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禪心~* 上善如水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易學人物簡明版》
上古先聖羲皇作易以來,華夏文化的各個門類無一不打上了《易》的烙印。她之所以高居《詩》、《書》、《禮》、《樂》、《春秋》之上。而成為六經之首,不僅在 於她本身所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同時也飽含著歷代研易者的畢生精力和心血。本篇力圖沿著易學發展的歷史足跡,對歷代頗具影響的易學志士及學者名流做些扼要的介紹。
八、明朝
梁寅(1309—1390)
元末明初學者。字孟敬,江西新喻(今新餘)人。世業農,家貧,致力於學,博通《五經》,累舉不弟,遂棄去。辟集慶路(今江蘇南 京)儒學訓導。元末戰亂,隱居教授。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禮》、《樂》,他就征,時年已六十餘。在禮局中以討論精審為眾所推服。書成,將授官,以 老病辭歸,結廬石門山,四方之士多從學,學者稱為梁五經,又稱石門先生。曾說“清、慎、勤”為居官三字元。說《易》以程頤《伊川易傳》主理,以朱熹《周易 本義》主象,稍有異同,即融會參酌,合以為一,又旁采諸儒之說而闡發之。其詮釋經義,平易近人,言理不涉虛無,言象不涉附會,大都本日用常行之事,以示進 退學得失之機,故簡切詳明,與他家迥異。著有《周易參義》、《禮書演義》、《周禮考注》、《春秋考義》、《石門集》等。
葉子奇
明初學者,思想家。字世傑,號靜齋,又號草木子。龍泉(今屬浙江)人。從王毅求學。元末與青田劉基、浦江宋濂同為浙西著名學者。明初任巴陵主簿,因訟事株連 下獄,用凡磨墨著成《草木子》。反對佛道思想。揚雄《太玄經》擬《易》而作,子奇獨謂其書附會律曆節候而勉強其合,曆舉未通者八條,以說明其闡明易理不 夠,掃除星曆之說,並另為詮釋,以正宋衷、陸績舊注之訛,猶如說易之家廢象數而言義理。著作另有《太玄本昌》、《靜齋集》。
胡廣(1370—1418)
明學者。字光大,號光庵,諡文穆。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永樂五年(1407)進翰林學士兼左 春坊大學士,,奉詔纂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書成進文淵閣大學士。兩次從明成祖出塞北伐,時召帳殿與語,以文墨論議備顧問。制文冊典多出其手,善書,行 草尤善。奉敕撰《周易大全》,取材于天臺董楷《周易傳義附錄》、鄱陽董真卿《周易會通》、雙湖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疏》、雲峰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四 家之書,刊除重複,彙編而成。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篤守南宋朱熹之易,其說頗謹嚴。董真卿則以北宋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為主,而博采諸家為 輔,其說頗為完備。另著有《胡文穆集》。
劉定之(1409—1469)
明代學者。字文敬,號呆齋,諡文安。江西永新人。正統進士。授編修,進侍講。景帝即位,陳時政十事,拜洗馬。天順初,由右庶子 累官至翰林學士。憲宗立,進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成化二年(1466),以本宮入內閣,尋進工部左侍郎。謙恭質直,以文學名聞于時,終官禮部左侍郎,後 卒于任。論《易》大旨在標六爻之義,餘皆蔓衍成書。卷首列先天、後天諸圖,大概與朱熹《周易本義》相同,唯不列卦變圖,因卦變之說從程頤《伊川易傳》,不 從朱熹。亦不列河圖、洛書,因其說皆從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互推,不多用奇偶方位。其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點陣圖下注雲:此圖二經十傳,皆無明文可見。又圖 末總注雲:以上諸圖,昔者學易之家失其傳,邵雍取歸於《易》,程頤與邵雍同時並常相見,程頤卻置之不論。上下經每卦六爻各總為一圖,各以儷偶之辭括其爻 義,左右上下,以次排列,而以墨線分合交貫。彖傳則上下經各為一總圖,橫行六十四卦,而以卦德、卦象、卦體、卦變直列四格,以經文分別附屬,如史家之年 表。大象則以《大學》三綱領、八條目橫行為綱,以經文相類者分配其下。小象則為列一韻圖,以三百八十四爻為經,以四聲十九部為緯,如等韻之譜,皆與經義渺 不相關。《文言》、《系辭》則或一節為一圖,或總括數節為一圖,各標其語脈相貫之處。《說卦傳》前數節,仍以先天、後天諸說作圖。其取象諸節,雙作一表, 以八卦為經,以天象、地法、人身、物類、草木、烏獸六格為緯,填列傳文,亦毫無取義《序卦》,僅附反對一圖,雜卦則不不圖,遂不置一語。著《易經圖釋》、 《否泰錄》、《文安策略》、《宋論》、《呆齋集》等。
王恕(1416—1480)
明代學者。字宗貫,號介庵,晚號石渠,諡端毅。陝西三原人。正統進士,曆官南京刑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尚書加少子太保。孝宗時如為 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居官曆中外五十餘年,剛正清嚴,所引薦皆一時名臣。後辭官家居,致力編著。提出“天地人欲,相為消長”。(《石渠意見·戒慎恐懼二 節》)因于程頤、朱熹之說另有所見,故於九十一歲高齡,著《玩易意見》,其說破出新義,然于文義有不可通者,疑為經文有訛,殊不可訓。另著有《石渠意 見》、《歷代名臣諫議錄》、《介庵秦稿》、《王端毅文集》等。
胡居仁(1434—1484)
明學者。字叔心,號敬齋。江西余平人。絕意仕進,以布衣終其身,一生以講學為業。築室梅溪山中,四方來學者日眾。後主持白鹿洞 書院,專講窮理盡性至命,成為明代程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讀《易》二十年,有所得即予以抄摘,取先儒圖書論說,並附以己意。其學出明吳與弼,篤實則遠 遠超過其師,故在明代與曹端、薛瑄俱號醇儒。說《易》簡明確切,不涉支離玄渺之談。一生致力於“敬”,強調“敬為存養之道,貫徹始終,所謂涵養須用敬”。 (《居業錄》)認為宇宙間唯有“實理”流行。“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萬物之所以為萬物,莫非實理所為”。(同上)認為天下萬理雖然萬殊,但都存於心中,“凡 道理具於吾心”。(同上)力攻佛道。著作有《易象鈔》、《居業錄》、《鬍子粹言》及《胡文敬公集》。
王守仁(1472—1528)
明哲學家。又名雲,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嘗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弘治進士。授刑部主事,轉兵部,因疏劾權奸劉瑾, 謫龍場(今貴州文縣)驛丞。遷南贛巡撫,平定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任兩廣總督。鎮壓斷藤峽少數民族起義。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說《易》主張“良知即是 易”。(《傳習錄》下)其學以良知良能為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故于宋儒崇陸九淵。在郎署與李夢陽交遊,刻意為詞章。其文博大昌達, 詩秀有致。著有《傳習錄》、《大學問》、《王文成公全書》。
馬理(1474—1555)
明代學者。字伯循,號奚田。陝西三原人。正德進士。授稽勳主事,改文選,官至南京光祿卿。擅文字,名震天下,曾在家鄉武安王祠設 教,在嵯峨精舍、商山書院講學。從王恕游,師事王承裕,為學墨守主敬窮理,與呂楠齊名,同為關中學者所宗。為三原學派重要人物。論《易》雖參用鄭元,、王 弼、程頤、朱熹之說,博采諸儒異同,闡微摘隱,然大旨主于義理,多引人事以明《易》。著有《周易贊義》及《奚田文集》。
黃芹
明龍岩(今屬福建省)人。字德馨,號畏庵。蔡清之弟子。正德九年以歲貢生官海陽縣訓導。《易》說發明先天圖說,以陳真晟天地聖人之圖,君子法天之圖為心學 圖。認為伏羲八卦橫圖、八卦圓圖皆為贅設;胡一桂於伏羲六十四卦圓圖分配節氣,非其本旨;伏羲本河圖以作易圖,先天八卦合洛書數圖,皆穿鑿可疑。堅信先天 圖出自伏羲,推而至於心學,推而至於曆法,蔓衍支離,殊不可解。著有《易圖識漏》。
梅鷟
明旌德(今屬安徽)人。號致齋,梅鶚弟。正德舉人。官南京國子監助教,鹽課司提舉。博聞強記,研析經義,疑《古文尚書》為孔安國、皇甫謐偽作。認為伏羲之易 已有文字記載,畫卦在前,河圖後出。伏羲主張出以揲蓍大衍之數,當為九十九,以五十數為體,以四十九為用,沒有中五乘十,置一不用之理,並認為伏羲之說皆 臆撰。易著有《古易考原》、《周易集瑩》,另有《尚書集瑩》、《尚書考異》、《春秋指要》等。
薛侃
明揭陽(今屬廣東省)人。字尚謙,號中離,薛俊弟。性至孝。正德進士。以侍養歸,師王守仁於贛州。與兄率子侄宗鎧等往學,自此王氏學盛行於嶺南。官至行人司 司正,後居中離山,講學自娛卒。說《易》大旨謂即數為圖,即圖成卦,皆造化自然之理。所論格致體虛實,及儒釋之辨,皆守姚江良知之說。著有《圖書質疑》。
金賁亨
明代臨海(今屬浙江)人。字汝白,初冒高姓。自號其居曰一所,學者稱一所先生。正德進士,官至福建、江西提學副使。說易采自程頤、朱熹以外諸家之說,斷其是 非,不依靠古人,亦不打擊古人,得于澄心涵養,非耳剽目襲者所及,所采共五十餘家,如胡方平、蔡元定、項平山、游酢、胡雲峰、胡雙湖、呂東來、楊誠齋、真 西山、蔡淵、龔源、蘇東坡尹和靖、程沙隨、吳臨川、朱震楊龜山、邵雍、黃勉齋、耿南仲、鄭束谷、王童溪、李西溪、李舜臣、徐幾、邱富國、張清子、楊文煥、 鄭少梅、王炎、潘天錫、方逢辰、胡允等。著有《學易記》、《台學源流》。
崔銑(1478—1541)
明學者。字子鐘,一字仲鳧,號後渠、少石、洹野。河南安陽人。弘治進士。由庶起士授編修,預修《考宗宗錄》,忤劉瑾,出為南京吏 部主事,曆官南京國子監祭酒,彈劾張惠等致仕者。嘉靖十五年(1536)起為少詹事兼侍讀學士,終官于南京禮部右侍郎。其易說以程傳為宗,兼采王弼、吳澄 之說,與朱熹《周易本義》頗導。大旨舍象數而闡義理,認為陳摶所傳圖像皆衍術數,與《易》無關,諸儒卦變之說亦支離無取。持論篤實近理,不失為洛閩之傳。 斥陽明學為“霸儒”、禪學為異說,主治心慎動。著有《讀易餘言》,晚年著《周易大象說》,多精微自得之旨,為時人所推崇。另有《士翼》、《崔氏小爾雅》、 《文苑春秋》及《彰德府志》等。
韓邦奇(1479—1555)
明代學者。字汝節,號苑洛,諡恭簡。韓邑(今屬陝西)人。正德進士。授吏部主事,進員外郎,遷浙江按察僉事,遭誣奪官。世宗 時,屢起屢罷,曆官山東、山西參議,四川提學副使宣府、遼東巡撫等,終官南京右都禦史,南京兵部尚書。為學獨宗張載氣說。學問精到,對經史及天文、地理、 樂律、術數、兵法,都有研究。說易所列卦圖,皆用一卦變六十四卦,與漢焦延壽《易林》之說相同,闡理不用漢儒之易,獨宗宋儒之易。推崇朱熹《易學啟蒙》, 闡蔔筮之法,以三百八十四變為經,四千九十六變緯。經為《易》之爻辭,緯取焦延壽《易林》附之,占則以孔子占變為主、著有《易學啟蒙意見》、《易占經 緯》、《禹黃詳略》、《苑志樂》、《洪範圖解》及《苑洛集》等。
呂楠(1479—1542)
明代學者。字仲木,號涇野,學者稱涇堅先生。陝西高陵人。正德進士。授翰林修撰。世宗時,任國子監祭酒、南京禮部右侍郎。師事薛 敬之,學以窮理、實踐為主,與湛若水、鄒守益共講席。當時天下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他與羅欽順獨守程朱之學不變。說《易》專主義理,不及象數。著 《周易說翼》(佚失),另有《四書因問》、《尚書說要》、《涇野先生文集》等。
舒芬(1484—1527)
明代學者、字國裳,號梓溪,諡文節。江西進賢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因疏諫武宗南巡被杖謫福建市舶副 提舉。復原官後由疏爭下獄奪俸。丁憂歸家,病卒,年僅四十四歲,世稱“忠孝狀元”。易學上推崇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認為“太極不離乎陰陽五行之中”,“以 陰陽動靜分體用”。(《太極繹義》)視太極為一物,歧陰陽而二之,主張“有天之太極、人之太極、物之太極。自乾男坤女而論太極,則太極萬有不同。又自物而 論太極,則與人太極又相遠矣。”“天之太極主乎動,聖人之太極主乎靜”。(同上)為學貫穿諸經,兼通天文律曆,尤精《周禮》。著有《易問箋》,其書大抵以 意推衍,泛言義理,而多有牽合之病。另有《太極繹義》、《周禮定本》、《東觀錄》、《梓溪文鈔》等。
楊爵(1493—1549)
明富平(今屬陝西)人,字伯珍,一字伯修,諡忠介。嘉靖進士,授行人,擢禦史。以母老乞歸。服闋,起故宮。時郭勳承寵用事,世宗 經年不視朝,日夕建齋醮。他上書極諫,詞過切直,下詔獄拷訊,血肉狼藉。曆五年獲釋,抵家才十日,複逮系獄,又三年始釋。官至山東道監察禦史。說《易》唯 釋六十四卦,每卦唯載上下經卦辭。然而其訓解,則六爻、《彖傳》、《象傳》皆兼有涉及,唯不列其文。其說多以人事為主,頗切中事理。著有《周易辯錄》(又 名《周易辯說》)、《中庸解》、《楊忠介集》。
唐樞(1497—1574)
明代學者。字惟中,(一說字惟鎮)號子一,學者稱一庵先生。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嘉靖進士。官至刑部主事。疏請明正李福達罪, 觸怒世宗,革職為民。講學著書四十年,隆慶初複官。以年老加秩致仕。說《易》以《連山》為文王八卦圖,以《歸藏》為伏羲方圖,於義頗疏。初師湛若水,主隨 處體認天理,後慕王守仁“致良知”之學,力圖將兩學合而精究,以調和分歧。提出“真心”學,認為心能通天地包萬物而居於宇宙中心。因人失卻本心,又提出 “計真心”,主張通過學問思辯篤行之功,“以去人欲做存天理工夫”(《景行館論》),以回復“真心”,即“致良知”。著作有《易修墨守》(已佚)、《禮無 剩語》、《真談》、《景行館論》、《一庵語錄》等。
豐坊
明浙江鄞縣人。官存禮,晚更名道生,字人翁,別號南禺外史。嘉靖進士。任南京吏部主事,謫通州同知,免歸。後屢以上言邀官,終不得起用,鬱鬱病卒。博學工 文。易說認為孔子授《易》于商瞿,《文言》諸傳凡“何謂也”皆為商瞿的問辭,“子曰”以下皆為商瞿錄孔子的答辭。以周公爻辭謂之易系。其論筮法則以彖專為 蔔,系專為筮,大抵無據。論太極圖說,謂朱熹得之葛長庚,託名周敦頤,尤為誣說。通書法,嗜收藏,家有萬卷樓,藏書數萬卷。著有《易辯》、《古書世學》、 《十三經訓詁》、《萬卷樓遺集》。
薛甲
明江陰(今屬江蘇省)人。字應登。嘉靖進士。官至江西按察司副使。《易》說除經文之外,惟《彖》《傳》全文分別六爻之前。象傳則刪《大象》而存《小象》,分 綴六爻之下,《文言》、《系辭》、《說卦》、《序卦》、《雜卦》諸傳則全刪去。論《易》主於因象以明理。如解訟卦元吉中正,解升卦亨於歧山之類,頗出新 意。有時則以老莊之說解《易》。著有《易象大旨》。
胡經
明廬陵(今屬江西省)人。號前岡。嘉靖進士。說《易》移乾彖傳“大明終始”三句於“乃利貞”之下。蒙卦六爻皆主君臣,凡如此類,大約皆出於喜為新說,欲與南宋朱熹之說相異。著有《鬍子易演》。
呂懷
明學者。字汝愚,號巾石、健乾。江西永豐人。嘉靖進士大夫。由兵科給事中官至南京太僕寺少卿。論《易》主卦變之學,其例有宮變、有卦變、有爻變。大旨謂六十 四卦為八卦之重。受學于湛若水。認為王陽明良知說與湛氏體認天理說,宗旨相同。作《心統圖》說,以河圖之理證明,要得理存心,只在變化氣質。指出善學者應 求端於天,不要為氣質所局限。著作另有《律呂古義》、《曆考廟義》、《巾石類稿》等。
盧翰
明穎州(今屬安徽阜陽)人。字子羽。嘉靖舉人。官兗州府推官。其講《易》專主人事,而證以蔔筮,每爻皆列變卦之圖。而雜引經語史事相似者,類附於下,頗為冗雜附會。立圖太多,往往畫蛇添足。著有《易經中說》。
來知德(1525—1604)
明代易學家。字矣鮮,號瞿唐,四川梁山(今梁平)人。嘉靖時中鄉舉,歸養不出。潛心治學著書三十年。萬曆三十年(1602)薦授翰林侍詔,不赴。其學以致知 為本,盡倫為要,尤精于《易》學。主張“理、氣、象、數”四者的統一。“流行者氣,主宰者理,對待者數”。(《周易來注·來瞿唐先生圓圖》)認為不能舍象 而言理:“《易》卦者,寫了物之形,象之謂也,舍象不可以言《易》矣。”“有象則大小遠近精粗之理,鹹寓其中,方可彌綸?”(《周易來注·系辭下》)把義 理和象數結合起來,符合《周易》本身的內容和特徵。對朱熹的卦變說,指否定態度。其《易》說的獨創性主要是關於錯綜中爻理論。錯綜說認為,伏羲之卦主於 錯,文王之卦主於綜。“錯者,陰陽橫相對也。”(《周易來注·易經字義》)或者說:“一左一右謂之錯”。《周易來注·易學啟蒙》“綜者,上下相顛倒也”。 (《周易來注·易經字義》)或者說“一上一下謂之綜”。(《周易來注·易學啟蒙》)“錯”,從橫方面揭示了卦與卦的關係,即陰陽矛盾對立關係,是自然和社 會矛盾對立的反映。“綜”,是從縱的方面揭示了卦的關係。反映陰陽二氣上下流行的過程。中爻說則把內外卦聯繫起來。“中爻者,二、三、四、五所合之卦 也”。(《周易來注·易經字義》)又說:“中爻者,陰陽內外相連屬也”。(同上)這樣就從縱橫、內外方面把六十四卦組成不可分割的網路結構。又因把錯綜中 爻的理論與卦、爻辭緊密結合起來,用象數釋義理,使許多難以解釋的卦、爻辭豁然明瞭。其《易》說不僅揭示了《易》卦象數之間的聯繫,還揭示了象數和義理之 間的聯繫,從而說明《周易》個有完整的網路結構和嚴密的系統性。其《易》說在《易》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曆三十年著成《周易集注》(又稱《周易來 注》)。另有《理學辯疑》、《省覺錄》、《瞿唐目錄》、《釜山詩集》等。
李贄(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學家。本姓林,名載贄。字宏甫,號卓吾、恩齋、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迴旋。嘉靖舉人。歷任河南共城教 渝、南京國子監博士、南京刑部主事、雲南姚安知府。後辭官不仕,從事著述。師王艮之子王襞。風骨孤傲,後以異端自居,不過繩轍。反對以孔子學說為家法,抨 擊假道學。聚徒講學,遠近震動。終被統治者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罪名逮捕,自殺於獄中。其易學觀反對以“一”、“理”、“太極”為萬物本源,指出: “然則天下萬物皆生於兩,不生於一”。(《焚書·夫婦論》)依照佛教禪學,堅持“心外無物”的觀點。說《易》於每卦先列經文,次以己意總論卦象,又附錄諸 儒之說於每卦之後。只論六十四卦,《文言》、《系辭》等傳俱未涉及。臆改經文移《大象》於《小象》之後。認為樂必九奏而後備,丹必九轉而後成,易必九正而 後定,故名其著為《九正易因》。其著述大抵非聖無法,唯此書尚不敢詆訾孔子,較他書為謹守繩墨。著作另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 《李溫陵集》等,雖屢遭焚毀,仍流傳至今。
焦竑(1540—1620)
明代學者。字弱候,號漪園,又號澹園。江甯(今屬江蘇南京)人。萬曆十七年(1589),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受命撰國史《經 籍志》。遷東宮侍講,後因主順天鄉試,舉子文中多險誕語,被誣劾,謫福寧州同知。師事耿定向、羅汝等。說《易》以《列子》、《黃庭內景經》、《抱朴子》諸 書釋經,史稱其講學以羅汝芳為宗,善耿定向、耿定理,篤信李贄之學。力圖調的儒佛,認定佛經所說,最得孔孟“盡性致命》精義。博極群書,深諳典章,卓然為 古文名家。著作甚富,有《易荃》、《澹園集》、《焦氏類林》、《老憶翼》、《莊子翼》等。
陳第(1541—1617)
明代學者。字季立,號一齋。福建連江人。諸生。早年在俞大猷幕下,後隨戚繼光平定倭亂,出守古北口,任薊鎮遊擊將軍,在鎮十年。 去職後周遊四海。晚年埋首著述,研究音韻,闡明語音因時因地而變遷。為清代乾嘉學者所推重。善詩,藏書極富,號世善堂。論《易》於奇偶之數,皆以黑白為陰 陽,兩儀,四象,八卦,皆規方而為圓;於先儒所傳卦畫方位、先後天方圓諸圖,一一辯其所失。為圖贊有據。然亦有臆造之說。著《伏羲圖贊》、《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五嶽兩粵遊草》、《一齋詩集》等。
賀沚
明代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字汝定。隆慶舉人。官至蘇州府同知。《易》說以圖書為易原本。其六十四卦說,太極圖說皆抄摘朱熹之論,無所發明。以河圖為先 天體,洛書為後天用。八卦有先天圖,本自道家抽坎填離之說,然圖書亦分先後天,財前人所未有。又引《陰符經》所稱五藏證五行,用以說〈易〉,相離愈遠。著 《圖卦億言》。
推薦賞閱:
(一)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上古及先秦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821 (二)中國歷代易學人物--西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959 (三)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東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6012
(四)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三國兩晉南北朝(上)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4908
(四)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三國兩晉南北朝(下)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5896
(五)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上)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4772
(五)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中)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6168
(五)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下)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6381
(六)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元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149
(七)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明朝(上)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404
(七)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明朝(下)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464
(八)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清朝(上)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0131
(八)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清朝(中)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0641
(八)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清朝(下)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