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清朝(上)
2013/11/28 01:48:45瀏覽790|回應0|推薦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易學人物簡明版

上古先聖羲皇作易以來,華夏文化的各個門類無一不打上了《易》的烙印。她之所以高居《詩》、《書》、《禮》、《樂》、《春秋》之上。而成為六經之首,不僅在 於她本身所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同時也飽含著歷代研易者的畢生精力和心血。本篇力圖沿著易學發展的歷史足跡,對歷代頗具影響的易學志士及學者名流做些扼要的介紹。

  清  朝

董守渝

清學者。字次公。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明天啟舉人。魯王時官戶部主事,為人剛直,清兵渡江,杜門著書以終。認為卦變為《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來。因上 考郎凱、京房、蜀才、虞翻諸家之說,並參照宋元諸儒與明來知德之說,重定卦圖,以存古意。每卦皆列古法,並斷以己意。所言皆持之有據,不同於他家之穿鑿。 著有《讀易一鈔二鈔》、《卦變考略》、《易韻補遺》、《春秋簡秀集》、《董戶部集》等。

    孫奇逢(1584—1675

明清之際儒學名士。字啟泰,號鐘元,世稱夏峰先生。容城(今屬河北)人。明萬曆舉人。因不滿明末吏治腐敗,乃與東林黨人交往甚 密,強烈抨擊魏忠賢之流。入清後,屢征不仕。晚年隱居蘇門(今河南輝縣境內)夏峰村,辟兼山堂,讀《易》講學,率弟子躬耕自食,四方來問者甚眾,湯斌、魏 象樞皆其門人。其易論為平日談易有得,摘其體要,以示門人,非逐句作解。說《易》不顯攻圖書,也無一字及圖書。大意發明義理,切近人事,以《象傳》通一卦 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義。凡所訓釋,皆先列己說,後附舊訓。其平生之學,主於實用,因此所言皆有關法戒,足有可取。為學原本(陸)象山、(王)陽 明,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與黃宗羲、李顒並稱清初三大儒。著作有《讀易大旨》、《讀易大旨後傳》、《周易十卦解》,另有《理 學傳心纂要》、《理學宗傳》、《四書近旨》、《夏峰先生集》、《甲申大難錄》等。

     刁 包(1601—1667

清經學家。字蒙吉,晚號用六居士。直隸祁州(今河北安國)人。天啟舉人。明亡,拒就李自成所授官。清立國後,就不再為仕,歸隱築潛室亭肥遁兩齋,著書養母二十餘年。《易》說以程頤《伊川易傳》本義為主,雖偶言象數,但都是北宋陳摶、李之才之學,非漢以來相傳之法。其說推 闡易理,也大抵明白正大,足以輔佐程、朱之學,在宋學中實深有所得。曾與孫奇逢辯質良知,聯諸儒講學,學重高攀龍,以謹言行為要,主言語不苟,取與不 苟,出處不苟。/生平著書,惟以明道為主。著有《易酌》、《四書翼注》、《辯道錄》、《潛室禮記》等。

    賀貽孫

清 初學者。字子翼,自稱水田居士。江西永新人。明末諸生。工詩古文,與萬茂先、陳士業、徐巨源、曾堯臣等結社豫章(今南昌)。明亡,不仕。順治初,特列黃 榜,不就。康熙間,薦舉博學鴻詞科,他剪發為僧,潛伏深山,逾四十年而卒。論《易》注釋詳明,闡發透徹,與抄襲雷同者迥別,在明末清初卓然為一家之學。認 為凡卦惟二五謂之中,餘皆不中。六爻有內外之義,下三畫為內,上三畫為外;又有天地人之義,上二畫為天,中二畫為人,下二畫為地;又有乘承,比應之義, 反對、正對之義,交錯之義。易類難窮,此特發蒙之要語。(《易觸·自序》)著《易觸》,另有《詩觸》、《騷箋》、《激書》、《水田居士文集》等。

 連鬥山

清代潁州(今安徽阜陽縣)人。字叔度。其《易》說專主卦畫立意。認為一卦之意在於爻,爻畫有剛有柔,因剛柔之畫而立象,即因剛柔之道系以辭,其道先在於辨 畫。逐卦詳列互體,剖析微妙,頗合於精理。即爻論爻,才能以《易》解《易》,雖間有附會之失,而錯綜變化的本旨,猶可藉此獲得。著有《周易辯畫》。

 朱朝瑛(1605—1670

清初經學家。字美之,號康流,晚號壘庵。海寧(今屬浙江)人。明崇禎進士,官旌德縣知縣。曾從黃道周遊,道周稱其沈靜淵鬱, 所目經史,洞見一方。入清。隱居不仕,專學六藝,鑽研各家學說。康熙中卒。其易學出於黃道周,然持論與道同異。其言象數不主邵雍之說。又另作先天、後天 之圖,取一索、再索之序為先天、取對卦、化氣為後天,殊為創見。易著有《讀易略記》,此書收在《五經略記》中。另有《壘庵雜述》、《金陵遊草》等。

 傅以浙(1609—1665

清初史學家。字於磐,號星岩,山東聊城人。順治進士、授弘文院修撰,先後充《明史》、《清太宗實錄》纂修及《太祖聖訓》、《太 宗聖訓》總裁官,累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以清勤著稱。曾奉命與曹本榮修《易經通注》,闡發四聖之精微,衡量諸儒之得失,折衷諸論,斟酌象數義 理,熔鑄眾家之說,詞簡而理明。另有《貞周齋詩集》。    

黃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易學家。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從學劉宗周。青年時領導複社反對宦官權 貴,幾遭殺害。清兵南下。召募義兵抗清,成立世忠營,被魯王任為左副都禦史。入清後,隱居著述,拒應博學鴻詞科。與孫奇逢、李順並稱三大儒。通天文、 算術、樂律、經史百家以及釋道之書。《易》說大旨認為聖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對之象、方位之象、互體之象等,後儒所 為偽象,有納甲、動爻、卦變、先天等,四象雜入而七象反晦。故崇七象而斥四象。《遁甲》、《太乙》、《六壬》三書皆主九宮,以參詳人事。以鄭康成之太乙 行九宮法證太乙,以《吳越春秋》之占法、《國語·冷州鳩》對證六壬,而說後世都失其傳,以訂證數學之失。持論皆有根據。因究心象數,故能一一洞曉其始 末,盡得其瑕疵。其說不據理空談,宏綱巨目,辨論精詳。但其中未免主持太過,矯枉過正。以為盈天地皆心也,反對宋儒理在氣先之說。提出為天下之 大害者,君而己矣的思想,主張分君權,公天下。著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集》、《行朝錄》等,後人編有《黃梨洲文 集》。

黃宗炎

明清之際學者。字晦本,一字立豁。浙江余姚人。宗羲弟,崇禎中貢生。學行與宗羲相等,畫江之役,步迎魯王於萵壩,兄弟毀家抒國難,時稱世忠營。明亡,提 藥籠遊海昌、石門間,或刻印作畫以自給。於象緯、律呂、軌革、壬遁之學,皆有神悟。晚年以石函錮所著於其中,對其子說:急則埋之丙舍,如其言。子卒,遂莫 知所在。學者稱鷓鴣先生。說《易》極力駁斥陳摶之學,故其解釋爻象,以義理為主,其論四聖相傳,不應文王、周公、孔子之外,另有伏羲之易為不傳之秘。《周 易》未經秦火,不應獨禁其圖,轉為道家藏匿二千年,至陳摶而始出。認為陳摶之圖書,乃道家養生之術,與元陳應潤之說合。認為周敦頤《太極圖說》雜以仙真, 偽稱《易》道,亦與朱彝尊、毛奇齡所考略同。兼排釋氏之說,未免蔓衍于《易》外。著《周易象辭》、《尋門餘論》、《圖書辨惑》諸書。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際哲學家、易學家、科學家。字密之,號曼公,安徽桐城人。崇禎十三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明亡後,南下廣東;清兵入 粵,出家為僧,改名大智、弘智、行遠,別號甚多,有無可、藥地、浮山愚者等。學識淵博,群經史子略能背誦,博涉多奇……凡天文、禮樂、律數、聲音、文 字、書畫、醫蔔,下逮琴劍、技勇,無不析其旨趣。著書數十萬言(《桐城耆舊傳·方以智傳》)其曾祖父方學浙著有《易蠡》,祖父方大鎮著有《易意》,父親 方孔炤著有《周易時論》,其易說一變為宏通賅博。其家傳三世之易》的精髓是公因反因(即一在二中,三即一)。其師王宣所衍的河圖洛書妙在於中 五說吐交而旋中為四,環中為五)。其外祖吳觀我的疑信思想之深奧在於三一說。以公因反因說為核心,會通桐城方氏學派諸家之說,融貫為一,構 成了以方氏《易》學為核心內容的哲學體系。以《周易》貫通諸子思想。常說《周易》所謂三唯,等同於《中庸》所謂三謂,而《中庸》的三謂又同於 孟子兩不謂。又說《易》、《莊》原通。(《東西均》第74頁)以《易》來會通佛學思想。雲《華嚴》者,《易》之圖也。即其四十二字母,即悉曇與 文殊問字,金剛項之五十母。《大般若經》言一字入無量字,從無量字入一字,以入無字,此亦收盡天地、古今之理,象數,為六十四卦也,而乃以善知眾藝名,聲 音與象相表。(同上第102頁)在象數學各派中,受邵雍的影響最大,這是因為體一用三之門路,頗符合其哲學的模式。認為天地之易才是最根 本的易,是四聖人之易的本源。說:《易》者,盡情之書也。聖人之情見乎詞,而天地萬物之情見矣。(《易餘·薪火》)不否認《周易》是一本占卜書, 但認為這只是,屬於形式,而它的內容在於立教。其教化作用,不同於《語》、《孟》的直言而教,而是通過見惕立教,即通過懼驚的強制手段,使 人從迷悟中醒悟過來。解《易》方法強調:不通表達,不可與言《易》。(《易余·禮樂》)易雖可借文字、象數來說明,卻不是任何文字、象數所能確切名狀 的。其解《易》,有時用象數法,有時用義理法,有時兼用兩法。但其象數之解,服務于義理之解,是其解《易》的顯著特點之一。早年對中國傳 統的自然科學和傳入的西方自然科學作了廣泛的研究,其自然觀主張盈天地間皆物也一切物皆氣所為也,認為氣是有形物體的本原;指出凡運動皆火之 為也,認為火是一切運動的根源。其易學成一家之言,集桐城方氏學派易學思想之大成。一生著作宏富,達百餘種之多,其易著有《周易時論幾象圖表》、《學易 綱宗》、《易餘》。另有《物理小識》、《通雅》、《浮山文集》、《東西均》、《崇外稿》、《藥地炮莊》、《青原志略》、《愚者智禪師語錄》等。

    錢澄之(1612—1693

明清之際學者。初名秉鐙,字幼光,後改名澄之,官飲光。安徽桐城人。明季諸生。曾輔助南明唐王、桂王政權,任吉安府(後改延平 府)推事,翰林院庶起士,官至編修、知制誥。後辭官還鄉,築室田間,以課耕著述終其身,自號田間老人。家世學易。為學初從京房、邵雍,講求象數,後兼及義 理,並問《易》于黃道周,而實以朱熹為宗。認為先天圖河圖洛書皆因《易》而生,非《易》;因而作。又認為中奇偶之數為揲蓍之 法,而非畫卦之本,著有《田間易學》、《田間詩學》、《所知錄》、《藏山閣集》等。

顧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初名絳,字甯人,曾自署蔣山傭。學者稱亭林先生。昆山(今屬江蘇)人。明諸生。少年時參加複社反宦權貴鬥 爭。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國後,又參加昆山、嘉定一帶人民抗清起義。失敗後,十謁明孝陵,遍游華北,搜集所至之處地理風俗,並結納抗清豪傑,以圖複明。晚 年卜居華陰,卒于曲沃。工詩文。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入清後,拒受博學鴻詞科。晚年治經側重 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贊成張載關於太虛心、理、性、命,主張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周易》之音,本無定體,故撰《易音》三卷。(收在《音 學五書〈中〉《易音》就《周易》以求古音,將經傳文中協韻之字標出古音;附以解說,通其可通,其不通者則缺之。其書雖間有穿鑿,然標音、注釋、體例謹嚴有 法。其考核精確者,于求《周易》古韻大有裨益。著有《音學五書》、《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亭林詩文集》等。

陳夢雷

清 代學者,易學家。字則震,一字省齋。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人。順治進士。授編修,假歸,耿精忠叛,脅夢雷以官,托疾以辭之。精忠敗,被誣下獄,謫戌尚陽 堡,十餘年釋還。雍正初又緣事被遣,卒於戌所。易說大旨以朱熹《周易本義》為主,而參以諸家之說。諸家沒有涉及的,以及所見諸家之說與《周易本義》互異 的,則另抒己意予以闡明。解易認為,《周易》義蘊不超出理、數、象、占,故凡數不可顯,理不可窮,便寄之於象,知象則理、數在其中,而占也可象而玩。解易 以明象為主,持論多結合人事。詮理雖多尊朱子,而不取其卦變之說。取象雖兼采來知德,而不取其錯綜之論。著有《周易淺述》及《松鶴山房集》、《天一道人 集》,主修《古今圖書集成》,聲名遠播。

周漁

清代江蘇興化人,字大西。順治進士,官翰林院編修。自稱其易說與朱熹《周易本義》、程頤《伊川易傳》及古今言易之家大相違背。其說不僅反漢、宋諸家之說,於 《系辭》、《文言》也指為非孔子之說,橫加排詆,即《彖傳》也有所去取。另衍河圖之奇偶,深斥《系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文。所解 六十四卦,多有創論,常翻新出奇。著有《加年堂講易》。

魏荔彤

清 代柏鄉(今屬河北)人。字念庭。大學士裔介之子。官至江蘇常鎮道。論畫卦,認為唯與河圖、洛書義理相通,不必穿鑿附會。又認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 七坤八,非生卦之次序。論爻則兼言變爻,認為占法二爻變者以上爻為主;五爻變者占不變爻;四爻變者占二不變爻,仍以下爻為主;餘占本爻與象辭。至論上經以 乾、坤為首,中間變化以泰、否;論下經以鹹、恒為著重點間變化以損、益,尤得二篇之關鍵,頗有所見。惟不信先儒扶陽抑陰之說,而予以反復辯論。大意謂陰陽 之中,皆有過不及,緣有中正和平。德皆有美凶,品皆有邪正,非陽定為君子,陰定為小人,陰陽中皆有君子、小人。陽之美德剛健,其凶德則暴戾;陰之美德柔 順,其凶德則奸伎。陰陽之君子俱當扶,小人俱當抑。陰陽二者,一理一氣,調濟剛柔損益過不及,務期如天地運化均平之時。其辨甚健。著有《大易通解》、《懷 舫集》。

應撝謙(1615—1683

清初學者。字嗣寅,號潛齋。浙江仁和(今屬杭州)人。明諸生。清康熙間嘗舉學鴻詞,終生不仕,閉門治學著書。精通諸經,對曆 法、田賦、水利、漕運、鹽法等均有研究。說《易》雜采諸家,注釋所取多依文訓詁之說,不為精密。首列諸圖,說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多寡不均,於是創 為上經三十六卦往來之圖,下經三十六卦往來之圖,一往一來共成七十二卦。為學曾以程朱為宗,後有歧異。著作有《周易應氏集解》、《性理大中》、《教養全 書》、《朱子集要》、《潛齋文集》等二十八種。

王夫子(1619—1692(阿彌陀佛!敬叩王氏先祖)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易學家。字而農,號齋、一壺道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衡陽(今屬湖南)人。明末舉人。曾拒絕張獻忠農民軍邀請。明亡,清兵南下,舉兵阻擊於衡山,兵敗退至廣東肇慶,效力於南明政權。南明亡後隱匿于湘西山區,伏居瑤洞,勤奮著述達四十年。常識淵博,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經學、史學、文學,以漢儒為門戶,以宋五子之奧理,與張載《正蒙》之說神明契合。自述其《易》學大體是以乾坤並建為宗,錯綜合一為象;彖爻一致,四聖一揆為釋;占學一理,得失吉凶一道為義;占義不占利,勸戒君子不瀆告小人為用,畏文、周、孔子之正訓,辟京房、陳摶、日者、黃 冠之圖說為防。(《周易內傳發例》)即象以見理,即理之得失以定占之吉凶,即中以示學,切民用,合天性,統四聖人於一貫,會以言以動以占以制器于一 原。(同上)以上所述,也為其易學方法論。象數與義理的統一為其易學的重要特徵。認為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數。(《周易外傳》卷一)天下無數外之象,無象外之數……是故象數相倚,象生數,數亦生象。(《尚書引義》卷四)其象數範圍,大抵以河圖、太極圖為基礎,而以《彖傳》剛柔、上下、升降、往來 為依據,目的在於窮理盡性,揭示天地萬物千變萬化的規律。夫象數者,天地也,與道為體,道之成而可見者也。(《周易外傳》卷五)如果舍象數這一道之成而可見者,就不可能認識。其易學的另一特徵是象、彖、爻、傳的統一,即象見彖,即彖明爻,即彖爻明傳,合四聖於一軌,庶幾正人心息邪說 意雲。(《周易內傳發例》)非象無彖,非彖無爻,非彖與爻無辭,則大象、彖爻、辭、占皆不離乎所畫之象。《易》之全體在象,明矣。(《周易內傳》卷 六)從全體意義上說,一部《周易》,象、彖、爻、傳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從局部意義上說,每一卦彖、爻、辭合一,也是一相對獨立的有機體。肯定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太極乃乾坤並建之本始,陰陽渾合之實體,它無有一極(《周易內傳·系辭上》第十一章),僅是一個真實的共相;無所不極(同上),故充塞 兩間,孕育萬有。太極乃因縕一氣因縕,二氣交相入而包孕以運動之貌。(《周易內傳·系辭下》第五章)它分陰陽,一柔一剛,自身包含相倚而不 離的矛盾雙方,包含著運動的始因。闡述了物質永恆不滅的思想,生非創有,死非消滅。(《周易內傳·系辭上》第四章)以比較的方法,研究了《周易》 內、外部關係。《周易》內部的天文、曆法、律呂、醫占等與義理的關係,為《周易》的內部關係。《周易》與其他儒家經典《禮》、《書》、《詩》、《春秋》等 的關係,為《周易》的外部關係。而其內、外關係,最後均歸結為《周易》與象的關係。故《周易》者,准天地之神以禦象,而不但象數測已然之跡者也。 (《周易內卷》卷五)《易》准天地之神,揭示提整個客觀世界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即無方之不行者也(同上),同時又制約著特殊 性,即以禦象數;而天文、曆法、律呂、地理等,所反映的為自身特定的具體規律性,即天地已然之跡,不可妄立一,妄定一以限《易》,以 特殊性取代普遍性,主要易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周易稗疏》、《周易考異》、《周易大象解》等,至於以《易》說理,評史、論政、言志而散 見於其他哲學、史學、政論、詩文中者,更是不勝枚舉,如《張子正蒙注》、《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思問錄》、《老子衍》、《莊子通》、《詩廣 傳》、《相宗絡索》等。其著述之富,多達三百二十四卷。

董說(1620—1686

明末清初學者。字雨若,號西庵,自號鷓鴣生、斯張子。浙江烏程(今湖州)人。黃道周弟子。出太倉張溥門下,工于古文,聞名江左。 明亡,改姓名為林蹇,亦稱林鬍子,皈依佛門,退隱豐草庵,精研經史,尤專注方言、地志、星法、星經、律法、釋老之書。順治十三年(1656)削髮出家,更名南潛,雲遊四方。其論《易》專主數學,兼取焦循、京房、陳摶、邵雍之法,參互為一,並以己意推闡。其根底為黃道周《三易洞璣圖》。雖研素具有苦心,然不 免失之於雜。極具博辯之才,然其說近於怪誕。著《易發》,另有《七國考》、《董雨若詩文集》等。

王宏撰

清代陝西華陰人。字無異,號山史。監生。康熙中薦鴻博,以病辭。精金石之學,善鑒別法書名畫。博雅能古文,尤深于《易》。居華山下,築讀易廬居之。論 《易》,辟焦延壽、京房之術,闡文王、周公之理,立論推本於經義。一以北宋邵雍、南宋朱熹之學為歸。因朱熹謂易本蔔筮之書,故著《周易筮述》以述其義。另 著有《易圖像述》、《華山志》、《砥齊集》。汪琬稱其文議論馳騁今古,悉有據依,非苟作者。

毛奇齡(1623—1716

清代經學家、易學家。原名甡,字大可,一字齊於,號秋晴,又號初晴,以郡望為西河,世稱西河先生。明亡,哭于學宮三日,四處流 亡。康熙時以諸生薦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充《明史》纂修官,又進會試同考官,告假歸,遂不復出。淹貫群書,詩文稱冠一世,而自負者在經學,尤精于 《易》。謂易兼五義:一曰變易,二曰交易,是為伏羲之易;三曰反易,謂相其順逆,審其向背而反見之;四曰對易,謂比其陰陽,度其剛柔而對觀之;五曰移易, 謂審其分聚,計其往來,而推移其上下,是為文王、周公之易。故以《序卦》為用反易,以分篇為用對易,以演易《系辭》為用移易,其言甚辨。雖不免牽合附會, 然大致引據于古人。南宋朱熹《周易本義》雖載卦變圖於卷首,而只以為孔子之易,未著其為文王、周公之易。故上考幹寶、荀爽、虞翻諸家,凡有卦變、卦綜之 說,與宋以後相生反對諸圖具列於卷,而以推易折衷之圖系於後。朱熹謂卦變乃易中之一義,而奇齡則以為演畫《系辭》之本旨。于易之雜說,徵引前人訓詁,糾正 近代說《易》之失,對王弼、陳摶二派,攻擊尤力。其是不免有強詞蔓衍、以博濟辯之處,而自明以來申明漢儒之學,使儒者不敢以空言說經,實奇齡開其先路。其 論《子夏易傳》及《連山》、《歸藏》,尤為詳賅。自漢以來,言占筮者不止一家,而取象玩占存於世而可驗者,以《春秋傳》為先。故將其中有關筮占者予以匯 編,漢晉以下占筮有合于古法者亦隨類附見。奇齡據春秋諸占以推三代之筮法,可謂探其本。其著述宏富,門人蔣樞編輯遺集,分經集、文集二部,經集共五十種, 文集合詩賦序記及其他雜著,共二百三十四卷。其易著主要有《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書》、《易小帖》、《太極圖說遺議》、》河圖洛書原舛 編》。其他著作有《春秋毛氏傳》、《春秋簡書刊誤》、《春秋屬辭比事記》、《古文尚書冤詞》、《四書改錯》、《論語稽求編》、《聖門釋非錄》、《西河詩 話》、《西河詞話》等,後人集為《西河全集》。

曹本榮(1621—1664

明清之際學者,易學家。字木欣,一字厚庵。黃岡(今屬湖北)人。順治進士。歷任右春坊右贊善、國子監司業、左春坊古贊善、左春 坊左庶子兼侍讀、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曾上《聖學疏》,要求皇帝開張視聽,修德勤學。學從王陽明致良知說,說《易》熔鑄眾家之說,發四聖之精微,斟酌 于象數義理,言簡而理明。與傅以漸合著《易經通注》,另著有《五大儒語要》、《周張精義》、《王羅擇編》、《書紳錄》等。

李 顒(1627—1705

清初哲學家。字中孚,號二曲。今屬陝西周至人。家貧借書苦學,遍讀經史諸子反釋道之書。曾講學江南,門徒甚眾,後主講關中書院。 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清廷屢以博學鴻詞徵召,絕食堅拒得免。力主自由講學,認為立人達人,全在講學,移風易俗,全在講學,撥亂反下,全在講學, 旋乾轉坤,全在講學。(《匡時要務》)為學兼取朱(熹)陸(九淵)兩派,認為學者當先觀陸九淵、楊簡、王守仁、陳獻章之書,然後再取程顥、程頤、朱熹、 吳與弼、薛瑄、呂楠、羅欽順之書。著有《易說象數蠡測》、《四書反身錄》、《二曲集》等。

朱彝尊(1629—1709

清著名文學家、易學史家。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康熙間以布衣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與修纂《明 史》。少肆力古學,博極群書,客遊南北,每出遊,必載十三經、二十一史以自隨,遇斷碑殘碣之文,莫不拽剔考證,與史傳相參校。其學長于考證,工古文。詩與 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詞與陳維崧稱朱陳,是位根底龐固的學者,文辭淵雅的詩人。中年以後,學問愈博,風骨愈壯,長篇險韻,出奇無窮。甚得康熙皇帝賞 識,與姜宸英、嚴繩孫合稱海內三布衣。顧炎武、閻若璩對其博學多識,皆極為讚賞。于易學史,易經目錄卓有貢獻。著《經義考》,對經書進行考證,于易經 考證頗詳,自周迄清,統考歷代易經之目,以禦注敕撰諸書為首,次為諸經分類,後附毖緯、擬經、承師、刊石、書壁、鏤版、著錄、通說八門。每經先注其或存、 或闕、或佚、或未見。次載原序跋及諸家論斷,有所考證亦附著之。如據此書考證: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應麟《困學紀聞》等書引文,于 《子夏易傳》為偽託,非子夏書。另著有《日下舊聞》、《曝書亭集》,編有《詞綜》、《明詩綜》等。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orgo2931&aid=96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