,不是五就是九。二三變除 去第一變所掛之一而不用,惟於本數策中掛一策,仍複合而通數其奇,因此四八與初之五九不同。來知德認為第一變不通掛一數,所見為是。但認為二三變並不掛 一,則少象三一營、只三營而非四營了。惟第一變掛一而歸奇,不必通掛一數,二三變即用第一變所掛之一而歸奇,也不必通掛一數,這都為不是四就是八,無所謂 不是五就是九。其說只以《十翼》兼象辭,爻辭數之,未免于古無考查。其解經也都敷衍成文,很少精義。所注意只在圖說。著有《周易集注》、《圖說》。

黃元禦

清代昌邑(今屬山東)人。字坤載,號研農。早為諸生,因庸醫誤藥損其目,於是發憤學醫。對《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等皆有 注釋,共數十萬言。自命甚高,欲駕出魏晉以來醫者。又精研易學,解經頗能沿溯古義。其訓釋以觀象為主,觀象以《說卦》為主,而參以荀爽九家之說,也兼用互 體。大抵據象以明理,不糾繞飛伏、納甲之術,也不推演河、洛先天之說,在近人易說中猶可稱為學有根據。喜好用己意改古義。並《彖》、《象》傳於經,而合 《文言》為一篇,此依據鄭玄本。改乾卦的次序,使與坤卦以下同,此依據王弼本六十三卦之例。割《系辭》十九卦之說移入《文言》,此據吳澄之說。至於《系 辭》全部移改次序,並多所刪節,又割取《說卦》以補充,《說卦》更多改正。直至以孔子《十翼》為稿本,筆削其文,另造一經,尤非古法。著《周易懸象》。

 茹敦和

清代易學家。字遜來,號三樵。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乾隆進士,官德安縣同知。易說精研漢學,源本象數,旁及名物訓詁,間涉傳會,終有義據。略依漢儒互 體、旁通之變、飛伏之法,比輯彖爻詞例,證明《說卦》及荀爽、虞翻各家取象所由。違誤者,駁正;奪漏者,補綴,共計二百十八事。出象先後,不依八純卦,亦 不據上下經,似以事類為次,敷陳義據。玩辭考象,多主卦變、互體說。貫穿群經,以為證據,不愧為實事求是之學。以取坎、填離為指要,其義實本於《參同 契》。取《說卦傳》昔聖人之作易及《系辭傳》天數三,地數五參伍以變大衍之數大衍之數乾三策等數節,詳細詮釋,自為圖書,以明 河圖之數及大衍揲蓍之法。說義互為詳略。取異卦同辭者,比物連類,以相證引。于單名孤義,考核尤精。著《周易象考》、《重訂周易二閭記》、《周易小義》、 《大衍守傳》、《大衍一說》、《八卦方位守傳》。

孫星衍(1753—1818

清代經學家、考據學家。字伯淵、淵如,江蘇陽湖(今武進)人。少時詩文即有名,袁枚誇其為天下奇才。乾隆進士。授翰林編 修,官至山東督糧道。曾應浙江巡撫阮元之聘主講于詁經精舍。一生好學,博覽群書,對紅史、音韻、訓詁、諸子百家及金石文字等都有所研究。工篆書,擅詩文, 精校勘,勤於著述。易說取李鼎祚《周易集解》合于王弼《周易注》。又採集馬融、鄭康成諸家之注,及史征《周易口訣義》中古注,附於其後。凡許慎《說文》, 陸德明《經典釋文》以及晁說文《音訓》所引經文異字異音都收入。搜羅豐富,抉擇精當。易著有《孫氏周易集解》。伍崇曜贊此書可與孫星衍曾以二十餘年之功、 集古近各家成就的《尚書古今文注疏》並傳。另著有《爾雅廣雅訓詁韻編》、《倉頡篇》、《金石萃編》、《環宇訪碑錄》等多種。

張惠言(1761—1802

清代經學家、著名易學家、文學家。字臬文。江蘇武進人。嘉慶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平生治經最重《易》,其易說,海內推為絕學。 認為不盡其辭而欲論其是非,猶如以偏言斷獄。而漢魏解《易》者惟虞翻之說較為詳備,故獨宗虞氏,窮探力索,專攻虞說,求其條貫,明其通例,釋其疑滯,申其 亡闕,表其大旨。被譽為虞氏易專家。認為虞說宗旨,以陰陽消息六爻,發揮旁通,升降上下,歸於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依物取類,貫穿比附,始若瑣碎,及其深 入解剝,離根散葉,暢茂條理,精深于大道,為後儒所罕及。虞氏最精之義,為八卦消息成六十四卦。以陽出震為複,息兌為臨,盈乾為泰,泰反否,括囊成觀,終 於剝而入坤,複反于震,陽虧於巽,為姤消,艮為遁,虛坤為否,否反泰,複成大壯,決於夬而就乾,複入於巽,為十二消息。以坎離大過,頤小過,中孚為坎離、 乾坤之合,以謙導師、同人、比、大有,為體坎離是乾坤是交剝複之消息,屯鼎為將出震之消息,豫小畜,萃大畜,蹇睽為夬,夬中間之消息,蒙革為大過,頤為將 姤巽之消息,蠱隨益恒為泰反否之消息,旅豐為特變,震巽艮兌為變伏,而不旁通。因其傳虞氏易,必然廣涉漢易,故其對漢易諸家頗有精研。認為鄭玄、荀爽都為 費直學,故述兩家學說,合為一書。駁鄭玄卦爻無變動。稱為彖詞,認為七、八者彖,九、六者變,經稱用九、用六,而辭皆七、八,名與實不相應。駁鄭玄爻辰, 認為乾、坤六爻,上系二十八宿,依氣應罕,稱為爻辰。如此則三百八十爻,其象僅十二爻而止。駁荀爽以乾升坤降為消息,認為陽常宜升而不降,陰常宜降而不 升,是姤、遁、否之義,大於既濟。其義精當。有感于王弼《周易注》行,而古師說廢,孔穎達《周易正義》行,而古《周易》書亡,於是輯錄唐代陸德明《經典釋 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及他書所見,各為《別錄》,對諸家之說,研究精細,苦心考證,一一述其源流,辨其異同,斷以己意,並時有評贊。認為易緯出於聖門 而不可廢,而八緯之中,唯有《稽覽圖》講六日七分,《通卦驗》講八卦晷氣,《乾鑿度》講陰陽清息。此三書存《易》之大義,可以研究。歷代《易》圖,需加辨 正,所辨《易》圖有:河圖洛書、劉牧太極生兩儀、天地數十有五諸圖、趙仲全古太極圖、參同契納甲圖、皇極經世、讀三易備遺、卦變圖等,皆授據舊文,悉心研 究,一一予以辨正,非肆為攻駁者可比。易著有《周易虞氏義》、《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禮》、《虞氏易候》、《虞氏易言》、《虞氏易事》、《周易鄭氏 注》、《周易荀氏九家》、《周易鄭荀義》、《易義別錄》、《易緯別錄》、《易緯略義》、《易圖條辨》、另著《茗柯文》、《茗柯圖》、《讀儀禮記》等。

江 藩(1761—1830

清經學家。字子屏,號鄭堂、節甫,江蘇甘泉(今揚州)人。監生出身,惠棟的再傳弟子,師事江聲、余蕭客,終生未仕。性豪放,遍游 齊、晉、燕、趙、閩、粵、江、浙等地。曾主持淮安麗正書院。博覽群經,尤熟于史事。將經學分成漢學和宋學兩大派,從而使清代經學源流脈動絡分明,厘然可 考。然治經專漢學,篤信謹守,門戶之見特深。說易能謹守其師惠棟之家法,以荀爽、虞翻為主,精訓詁,善解經義,能援證古義,發前人所未發。惠棟著《周易 述》,未成而卒,仿惠棟《周易述》有體例,著《周易述補》,續成完書。善詞賦,曾作《河賦》數千言,一時人爭錄。著作另有《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 源記》、《國朝經師經義目錄》、《爾雅小箋》、《隸經文》、《樂縣考》、《炳燭室雜文》等

焦循(1763—1870

清經學家,數學家。戲曲理論家。字理堂,晚號理堂老人。江蘇甘泉(今揚州)人。嘉慶舉人。後應禮部試不第,讬足疾不再應試,終身不仕,以教館授徒為業。建一 樓名雕菰,讀書著述其中。專研經書,博覽典籍。于經、史、曆算、聲韻、訓詁之學無所不究,尤深研《易》學。與阮元齊名。出身治《易》世家,自謂承祖 父之學,幼年好易。(《易通釋·自序》)中年研讀《易》學更專心致志,常三更不眠,夜以繼日。用數學原理及音韻訓詁整理易經,為錢大昕、王鳴盛推重。自 稱發明易經所講旁通”“相錯”“時行三義。(見《易圖略·自序》)用數理解釋《周易》,所疑盡釋。更由治《易》方法通釋諸經。認為名主其形,理主其 數名起于立法之後,理起于立法之先。(《加減乘除釋·自序》)以先天抽象的/“形式論述哲學問題,將一切事物的變化歸之為理之一數之約。(《加減乘除釋》卷二)雖處於清代乾、嘉盛世,諸儒崇尚漢學,卻獨能糾正荀爽、虞翻、鄭玄諸家之謬,可稱豪傑之士。王引之贊其書一一推 求,至精至當,足使株守漢學者爽然自失。訂孔穎達疏《周易正義》之舛漏,援據精確,足以補《周易正義》所不及。《易》至春秋,淆亂於術士之口,認為《左 傳》所載有謬誤,而以比例、旁通之說代替,推而求之《易》義。說《易》雖自成一家,然也有不當之處,如駁荀爽、虞翻卦變之說,而以少則一卦五六變, 多則十餘變為說,其謬誤更甚。撰有《雕菰樓易學三書》(包括《易章句》,易通釋)、《易圖略》)、《易餘龠錄》、《易話》、《注易日記》、《易廣記》、 《周易補疏》。又精於曆算之學,撰《釋弧》、《釋輪》、〈釋橢〉、《加減乘除釋》、《天元一樣》、《開方釋》等書,為當時算學名家李銳、汪萊所嘆服。重視 地方戲曲,作《曲考》(已佚)、《劇說》、《花部農譚》等加以考察。其著作多收入《焦氏叢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orgo2931&aid=966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