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三國兩晉南北朝(下)
2013/11/13 20:23:08瀏覽498|回應0|推薦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易學人物簡明版

上古先聖羲皇作易以來,華夏文化的各個門類無一不打上了《易》的烙印。她之所以高居《詩》、《書》、《禮》、《樂》、《春秋》之上。而成為六經之首,不僅在 於她本身所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同時也飽含著歷代研易者的畢生精力和心血。本篇力圖沿著易學發展的歷史足跡,對歷代頗具影響的易學志士及學者名流做些扼要的介紹。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下)

向秀(227—272

魏晉之際玄學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子期,河內懷(仿河南武陟西南)人。早年淡於仕途,有隱居之意,為避禍,不得已而出仕, 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但任官不理政事,寄跡而已。精通《周易》,吸取了古文經學派解易的學風,解易時注重義理,文字力求簡明,以《易傳》中的觀點注解 《周易》經傳。崇尚老莊學說,曾為《莊子》作注,後由郭象述而廣之,別成一書。哲學上主張以無為本,自然與名教統一,合儒道為一。文學擅長詩賦。其易 學著作有《周易注》,已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輯有部分佚文,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周易向氏義》一卷,清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有 《向秀周易義》一卷。另有《莊子注》(與郭象合作),《難養生論》和《恩伯賦》等。

 

范長生(?—318

亦名蜀才,西晉道士。一名延久,又九重(或稱六重),或名文(一作友),字元。東晉列國時,浩陵丹興(今四川黔江)人。居於西山(青城山),為其地天師道首領,擁有部曲千餘家。李特、李雄領 導農民起義時,曾資助糧草,李雄稱成都王,任他為丞相,尊為範賢,後李雄稱帝,封他為西山候,並尊其為天地太師。曾致力於《周易》研究,本習費氏之易,故 升降之義,依荀爽,而是不用虞翻之卦變,訓詁則依鄭玄。著作有《蜀才易注》,今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蜀才注》一卷。

蜀才 即范長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孫星衍《周易集解》均稱蜀才)

     

黃穎

晉代南海(今屬廣東)人。曾任廣州儒林從事。精通《周易》,習孟氏之學,嘗著〈周易注〉十卷,久佚。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隋書·經籍志〉均有其佚文著錄,清馬國翰〈班幽山房輯佚書〉輯有〈易黃氏注〉一卷。

 

yi274—322

西晉音韻學家,書畫家。字世將,卒贈侍中驃騎將軍,諡曰康候。能文多藝,畫、樂、射、棋,以至雜技等無一不善,書畫人稱晉室第一。元帝時,官至荊州太史。精研《周易》,著有《易注》,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王氏注》一卷。

 

   

郭璞(276—324

西晉末東晉初著名學者、文學家、術數名家。字景純,死後追贈弘農太守,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元帝時,歷任著作佐郎,尚書郎, 曾奉命與著作郎王隱共撰《晉史》。明帝時,王敦徵召為記室參軍,因以占卜大凶,勸阻王敦起兵謀反而被殺。喜好經術,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擅長詞賦。深研 易理,並精通天文曆算,五行蔔筮之術。據傳其曾從河東精于卜筮者郭公受青囊中書九卷,而洞悉五行、天文、蔔筮之術,所占多驗,尤善安墓卜宅,禳災轉禍,通 致無方。著作有記載筮驗事的《洞林》,另有《新林》、《蔔韻》、《玉管定真經》及《爾雅注》、《方言注》、《山海經》、《穆天子傳注》、《楚辭注》、《江 賦》等數十萬言,舊題郭璞所撰《葬書》,疑為他人偽託。著作原有之集已佚,今傳《郭弘農集》系明人所輯。

     

庾闡

東晉初期學者、易學家。安仲初,諡曰貞,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曾任司空、參軍,官至零陵太守,給事中。並因功賜吉陽縣男。博學,並工詩賦銘頌。精 通《周易》,認為象數和龜不是神妙之道所憑藉的工具或影跡,亦非神明之所在。更不能以此為神妙之道。引證王弼的筌魚之喻,主張得妙在忘象,神窮而廢蓍。並 將此觀點推廣到美術領域,認為畫像不足以傳神。其易學著作有《蓍龜論》,見於《藝文類聚》中。又撰《楊都賦》為世所重。

   

幹寶(286—336?)

東晉史學家、經學家,象數學派易學家。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新蔡)人。博學多才,元帝時以才器召為著作郎,領修國史,後又任山陰 令,散騎常侍等職。性好陰陽術數、精通《周易》。其易學雖吸收了義理學派的一些觀點,但解易的總傾向是繼承京房以來漢易的傳統,吸取了八宮說、納甲說、卦 氣說、互體說、五行說、八卦休王說,反對以老莊玄學觀點解易,認為玄學派的易學是虛誕之言,並批評了王弼的太極說。其易學雖在理論上並無新的建樹,但對玄 學派易學卻是一大威脅。易學著作頗豐,有《周易注》十卷,《周易問難》二卷,《周易元品論》二卷,今皆散佚。明姚士遴輯有《幹常侍易解》三卷,孫堂《漢魏 二十一家易注》輯有《幹寶周易注》一卷。清張惠言《易義別錄》亦有輯錄,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本。此外,尚著有《晉紀》、《搜神記》,其中《搜神 記》為魏晉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可惜南宋時已佚,今本系明人所輯。

 

   

孫盛(302—373

東晉儒家學者,歷史學家和無神論者。字安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累官至秘書監加給事中。博學多聞,善言名理,與殷浩共擅 名一時。精研《周易》,曾與殷浩、劉炎就關於易象妙於見形問題展開過大辨論。其易學一方面擁護漢易的傳統,堅決反對易老合一,使《周易》的研究從老莊玄學 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又反對管輅一派的占術,在魏晉易學史上有一定影響。論易時,不排斥取象說和卦氣說,認為卦爻象的變化,體現了事物的變化,而事物的變 化,皆效法卦爻象的變化,二者一致。他認為《周易》所講的變化之道和陰陽不測之神,存於卦爻象和所取的物象之中,而卦爻像是有形的,窮神知化不能脫離有形 之物。反對脫離形器和事蹟,追求抽象之道,反對以卦氣說講占筮之術,推測人事吉凶。認為卦像是來自於對天地萬物的摹寫,事物的變化表現在六爻之中,觀察卦 爻象即可知吉凶之理,無需占筮。他既認為易象妙於見形,又駁斥了以《周易》為術數的迷信。並認為夏禹重八而演為六十四卦。反對生死輪回、靈魂不死、善惡報 應等宗教迷信,同時又駁斥了佛教的神滅論思想。一生著作甚多,有《易象妙於見形論》、《老聃非大聖論》、《老子疑問反訊》、《魏氏春秋》和《晉陽秋》等。

 

   

韓康伯(332—380

東晉玄學家,易學家。名伯,字康伯,以字行。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殷浩外甥。幼穎悟,及長,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 (《晉書·韓伯傳》)仕至吏部尚書,領軍將軍,改太常,未拜而卒。精研《周易》,魏尚書郎王弼注《周易》時只注了《易經》和《易傳》中的《文言》、《彖 辭》、《象辭》,其餘的《系辭》、《說卦》、《序卦》、《雜卦》等部分則由韓康伯作注,韓注與王注並傳於世。其易學受王朗、王肅父子之易注和王弼之易注影 響最大。發展了王弼易學,進一步排斥漢易中的象數之學,將《周易》的體例抽象化,追求象數背後的東西,以無形之理為《周易》的根本,認為易之理不僅是形而 上學的,而且是超經驗的。從義理的角度說明《周易》的原理,進而將易理玄學化,使《周易》成為三玄(即《老子》、《莊子》和《周易》)之一。他又以義 理解釋《易傳》中的範疇、概念,力圖擺脫古代的占筮迷信和漢代的占候之術,反映了自然無為的天道觀和政治觀。認為天地萬物起源於,變化之道是無為而 自然,不為不勞即是道(無),體現了老子自然主義的天道觀。認為政治禁忌太多,則使百姓手足不知所措,法令森嚴,則使人民動彈不得,故主張自然 遠之政。從取義說出發闡發《周易》的性質,認為八卦和六十四卦以及卦義辭具備天下之理。《周易》乃明理之書,《周易》一書是托象以明義,人們應在事象 的背後探求其主理,這同漢易中從象數的角度理解《周易》的法則不同,鮮明地表現了義理派易學的特色。強調乾坤兩卦為《周易》的根本,把乾,剛坤柔視為居於 事物背後從而支配事物生成和變化的原理。認為《周易》是明理的典籍。繼承王弼以玄解易傳統,揉合易老,利用易學中的範疇、命題,宣揚老莊玄學。認為卦象和 事物都是以一為宗,雖為簡約,卻可存博,兼眾。把卦爻的變化以及事物變化的原因稱之為,陰陽不測之神和神秘萬物之神同變化一樣神秘莫測。注解 《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一陰一陽並非又陰又陽,而是既無陰,亦無陽,此即為。其易學思想對宋明時期易學中的義理學派影響很大。 著作有〈周易系辭注〉,現在流傳的〈十三經注疏〉中的王、韓合注唐孔穎達作疏〈周易正義〉十卷,其中前七卷為王弼注,後三卷為韓康伯注。另又著〈辨謙論〉 等。

 

張璠(fan

東晉易學家。安定(今屬甘肅涇川北)人。曾任秘書郎、參著作郎。通曉易學,曾集鐘會、向秀等二十二家之說,且以向秀為本,撰成薈萃諸家學說以成一書的創始之 作《周易集解》。其易學與王弼同出一源,黜象數而專主義理,故所采輯者,馬、鄭、荀、虞之說一字不登。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所輯《周易向氏義》、 《周易統略》(鄒湛撰)、《周易卦序論》(楊又撰)、《周易張氏易》(張軌撰)等,均撰自《周易集解》。原書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為《周易 張氏集解》一卷。

 

  

徐 邈(344—397

東晉儒學家。字仙民,原籍東莞姑幕(今山東諸城西北),西晉末年,其祖父攜家南渡,以此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勤行勵學,博涉經 史。孝武帝時,受謝安舉薦,任中書舍人,曾授太子儒學經典,於朝典禮制亦多有建議。撰《五經音訓》,學者宗之。通曉《周易》,釋《易》音時,兼釋《易》之 經義,曾撰《周易音》(即《周易徐氏音》)一卷,唐時已佚,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中曾引用其音百餘條。此外,還著有頗受當時學者重視的《谷梁傳注》等。

 

崔浩(?—450

北朝北魏經學家、史學家,天文學家。小名桃簡,字伯淵,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累官至司徒,為北方土族之首,與北魏鮮卑貴族發生矛盾,終以修史暴 露國惡之罪被殺,其宗族與親戚亦均遭滅門之禍。少好學,精通經學、史學、文學及天文曆學。奉旨作《周易注》,並注《急就章》、《孝經》、《論語》、 《詩經》、《尚書》、《禮記》等典籍。另與弟崔覽等合作完成《國史》,又曾制定《五寅元曆》。

 

褚仲都

南北朝時南朝宋易學家。錢塘(今屬浙江)人。曾任梁五經博士。精通《周易》。然不作易音講疏,且辭尚虛誕。曾作《周易講疏》十六卷,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褚仲都周易講疏》一卷。

 

劉瓛(huan(434-489)

南朝齊經學家。字子耦,小字阿稱,諡曰貞簡先生,齊沛郡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劉炎六世孫。性至孝,曾任彭城郡丞。博通五經,聚稈教授,弟子著名者有範 縝、何胤等人。精通《周易》,易學黜鄭玄而從韓康伯。著作頗豐,有《周易四德例》一卷,《周易乾坤義》一卷,《系辭義疏》二卷等,均已佚,清馬國翰《玉函 山房輯佚書》輯為《周易劉氏義疏》一卷。

   

蕭衍(464—549

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玄學派易學的代表人物。字叔達,小字練兒,諡曰武,南蘭陵(今江蘇武進縣西北)人。少而篤學,及成人,洞 達儒玄。好籌略,有文武才幹。曾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改國號梁,502—549年在位。中大同二年(547年),接受東魏大 將候景的歸降,後二年候景引兵渡江,攻破都城,蕭衍饑病而死。他通曉儒家經典,精通《周易》,迷信佛教,曾跟周宏正、張譏等人討論易學問題。其易學特點為 揉合易佛,以虛無解釋《周易》的最高原理,以《周易》解說佛教的教義。從其宣揚佛教教義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揉合易佛的傾向。如《喜阿育王寺赦詔》中,以豐 卦《彖》文天地盈虛句,說明年成不好,人民困苦,鬧事作亂,可以寬恕,並引用隨卦《彖》文隨時之義,宣揚逢真形舍利複見之時,應對一切罪犯,施行 大赦,以表慈悲之心。解易著作亦有與佛教義理相比附之處。易學屬於玄學派,然亦注太極元氣說。在《天象論》中,用體用範疇解釋《周易》中的義理。此外,還 長於文學,精通樂律。曾創制准音器四具,名,又制出長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應十二律。並擅長書法。曾召納文士,辯論儒、佛義蘊,制定《五禮》,編成 《通史》。由於迷信佛教,曾三次捨身同泰寺,並在各地大建寺院。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其解易著作有《周易大義》二十一卷,《周易系辭義疏》一卷,《周 易講疏》三十五卷,均已佚。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引用其易解四條。明人輯有《梁武帝禦制集》。

 

 

徐遵明(475—529

北朝北魏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字子判,華陰(今陝西華陰西)人。幼孤好學,曆更數師,俱不終業,乃苦讀殫思,博通諸經。聚徒 講學二十餘年,沿襲東漢儒家經說,傳授《周易》、《尚書》、《左傳》、三禮”,其易學習鄭氏易,又傳《易》于盧景裕、崔覲。北齊易學,並出其所傳。 著有《春秋義章》三十卷,已佚。

 

   

周宏正(496—574

南朝梁、陳經學家。字思行,諡早簡子,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東南)人。十歲即通曉《老子》、《周易》,十五歲補國子生。仕梁,官國 子博士,于士林館講授,聽者傾朝野。入陳,官至尚書右僕射。知玄象,善占候,精通《周易》,梁武帝蕭衍曾跟他及張譏等人討論過易學問題。其易學中,對卦爻 辭文字的解釋,多取王弼義,又兼收鄭玄、王肅說。就哲理內容而言,有:(1)對乾卦卦辭元亨利貞的解釋。把元亨利貞作為四德,並從天、地、人三個方面 解釋這四德,以天之元亨利貞為春夏秋冬,地之元亨利貞為金水木火,人之元亨利貞為仁禮義信,認為四德具有生、養、成、終之義,意味著事物從始到終的發展過 程。突破了道德的範疇,而具有世界觀的意義,這一觀點對唐宋易學的發展影響很大。(2)對《序卦》的解釋,將六十四卦分為六門,即六類。卦的順序則表 示事物之間的六種聯繫,如相因、相反、相須、相病,等等,而這些聯繫又都歸之于中道。他還合馬融所分費氏章句十三章而為十二章。並明曉佛典,當世名僧也多 請他釋疑。著作有《周易講疏》,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為《周氏周易義疏》一卷。又著有《論語疏》、《老子疏》、《莊子疏》等。原有集,已散佚。

 

張譏

南朝梁陳經學家,易學大師。字直言,清河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少通《論語》、《孝經》,篤好玄言,受學于汝南周宏正,時有新意,為先輩推服。仕梁,為 士林館學士。入陳,歷任國子助教、東宮學士、國子博士。陳亡入隋,卒于長安。性恬靜,慕閒逸。學生眾多,著名者有陸元郎(陸德明)、姚綏等。精通《周 易》,曾和其師周宏正等人一起與梁武學蕭衍討論對易學問題,並曾講授《周易》。其易學本于鄭玄,觀點中較為突出的,是對《說卦》文參天兩地而倚數的解 釋。認這天大於地,天包括地。就數目而言,認為三中有兩,並用三中含兩來說明一以包兩。這裏的,並非單一的一,而是合一的意思。這種觀點對 宋明時期張載的太極說的明清之際王夫之對奇偶兩畫的解釋都有重大影響。著有《周易義疏》三十卷,久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周易張氏講疏》 一卷。又著有《尚書義》、《論語義》、《孝經義》、《老子義》等,均已佚。

 

盧景裕

北朝北魏經學家。字仲孺(一作仲儒),小字白頭,號居士,范陽涿縣(今屬河北)人。前廢帝初,官國子博士。東魏時,請教授諸子,後卒于晉陽。性清靜,淡于榮 利,敝衣粗食,怡然自安,曾隱居大寧山,專攻經學。精通《周易》,雖不聚徒教授,然所注《周易》大行於世。其易學出於鄭、荀兩家,如釋承乘時,據鄭學,又 採用荀氏升降之義。並通曉佛學,天竺沙門道怪每作經論,常請他作序。著作有《周易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曾採用,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 《周易盧氏注》二卷。此外,尚著有《尚書注》、《孝經注》、《論語注》、《禮記注》、《老子注》等,今多散見於諸書中。

 

衛元嵩

北朝北周術數名家。益州成都(今屬四川)人。精陰陽曆算,善陰陽術數。獻策後周,賜爵持節蜀郡公。好作預言,天和中著書,預論周隋廢興,頗有征驗。不信釋 教,曾與道士張賓共上疏周武帝滅佛,言僧徒猥濫。講陽變陰合,以卦象闡述陰陽配偶,以坤為首,乃殷代地辟於醜之學,是中天易思想根源。曾仿照揚雄《太玄 經》體例,襲用《歸藏》序次,而著成用意怪僻、文字艱澀的《元包》十卷,今存五卷,後有人認為此著屬《歸藏》主要著作之一。

紫湘居士編輯整理

 

 

推薦賞閱: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上古及先秦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821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西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959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東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601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三國兩晉南北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4908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三國兩晉南北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5896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477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6168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6381

()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元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149

()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明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404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明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464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清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0131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清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0641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清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1333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orgo2931&aid=9455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