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下)
2013/11/15 19:19:36瀏覽803|回應0|推薦3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易學人物簡明版

上古先聖羲皇作易以來,華夏文化的各個門類無一不打上了《易》的烙印。她之所以高居《詩》、《書》、《禮》、《樂》、《春秋》之上。而成為六經之首,不僅在 於她本身所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同時也飽含著歷代研易者的畢生精力和心血。本篇力圖沿著易學發展的歷史足跡,對歷代頗具影響的易學志士及學者名流做些扼要的介紹。

 

五、唐宋時期()

 

司馬光(1019—1086

北宋史學家、哲學家。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陝西)人。居涑水鄉,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南宋朱熹曾將其與邵雍、周敦頤、二程及張載列為北宋六 先生,歷任翰林院學士、禦史中丞。王安石行新法,他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為由,竭力反對。後堅辭樞密副使的任命,辭歸洛陽居十五年。其雖在野,卻操縱守 舊派,成為首領,故人稱真宰相司馬相公。哲宗時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拜相,主持國政,盡罷新法。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諡文正。反對 王弼易學,認為:王弼以老莊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為據。(《傳家集·稱韓秉國書》)所著《易說》大旨在闡明人事。如解同人之《彖》,說: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解坎之《大象》說:水之流也,習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學也,習而不止,以成大賢。以儒家 中庸思想立說。認為:陰陽相違,非太極則不成,剛柔相戾,非中正則不行。故天下之德誠眾矣,而萃於剛柔,天下之道誠多矣,而會於中正。剛柔者德之府,中正者道之津。是故有剛而無中正則暴以亡,有柔而無中正則邪以消。(《系辭說》)以為萬物之本原:萬物皆祖於虛,生於氣,氣以成體,體以受性,性 以辯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摹仿揚雄《太玄》而撰《潛虛》,以五行業本,五行相乘為二十五。用五五來變更《太玄》之九九八十一首。全書分為義 理、圖式、術數三部分。義理以五行為基礎,吸取陰陽、易卦、筮占之觀念,構成天地萬物生成之秩序,藉以論證一以治萬,少以制眾封建統治之合理性。圖有 六、依次為《氣圖》、《體圖》、《性圖》、《名圖》、《行圖》、《命圖》,皆有文詞詮釋。術數以一至五為生數,五行相乘得二十五,為天數;六至十為成數, 生數與成數之和為五十五,為天地之數;人分為十等,依次迭成塔形,與天地之數相合,以喻人事由天命所定之理,以天數二十五乘以三才,成七十五,為命數,虛 其五,而用七十,為筮數。此為占筮新法,依諸數按其筮法加以推衍,以印證其義理。著有《溫公易學》、《潛虛》、《潛虛發微論》、《資治通鑒》、《司馬溫公 文集》、《稽古錄》、《迂書》等。 

張載(1020—1077

北宋哲學家、著名易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字子厚。祖籍大樑(今河南開封),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隨父僑寓於鳳翔眉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世稱橫渠先 生。曾講學關中,故其學派被稱為關學。嘉祜進士。先任祁州司法參軍、丹州雲岩縣令,後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青年時喜談兵法,博覽群書,研究儒 家及道、佛學說,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周易》對其影響最大。其易學屬義理學派,以陰陽二氣變易法則作為易學的最高範疇,為氣學派 的代表。繼承了孔疏以陰陽二氣解易的傳統,拋棄了孔疏的玄學形式,通過對《系辭》的解釋,建立起以氣為核心的易學體系。提出太虛即氣的命題,認為盈天地之間者,法象而已。”“凡象,皆氣也。(《易說·系辭上》)天人觀是對漢唐以來的天人之辨所作的一次總結,摒棄了漢易中的天人感應論,批評了邵 雍、程頤以聖人之心為天地之心論,以及王弼派易學和孔疏中的人道自然無為說。對王夫之的天人觀起了很大影響。對形象概念亦作了區別,認為象和形是不同的, 形指大小方圓等形狀成形體,象指剛柔動靜等性能,有象不一定有形,有形必有象。又認為形可以轉化為象,象可以轉化為形,二者只有幽明之分,並無有無之別。 提出凡象皆氣(《正蒙·乾稱》)說,論證了世界的統一性,氣、象、意三者的關係為:離開氣,便沒有象;離開象,便沒有意。此說不僅反駁了王弼的得意 在忘象,也打擊了程頤的理本論。在象數關係上,主張有象而後有數,有氣方有象。(《橫渠易說·系辭下》)。認為氣之生即是道是易。(同上)氣不 僅是萬象的本質,其變易即氣化的過程,也是萬物運動和變化的過程,其變易的法則即天地萬物所遵循的規律。提出一物兩體說,為其乾坤卦變說提供了理論根 據。以太極之氣,即陰陽二氣統一體具有運動的本性,說明乾坤兩卦互相作用從而形成六十四卦,較程頤乾坤卦變說前進了一步,後被王夫之發展為乾坤並建說。其 窮神知化說,雖受玄學派易學影響,但堅定地反對虛無主義人生觀,批判了佛道二教的生死觀。其易學是對漢唐以來以元氣和陰陽二氣解釋易理的批判總結,在易學 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著作有《橫渠易說》、《正蒙》、《張子語錄》、《經學理窟》、《文集》等,編入《張子全書》。中華書局于1978年出版《張載全集》,其中《正蒙》有王夫之《張子正蒙注》。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也稱臨川先生,荊公。撫公。撫州臨川(今江西)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曾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 通判,提點江東武刑獄。嘉祜三年(1058)入為度支判官,上萬言書,要求改易更革。直集賢院,知制誥。神宗即位,招為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後任宰 相。在神宗支持下,實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曾兩度為相,死後封舒國公,後改封荊國公,諡文。易說主義理,為北宋義理學派的宣導者。程頤說:易有百 餘家,難為遍觀,如素未讀,不曉文義,且須看王弼、胡先生、荊公三家,理會得文義且要熟讀,然後都有用心處。(《二程公書·貴書》十九)著有》易解, 《淮南雜說》、《洪範傳》、《周禮新義》、《論語解》、《孟子解》《老子注》及《臨川集》等。其著作大多散佚,現僅存《臨川集》一百卷,《周禮新義》輯本、《周官新義》以及《老子注》殘篇。 

程顥(1032—1085

北 宋哲學家、易學家、教育家,字伯淳,私諡明道,故學者稱明道先生,賜諡純公。河南洛陽人。嘉祜進士。任鄂縣、上元縣主簿及晉城令,官至太子中允、監察禦史 裏行。曾參與王安石的變法,後因反對新法被貶至洛陽任京西路提點刑獄。哲宗即位,司馬光執政,薦為宗正寺丞,未及行而病逝。早年與弟頤學于周敦頤,同為理 學奠基人,世稱二程。在洛陽與邵雍、張載亦往來論學。由於和程頤長期在洛陽講學,故其學被稱為洛學,與程頤同為北宋易學中義理學派的代表,二人對 《周易》的理解,其共同點均以天理解《易》,尖銳批評象數之學,反對王弼派以玄學解易。但在心和理的關係上,二人的觀點又不盡同。程頤區分心和理,程 顥不區分心和理,而自成心學派。對卦爻的解釋,雖屬義理學派,但不同于氣學派的理學派,而是以心說易,以人心為其易學的最高範疇。二人均推崇張載的《西 銘》,程頤提出理一分殊說,其說則強調理一,從而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二程全書·遺書》二上),將自己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無彼我之分,強調 天人本無差別,以個人的心統率天地萬物,天人一本說為心學派易學的基本原則。以仁德和至誠的境界解釋生生之謂易,認為天地之道和陰陽變易的法則不離人 心,以個人的意識代替客觀規律,成為心學派解易有先驅,為陸王心學奠定了理論基礎。著作有《識仁篇》、《定性書》等,明末徐必達將其與程頤的著作彙編為 《二程全書》,1981年中華書局校勘出版《二程集》。 

程頤(1033—1107

北 宋著作哲學家和易學家,理學創立者之一。字叔正,因居臨伊川,世稱伊川先生,諡正公。河南洛陽人,曾與兄程頤同學于周敦頤。王安石當政時,未被起用,與兄 程頤在洛陽講學。司馬光當政時,被薦為崇政殿說書。在為哲宗侍講期間,敢以天下為己任,議論褒貶,無所顧忌,聲名日高,從遊者日眾,後因反對司馬光新黨執 政而被貶,任西京國子監守。不久,再貶至四川溶州,從事講學和著述達三十餘年,他是北宋易學中義理學派代表。通過對卦爻辭的解釋,提出卦變說、當位說、相 應說、隨時取義說,極有利於說明卦爻象和卦爻辭之間的聯繫,使取義說得到充公發揮。認為隨時變易以從道。(《伊川易傳·序》)將變易之道置於第一位, 用來統率象、數、位的變化。提出以理或天理解釋《周易》中的變化之道,以是否合天理、順天理解釋卦爻辭的吉凶,強調吉凶變易之理的客觀規律性、規範性和可 知性,排斥老莊玄學派及漢易象數學派以象數占算陰陽災變。引史證經,把歷史人物的活動看成是吉凶之理消長的體現者。既不贊成王弼的得意忘象說,又不贊 成邵雍的數生象說,認為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有數。(《答張閎中書》)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數。(《二程全 書·易說·系辭》)把《周易》中的象看成是其義理的顯現,這是以其理學解易的基本觀點,據此,提出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伊川易傳·序》)為其易學的 基本原則。認為卦象和卦義融合在一起,如體用關係,不相分離。肯定言、明、意三者合一,辭可得意,象可明理,是對漢唐以來關於言、象、意的爭論的一次總 結。在哲學上探討了理事關係,道器關係和理氣關係,開創本體論,從而建立起理學哲學體系。提出所以為陰陽者是道的命題: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 以一陰一陽,道也。(《二程全書·遺書》三)陰陽自身不能稱為道,所以為陰陽者才是道,但道不脫離陰陽,以本體論的觀點,解釋道和陰陽關係,是對孔疏的 否定。將一陰一陽解釋為有陰有陽,又以理本論代替了玄學貴無論,批評了老莊玄學和道教虛無生氣說。以所以陰陽者是道來解說周敦頤的太極說,進一步 發展了理學派的本體論。認為陰陽動靜,無始無終,肯定了陰陽變化的永恆性,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動靜相因而成變化。(《二程全書·易說·系辭》)其 陰陽變化,指卦爻象的變化。把卦爻象的變易過程和法則,看成是天地萬物變化的過程和法則。在哲學上提出了陰陽二氣無始說、屈伸消長相因說、動靜相因說,討 論了物質世界運動的變化的規律性。其易學繼王弼之後,將義理學派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易學史上有其劃時代的意義,為宋明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著作有《周 易程氏傳》(又名)伊川易傳》)、《遺書》、《文集》、《經說》等,與程頤的著作,明代後期合編為《二程全書》,1981年中華書局校勘出版《二程集》。 

蘇軾(1037—1101

北 宋文學家、思想家、書畫家。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嘉祜進士。治平中,累官直 史館。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轉知密、徐、湖三州。元豐間,又以詩訕謗朝政,罪貶黃州團練副使。哲宗時,舊党執政,蘇軾被召還京,任翰林學士。 又因和執政者不合,為舊党程頤一派攻擊,出知杭、穎、定三州後複召回京,官至禮部尚書。晚年,新黨再起,先後被貶官惠州、瓊州等地。後卒于常州,諡文忠。 晚歲讀《易》,玩其爻象,因得其剛柔、遠近、喜怒、逆順之情,故朱熹謂蘇軾之易唯發愛惡相攻、情偽相感之義。說《易》如解乾卦彖傳性命之理諸條,不免遝冥 恍惚,淪於異學。其推闡理勢,言簡意明,往往足以達難顯之情,而深達曲譬之旨,大體近于王弼。而其說多切人事,文辭博辯,足資啟發。治《易》是儒、佛、道 三教合一。認為孔老異門,儒釋分官,又於其間,禪律交攻。我見大海,有此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東坡後集》卷一六)以道為最高範疇,為超越”“的最高範疇。由道而至萬物,乃是由的過程:至虛極於無,至實極于有,無為大始,有為成物。(《東坡易傳》卷七)李衡作《周 易義海提要》、丁易東作《周易象義》、董真卿作《周易會通》,皆採錄其說,著有《東坡易傳》(又名《毗陵易傳》)、《東坡全集》、《欒城集》等。

龔原

北宋學者,字深之(一作深父)。處州遂昌(今屬浙江)人。嘉祜進士。少與陸佃同師王安石。元豐中,為國子直講,助安石改革學校法,頗為盡力。哲宗即位,曆國 子丞、太學博士。紹聖初,為國子司業。徽宗時官至兵部、工部侍郎。後與陸佃同人元祜黨籍,卒年六十七。其注《易》,實為王弼之支流。崇尚一時,無不以其為 宗師。宋人李衡《周易義海撮要》、趙汝棋《筮宗》、元人李簡《學易記》,多取其說。著《周易新講義》。

遊酢(1053—1123

北宋學者。字定夫,一字子通。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世稱鷹山先生,亦稱廣平先生。與兄游醇以文行知名。元豐進士。調蕭山尉,召為太學錄,遷博士。晚年任 監察禦史,曆知漢陽軍、和、舒、濠州。師事二程,與楊時,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弟子。注重研究《周易》,稱其仰則著于天文,俯則形於地理,中則隱于 人心。(《鷹山遺文·孫榮心易傳序》)著作有《易說》、《中庸義》、《論語雜解》、《孟子雜解》、《遊鷹山集》等。 

陳瓘(10571060—1124

北宋南劍州沙縣(今屬福建)人。字瑩中,號了翁、了齋、了堂。元豐進士。章惇入相,主張消除朋黨,持中道。為太學博士,阻止毀《資治通鑒》。其學私淑二程, 兼淑司馬光、邵雍。精于《易》,以邵雍節之學說《易》,講解象數,兼取他家,以易數言天下治亂多驗,于《易》確有所得,惜其語言晦澀。著有《了翁易說》、 《四明尊堯集》等。

 

邵伯溫(1057—1134

北宋易學家。字子文。邵雍之子。其祖先為范陽(今屬河北涿縣)人。隨父遷共城(今屬河南輝縣),後徙居洛陽。幼與前輩司馬光等交遊。曆大名府助教、西京教 授。徽宗即位,上書請複祖宗制度,解元佑黨禁、分君子小人。戒勞民用兵等,更為小人所忌。南宋初,曆成都路提刑、利州路轉運副使。繼承其父的象數學並加以 闡釋。對其父一為太極說解釋道: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於一而衍之為萬,窮天下之數而複歸於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又說:一為太極。(《邵子文語錄》)強調太極只存在于聖人心中,聖人之心即天地之心故聖人以天地為一體,萬物為一身(同上)。對 其父《八卦次序圖》,解釋說:混成一體,謂之太極。太極既判,初有儀形,謂之兩儀。兩儀又判,而為陰陽剛柔,謂之四象。四象又判,而為太陽、少陽、太 陰、少陰、太剛、太柔、少柔,而成八卦。(同上)此是以動、靜為兩儀,陰、陽、剛、柔為四象。陰陽又分為太陽、太陰、少陰、少陽;剛、柔又分為少剛、少 柔、太剛、太柔;此即四象生八卦。如果乙太極為一,此一應包含兩儀、四象、八卦之數,兩儀、四象等乃太極自身的展開。但邵雍並未引出這一結論,其發揮說:有太極則有兩儀、四象、八卦,以至於天地萬物,固已備矣,非謂今日有太極而明日方有兩儀,後日乃有四象八卦也。雖謂之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其實一時具足。如有形則有影,有一則有二有三,以至於無窮皆然。(《宋元學案·百源學案》)太極和兩儀不是母生子的關係。而是母懷子的關係,子在 母中而不分開。太極和兩儀的關係是邏輯上的函蘊關係。如同形影一樣,一時具足。此說提出後,在宋明易學史上,圍繞太極和兩儀的關係展開了長期的爭論, 將周敦頤和邵雍的宇宙生成論引向了本體論。依據其父邵雍的《皇極經世圖》,作《一元消長之數圖》,說明一元的時間中世界演變的過程,是《皇極經世圖》的簡 化,也是其圖式的綱領,不僅用來推算人類的歷史進程,而且用來推算宇宙的歷史進程。著有《皇極系述》、《皇極經世序》、《觀物內外篇解》,均為闡述和注解 其父易學之作。又著《易學辨惑》、《聞見前錄》、《河南集》。

陸九淵(1139—1193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子靜,自號存齋。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於江西貴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講學,學者稱象山先生,乾道進 士。歷任靖安、崇安主簿、國子正,出知荊門軍。青年時主張抗金,曾立志習武,以圖恢復。政治上要求改革弊政,肯定王安石變法,主張減輕租稅,緩和社會矛 盾。為心學創始人。與朱熹同時,受程顥的影響較大。其學與兄九韶、九齡並稱三陸子之學。以為構成萬物的本源,斷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宙。(《象山先生全集·雜說》)論《易》主取義說,以程顥心學觀解釋易理。其論卦爻象說:君子以理制事,以理觀象。(同上)即以事物之理考查卦 爻象,理解卦爻辭。主張天人一本,本心即天理。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同上)認為易理和人心不容有二,爻之義即吾心之 理,蓍卦之德即聖人之心。以人心活動的準則解釋易理,以天理為主觀原則,基於心,充塞宇宙,將個人的精神,特別是道德意識視為宇宙原理。不贊成以象數解 《易》:數即現也,人不明理,如何明數?(同上)主張有理而後有數。但其對揲蓍成卦的解釋,不排斥河洛之學。以易有太極章釋筮法,朱熹以其為畫卦 過程,陸九淵以其為揲蓍過程。取揲四之餘數定八卦之象,不取過揲之數,亦不取掛扌力之數,不同于朱熹說,別立新義,其法甚簡。其釋為,三揲即一變得八卦之 象,其有六爻,每爻三揲,三六十八,即《系辭》文十有八變而成卦。按此說,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象,指卦象,非指爻象,並認為乾坤為可變之卦,六子卦皆 不變之卦,此說有異於春秋筮法。其論象數,脫離占筮。其學由明王守仁繼承發展,世稱陸王學派。解說《周易》未留下專著,皆散見於其他著作。著作經後人 編為《象山先生全集》。1987年中華書局出版《陸九淵集》。

楊 簡(1141—1226

南宋著名易學家。字敬仲。明州慈湖(今浙江寧波西北)人。因築室德潤湖(慈湖)畔,世稱慈湖先生。乾道進士。久任地方小官,後官 樂平知縣、國子博士,嘉定元年(1208)授著作郎,出知溫州,官至寶謨閣學士、太中大夫。為陸九淵大弟子,簡之學出於陸九淵,故其解易,惟以人心為 主,而象數事物,皆在所略。(《四庫全書總目》為宋明時期以心學解易的代表人物。發揮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天人一本的思想,以人之本心解釋了六十四卦的卦爻 象和卦爻辭以及《彖》、《象》、《文言》三傳,建立起心學派的易學哲學體系。《己易》通論《周易》的原則,集中代表其易學觀。其易學哲學的方向是將程顥和 陸九淵的觀點引向了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本體論。認為易之道即人之心,主張心即是道,宇宙變化即人心變化過程。天地之心即道,即易之道,即人,即人之心, 即天地,即萬物,即萬事,即萬理。(《楊氏易傳·複》)解易不似程朱派以天理為出發點,而以道心為出發點。認為易即道心,其所謂道心者,人之本心 也。(《楊氏易傳·無妄》)即不起意念無思無慮,寂然不動的人之生來就有的良知良能之心。此說不僅出於陸氏心學,而且受佛教大乘性宗的禪宗學說的影響。 認為卦爻名殊而道一。乾坤之名不同,而用則無二也。故曰通乎一,萬事畢。(《楊氏易傳·乾》)否定外界事物的差異、變化,追求無差別的境界,是對程顥 的仁者天地萬物為一體和陸九淵的此理充塞宇宙說的新發展。心學從人心出發,以本心或道心為事物之本原,視卦爻象和事物的差別為人心的產物,不區別 道和器,理和事,即不以理為本,事為末。此論受佛影響,將事物的同一性片面誇大,否定了事物之間存在本質差別。提出天人本一天人一致”“三才一 體說,作為其易學哲學的基本原則。將天道和易的法則歸之於個人之心,特別是心理學和倫理學講的。其說對明代王守仁影響較大。著作有《楊氏易傳》、 《慈湖遺書》、《慈湖詩傳》等。   

王應麟(1223—1296

南宋著名學者。字伯厚,又字伯齋,號深甯居士。先世居浚儀(今河南開封),後遷居慶元鄞縣(今浙江寧波)。淳祐進士。寶祐四 年,再試博學鴻詞科,中第,歷任西安主簿、太常博士、秘書郎、著作郎、起居舍人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尚書兼給事中等。治學沈潛先儒之說而貫通之。于漢 唐則取其核,于兩宋則取其純,不主一說,不名一家,而實集諸儒之大成。能兼收並取,無門戶之見。對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長於考證。熟悉掌故制 度。易學哲學觀偏重陸九淵心學。認為人者,天地之心也。仁,人心也。人而不仁,則天地之心不立矣。為天地立心,仁也。(《困學記聞·左氏傳》)事 物的變化也依賴于人心。提出萬化一心(《深甯文集·慈湖書院記》)的命題。《周易》鄭義至宋散佚,王應麟廣取諸書,搜集編輯成《周易鄭康成注》。該書 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中無經文可聯綴者,則總錄于末簡,能於散佚之餘,加發搜羅,以存漢易之一線,可謂篤志遺經,潛心古義。一生著述甚富,綜合各家學 說,相互參證,為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源流的研究及易學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著作有《困學記聞》、《玉海》、《深寧集》、《詩考》、《玉堂類稿》、《漢 易文志考證》等三十餘種。

紫湘居士編輯整理

 

推薦賞閱: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上古及先秦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821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西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959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東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601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三國兩晉南北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4908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三國兩晉南北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5896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477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6168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6381

()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元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149

()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明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404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明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464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清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0131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清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0641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清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1333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orgo2931&aid=948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