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中)
2013/11/15 18:55:40瀏覽282|回應0|推薦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易學人物簡明版

上古先聖羲皇作易以來,華夏文化的各個門類無一不打上了《易》的烙印。她之所以高居《詩》、《書》、《禮》、《樂》、《春秋》之上。而成為六經之首,不僅在 於她本身所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同時也飽含著歷代研易者的畢生精力和心血。本篇力圖沿著易學發展的歷史足跡,對歷代頗具影響的易學志士及學者名流做些扼要的介紹。

 

五、唐宋時期()

 

戴師愈

南宋人,與朱熹同時。裏貫不詳,官南康軍(今屬江西)湘陰(今屬湖南)主簿。其論《易》,認為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旁。又稱一變為七,七變為 九,卦爻自一變至七,名作歸魂。取經師舊說,不濫於杜撰。著《正易心法》。此書舊題麻衣道者撰,據朱熹推斷,當為其偽託。

 張栻(1133—1180

南宋學者,字敬夫,一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張浚之子。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遷於衡陽。少從胡宏問程氏學。以蔭入 仕,曆知靜江、江陵府,官終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力主抗金,誓不言和。推崇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並以太極為最高範 疇。認為太極流行天間,貫乎古今,通乎萬物。太極動而二氣形,二氣形而萬物化,生人與物俱本乎此者也。(《存齋記》)為學主明理居敬,認為居敬有力,則其所窮者益精;窮理浸明,則其所居者亦有地。著有《南軒易說》(上下經全佚,僅存《系辭》)、《南宋軒集》、《癸已論語解》、《孟子說》 等。  

薛季宣(1134—1173

南宋學者。字士龍,號艮齋。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曆官武昌令,大理寺主簿,大理寺正,出知潮州,改常州,未上任而卒。曾從 學于二程弟子袁道潔,於田賦、兵制、地形、水利其甚下功夫,後自成永嘉經制之學。為學主禮樂制度,以求見之事功。(全祖望《宋元學案·艮齋學案》案 語)故世稱其功利之學。論八卦起源,同意《系辭》聖人觀象說,卦象取於天地萬物之象,河洛之數取於天地之數。取劉牧、朱震說,以河為九,洛為十,認為 揲蓍成卦基於河洛之數,而河洛之數又以九數為主,此九數源於天有九野,地有九州,河洛各有九曲。主張河圖洛書實為古代地圖,乃辯物象而旋地政(《流語 集·書古文周易後》)為聖人治世規墨。其政治上的改革觀體現為易學上的變通說。以寂然不動解釋太極之體,以感而遂通解釋事物的變通。認為不 離且道非器可名,然不遠物,則常存乎形器之內。(《浪語集·答陳同甫書》)又認為彼天之道,何與於(干預)人之道。(《浪語集·與沈應先 書》)反對道學家空談義理性命,重視實際的效用。其學說由陳傅良繼之,至葉適而集大成,形成重經世致用的永嘉學派。論《易》有《書古文周易後》、《河圖流 書辯》、《答陳同甫書》,《複張人傑學諭書》等,皆見於其著作《浪語集》。著作另有《書古文訓文》、《春秋經解指要》。

蔡元定(1135—1198

南宋律學家、易學家。字季道,學者稱西山先生。建陽(今屬福建)人。師事朱熹。慶元黨禁中,流放道州春陵卒。為學長于天文、地 理、樂理、歷數、兵陳之說,精識博聞。其律呂象數之學,蓋得其家庭之傳。(《宋元學案·西山蔡氏學案》案語)朱熹在呂律、象數問題上,向其請教頗多。 朱熹的《參同契考異》是經與其相互訂正後定稿的。用象數推斷造化微妙,曾用蓍草為朱熹寫《封事》,替趙汝愚辯解。教人以性與天道為先。(《宋元學案· 西山蔡氏學案》)雖為朱門弟子,但其易學卻繼承了漢易和宋易中象數學傳統。其象數之學,除受邵雍數學影響外,繼承和發展劉牧以來圖書學派特別是《易學啟 蒙》中的河洛之學,成為元明清以來易學家宣傳象數學的主要依據。在漢代呂律已同陰陽五行結合,並為易學所吸收,成為漢象數學內容之一。蔡元定著《律呂新 書》正是繼承之一傳統,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論。與朱熹合著《易學啟蒙》,由其起草,朱熹加以指導,並提出修改意見,由蔡氏成書。《周易》原為蔔筮之書,只有 瞭解象數,才能讀懂此書,故編《啟蒙》,介紹有關筮法的基本知識。朱蔡並非提倡象數之學。《啟蒙》認為,《周易》中的象數來於河洛,河洛之數的演變,形成 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而河洛之數又出於自然之理。因受程氏易學影響,以理解數,是對河洛之學和邵雍易學的發展。《啟蒙》中象數之學,同朱震易學相比, 有不同的傾向,前者主張有理而後有數,以理居第一位,後者主張有象而後有數,以氣象居第一位,易著《皇極經世太玄潛虛指要》是對邵雍象數學的闡發。另著有 《洪范解》、《大衍詳說》、《燕樂原辨》等。   

呂祖謙(1137—1181

南宋哲學家。字伯恭,學者稱東萊先生。婺州(今浙江金華)人。隆興進士。曆太學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參與重修 《徽宗實錄》,遷著作佐郎,領修《皇朝文鑒》(即《宋文鑒》)。與朱熹、張械齊名,人稱東南三賢鼎立為世師,曾邀集鵝湖之會,力圖調和朱學陸學之間的矛盾,兼取其長,同時又接受永嘉學派世致用的思想。其易說贊成陸九淵的心學,認為易理與人心不容有二,心之與道,豈有彼此之可 待乎?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又說:通天下無非己也。(《東萊左傳博議》卷三)所著《古周易》,意為恢復古《周易》本來面目。朱熹推崇其 書,為其作《跋》,並以此作為自己撰寫有關《易》經音訓為一體,其中所集之書久佚,眾家之說因而得以流傳。著作有《東萊集》、《呂氏家塾讀書記》、《東萊 左傳博議》、《東萊書說》、《大事記》等。另有《周易辭精義》,疑偽託。此書集眾家之說,補程頤《伊川易傳》不及《系辭》之缺。然去取不為精審。

吳仁傑(1137—1200

南宋學者,字鬥南,一字南英。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寓居昆山(今屬江蘇)。淳熙進士。歷任羅田令、國子學錄、四明通守。 博洽經史。論《易》認為六十四正卦為伏羲所作,故首列八純卦洛變八卦圖。又認為卦外六爻及六十四覆卦為文王所作,故有一卦變六十四卦圖,有六爻皆變則占對 卦,皆不變則占覆卦圖。又認為《序卦》為伏羲作,《雜卦》為文王作,今之《爻辭》當為《系辭傳》,《系辭傳》當為《說卦傳》。其說頗新奇,與先儒之說迥 異。然證以《史記》引同歸殊途二語為大傳,不名《系辭傳》,《隋志》稱《說卦》三篇,今只一篇,為後人亂其篇題。所言有據,可備一說。著有〈易 圖說〉《古周易》、《集古易》、《兩漢刊誤補遺》、《漢通鑒》等。 

陳摶(約871—989

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毫州(今安徽毫縣)人,一說普州崇龕(今四川安嶽縣)人。早年讀諸子百家之言,有展翅青雲之志。後唐長興年 (930—933)中,舉進士不第,遂隱居修道。先隱居武當山,後居華山四十年,被稱為華山道士。精于《易》學,據《宋史》載:摶好讀易,手不釋卷,常 自號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其易學繼承了《參同契》的傳統。朱熹說:魏伯陽《參同契》恐是希夷之學,有些是其源流。(《朱子語錄》六十五)其學不煩文字解說,止有一圖,以寓其陰陽消長之數,與卦之生變。(邵伯溫《易學辯惑》)其易學特徵為以圖式解易。所提出的易學 圖式,包括象和數兩方面的內容,為宋代象數之學和圖書學派的創始人。共提出三類圖式:(1)先天太極圖,又稱為天地自然之圖。(2)龍圖,即龍馬負 圖,指河洛一類的圖式,乃河洛之學的前身。(3)無極圖,以道門所傳,該圖曾刻于華山之壁(今已佚)。其龍圖易,講天地之數的變化和組合,由此而形成的河 洛之學屬於數學。其無極圖,講坎離卦象和五行之象屬於象學。其先天太極圖,既講八卦之象,又講陰陽變易的度數,象和數兼而有之。三類圖式的共同點是都講陰 陽變易的法則。其易學是宋代易學哲學的先驅。通過授徒,其易學思想流傳數代,對北宋邵雍、劉牧、周敦頤、陳景元等人的學術思想都有重大影響。其《龍圖序》 講述八卦象數之學,闡明龍圖未合、既合的變化,宣揚神學目的論的天人相通主,奠定了先天象數學的思想基礎。著作有《指玄篇》、《釣潭集》等,皆亡佚。其 《龍圖序》一篇,收入《宋文鑒》及四川《安嶽縣誌》;殷真君還丹歌注》一卷,收入《正統道藏》。 

種放(956—1016

北宋易學象。字明逸(一作名逸),自號雲溪醉候。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奉母隱居終南山,不事科舉,授徒講學,初屢召不赴。真宗咸平五年(1002),被 召入京,授左司諫,自是屢年往返朝廷山林,官至工部侍郎。晚年廣置良田,倚勢強買,門人親屬也多行不法。移居嵩山,仍至終南按視田畝。在易學上,朱震認 為,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宋史·朱震傳》)李 之才的卦變說,劉牧的河洛之學,邵雍的先天學,均與種放有淵源關係,陳摶易學亦籍之流傳後世。著有《退士傳》。

穆修(979—1032

北宋文學家,易學家。字伯長,鄆州汶陽(今山東汶上)人,徒居蔡州(今河南汝南)。大中祥符進士。調泰州司理參軍,以負才與眾不合,為通判致人誣告,貶池 州。後為穎州文學參軍,徒蔡州。不滿五代宋初華靡文風,與蘇舜欽兄弟相友好,繼承柳開,力尊韓、柳文,對此宋古文運動有一定影響。精于《易》。《漢上經筵 表》言: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又言: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可見邵雍、周敦頤與二程易 學,均與穆修有師承關係,著有《穆參軍集》。

李之才(?—1045

宋初易學家。字挺之,宋史作青社人,但青社非地名,考史記三王世象注,齊在東方,故稱青社。又益都縣(今屬山東)有青社驛,古人文字,類稱青州為青社,史文 因沿之。天聖進士。性朴率自信。嘗為澤州僉署判官,官至殿中丞。師河南穆修受易,得其傳。屬陳摶圖書學派。其易學又授于邵雍,時邵雍易學影響頗深。其易學 主卦變說,有變卦反對圖、六十四卦相生圖傳後世。(1)變卦反對圖以乾坤二卦為基本卦,其餘六十二卦皆為乾坤二卦之變易。乾坤所變之卦,共分四類七組:

乾坤相索三變六卦不反對圖。② 乾卦一陰下生反對,變六卦圖;坤卦一陽下生反對,變六卦圖。③

乾卦下生二陰,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坤卦下生二陽,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④

乾卦下生三陰,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坤卦下生三陽,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2)六十四卦相生圖以乾坤兩卦第一次相交,生出姤複二卦。複為五陰一陽之 卦,五變生出五卦;姤為五陽一陰之卦,五變又生出五卦。乾坤第二次相交,生出遁臨二卦;遁為四陽二陰之卦,五變生出十四卦;臨為四陰二陽之卦,五變生出十 四卦。乾坤第三次相交,生出否泰二卦;泰為三陰三陽之卦,三變生出九卦;否為三陽三陰之卦,三變亦生生出九卦。 

許堅

北宋江左(指長江以東地區,即今江蘇等地)人。有異術。早年以時事于江南李氏,李氏不以禮相待,拂衣歸,隱茅山。太平興國間遊廬山,及洪州西山、吉州玉笥 山,後不知所終。精易學。南宋易學家朱震認為: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諤 昌,諤昌傳劉牧。(《宋史·朱震傳》)陳摶易學由其流傳後世。  

孫複(992—1057

北宋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字明複。舉進士不第,隱居泰山,世稱泰山先生。後為范仲淹等推重,除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遷 殿中丞。其學上祖陸淳,下開胡安國,和胡瑗、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解《易》主義理,既反對象數之學,也反對王弼派的易學。其評論王弼派易學說:專守 王弼、韓康伯之說,而求于大易,吾未見其能盡于大易也。(《宋元學案·泰山學案》)著有《春秋尊王發微》、《孫明複小集》。  

胡 瑗(993—1059

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字翼之,因世居陝西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一說泰縣)人。以經術教授蘇州、湖州等 地,嚴立學規。歷任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大理寺丞、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後乙太常博士致仁,歸老於家。和孫複、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開 宋代理學之先聲。精通儒家經術,主張明體達用之學。其說易以義理為宗,重在解說卦爻辭之義,以陰陽二氣說解釋易理,反對王弼派以虛無解釋太極。張南軒 稱其解《易》不論互體於象數掃除盡略。(《宋元學案·安定學案》)程頤皇祜中游太學,為胡瑗所重,後程頤嘗言:讀易當先觀王弼、胡瑗、王安石三 家。朱熹亦稱胡瑗易學分曉正當。朝廷命主太學,千餘士日聽其講《易》。著作《周易口義》、《洪範口義》、《論語說》、《春秋口義》等。  

石 介(1005—1045

北宋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字守道,世稱徂徠先生。天聖進士。曆鄆州觀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嘉州軍事判官等。丁母憂, 居徂徠山下,以《易》教授。人為國子監直講。慶曆中,為太子中允,直集賢院。與孫複、胡瑗並稱宋初三先生。解《易》主義理,對象數之學及王弼之易均有 微辭。著作有《徂徠集》。

劉牧

北宋中期著名易學家。字先之。衢州(今浙江衢縣)人。舉進士第,調州軍事推官,及范仲淹撫河東,舉牧可治劇,為兗州觀察推官,累官荊湖北路轉運判官卒(墓誌 作官至太常博士)。治易以講河圖、洛書聞名。陳摶龍圖易的第三變可變出兩個圖式,即五行生成圖和九宮圖,皆稱之為龍圖。劉牧易說則加以區別,稱五行生成圖 為洛書,九宮圖為河圖,提出圖九書十說,並對這兩個圖式為河圖,提出圖九書十說,並對這兩個圖式作了理論上的解說,是對陳摶龍圖易的進一步發展,在宋易哲 學史上影響頗大。(1)其河九洛十說,雖出於陳摶象數學,但不同于道教易學系統,不是用來論證道教教義,而是五行生成論說明《周易》原理。以河圖中的四象 解釋形而上的道,認為形而上的道不是虛無的觀念,而是尚未形成器的象和數。批評了玄學派的道體虛無說。其太極說,就筮法說,以奇偶兩數未分為太極;就世界 觀說,以陰陽二氣混而一為太極;認為卦象和世界的形成乃太極自身分化的過程,並以五行生成說解釋這一分化過程,批評了王弼的太極虛無說,拋棄了孔疏有生於 無的形式,成為晉唐易學向宋易轉化的標誌之一。(2)主張天地之數、大衍之數和五行生成之數都表現在河洛圖式中,其數目的排列組合,便得出四象、八卦,數 的變化決定卦象的形式,由此認為,其河洛圖式不僅包括陰陽二氣變化法則,也包括時間過程,天地萬物的變化皆備於此圖式中,其河圖、洛書成了世界形成和變化 的模式。論卦象和本體,仍屬漢唐易學哲學中生成論和宇宙論的體系,但由於以五行的生數和成數即天地之數自身的演變解釋太極生兩儀,以及生八卦的過程,此種 觀點對後來理學派和氣學派易學哲學中本體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其河洛圖式,因以數為核心,解釋卦象和物象,故屬於象數學派中的數學派。數學是針對玄學家韓 康伯注所說非忘象者則無以制象,非遺數者無極數而發的,反對以虛無為象數之母。劉牧主張象由數設,先有數而後有象。天地之極數五十有五之謂也。遂定 天地之象者,天地之數既設,則象從而定也。(《易數鉤隱圖》)在象和數關係上,將數置於第一位。河洛圖式出於天奇地偶之數的排列組合,在哲學上必然導出 數為天地萬物的本原。其易學著作有《易數鉤隱圖》,保存在《道藏·洞真類·靈圖類》中。另著有《周易新注》,已佚。 

倪天隱

北宋桐廬(今屬浙江省)人。號茅岡。博學能文。嘉祜中主講邑中,有聲望。從師胡瑗。說《易》重在闡發人生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以教人修向治國之方,其說不雜釋、道,唯介明儒理。著有《周易口義》,為記述其師胡瑗說《易》之書。

宋鹹

北宋建陽(今屬福建省)人。字貫之。天聖進士。知邵武軍,立學置田以養士。移守韶州,奏除悍卒,境內肅然。官至都官郎中。說《易》反對劉牧河洛之學。將齊 牧、王弼易學對比,辨其是非,說明劉牧所創圖書之學,同王弼派義理之學相對立。易著有《劉牧王弼易辨》,《易訓》。另有《毛詩正紀外義》、《論語增注》、 《法言注》、《朝制要覽》諸書。 

歐陽修(1007—1072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易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進士,後累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政知事。早年支持范仲淹新 政,晚年反對王安石新法,趨向保守,卒諡文忠。其易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易童子問》中:(1)敢於打破傳統看法,只肯定《彖》、《象》二傳為孔子所作, 第一次提出《系辭》非孔子所作,指出餘之所以知《系辭》而下,非聖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叢脞而乖戾也(《易童子問》三),認為《系辭》、《文言》等傳 中的文句重複,雜亂無章,備列解說不一,非一人之言,內容與《論語》所載孔子思想不同。(2)對河圖、洛書持否定態度。他以河圖、洛書為怪妄,痛斥河洛學 派為罪大惡極,應處以嚴刑。(3)對卦爻辭的解釋,注重義理,發揮《彖》、《象》二傳的觀點,以評論人事為主,其易學具有重人事而輕天道的傾向。對《周 易》經文個別文字的解釋,對物極必反的論述,對《系辭》等傳的質疑,在易學史上有其歷史地位,對南宋功利學派和清代漢學家的易學都起了重要的影響。其散文 暢達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詞風婉麗。易著有《易童子問》。長於史,與祁合修《新唐書》,自著《五代史記》,又集金石遺文為《集古錄》。還著有 《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

李覯(1009—1059

北 宋著名易學家。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縣)人。少時家境貧寒,兩次應試不中。平生以教授為業,創建盱江書院,學者稱盱江先生。晚年由范仲淹等人薦為太學 助教,後為直講。其《易》說不贊成把《周易》看成是占卜一類的迷信著作,也不贊成以佛老解易,認為《周易》是講人倫教化的典籍。推崇並繼承王弼義理學派的 傳統,主取義說,以人事為主,但拋棄了王弼的玄學釋易。認為劉牧易圖重複、駁雜,將劉牧易圖五十五刪定成三圖:河、洛圖,主河九洛十說;八卦方點陣圖,主離 南坎北說。其河圖以九宮之數配以八卦方位,本于鄭玄說,與劉牧不同之處是,認為河圖只表示八卦所居之方位,即坎離震兌居四正位,乾坤艮巽居四隅,但不能產 生八卦,八卦來於洛書,非來於河圖。反對劉牧將河、洛合而為一,以河圖為八卦之源。取孔疏說認為河圖圖式三五七九,乃天之數,象徵天陽之氣;二四六八乃地 之數,象徵地陰之氣,以此圖式考察天地之氣運行,天地之氣各據一方,並未會合,其中宮只有五,即只有天氣之數,而地十未出,天地之氣就業問題未具備,認為 河圖既不能生象,又不成形,也不能形成八卦。認為河圖八卦說違背了先有氣而後有象而後有形的原則,因而提出八卦出於洛書說。十洛之圖之四方之數,皆體現了 陰陽二氣相會合的法則,能生五行和萬物,不僅有象,而且有形,八卦即依此生,河圖有八方之位,洛書有五行之象,二者相綜而卦成,與劉牧認為有數則有象、象 出於數不同,李覯認為有氣而後有象,象和數依賴於氣。由於其說以陰陽二氣解釋象和數,不同于劉牧的數學,從而成為北宋易學中以氣解易的先驅。通過對大衍之 數的解釋,提出以太極之氣為世界本原,以元氣無形解釋五弼派易學中的無,以天地有形解釋王弼派說的有,將有無問題納入氣論哲學體系中,在宋明哲學史上是一 個貢獻。因其學倡經世致用,故其易學對南宋功利學派有一定影響,是王安石、陳亮、葉適功利思想的先驅。著作有《易論》、《刪定易圖序論》|《禮論》、《周 禮致太平論》、《慶曆民言》等。 

邵雍(1011—1077

北 宋著名易學家。字堯夫,自號安樂,諡康節。祖先為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幼隨父遷共城(今河南南輝縣),隱居于蘇門山百源之上,故被後人稱為百源先生,其 學派被稱為百源學派。屢被推薦為官,均堅辭不受,終生以研究《周易》為業。後居洛陽,與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從遊甚密。勤奮好學,潛心學問。共城令 李之才曾授以物理性命之學,即《周易》象數之學,往其探索,多所自得,在易學象數學派中自為一家,以先天象數之學名於世,和周敦頤、張載、程顥、 程頤並稱為北宋五子。其學一反王弼以來的義理派風調,在漢代象數學派的基礎上,把陳摶等道教在思想與易理相結合,為理學的命題作論證,使易學成為理學 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易學發展的又一重要階段,故為北宋理學的重要人物。根據《易傳》關於八卦形成的解釋,參雜道教思想,虛構一宇宙構造圖式和學說體系,成 為他的象數之學(也叫先天學)。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太極出生天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又認為太極是不動的,太極顯發而有變化的功能,於是生 出數、象和器。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則變,複歸於神也。(《皇極經世·觀物外篇》)提出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是按照先 天象數的圖式展開的。把先天象數歸之於心:先天之學,心也先天之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皆生乎心也。(同上)陳摶易學有象學和數學 兩方面,其易學發展了數學,但並非不講卦象,而是在奇偶之數上講卦象變化,主張數生象。張載創氣學派,程頤創理學派,同其數學派成三足鼎立之勢。其易 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以乾坤坎離為四正卦,由此推衍出一套圖式,進一步發展為李之才的卦變說。認為乾坤坎離為四正卦的圖式乃伏羲所畫,故稱為先天圖,稱其 學為先天學;而漢易中以坎離震兌為四正卦的圖式,乃文王之易,是伏羲易的推演,稱之為後天之學。邵雍對此兩類圖式均有解說,但推崇並著重研究先天之學。提 出先天之學有卦無文。卻盡備天地萬物之理。繼承發展漢易中的卦氣說,拋棄了漢代經師以卦氣和象數解易的煩瑣經學形式。其八卦和六十四卦次序圖,是說明八卦 的起源和六十四卦形成次序的。以加一倍法或一分為二法,解釋六十四卦數和卦象的形成,把奇偶二數和演變置於第一位,有此數學法則,方有六十四卦,這種解釋 乃漢唐易學所未見,有排斥了無生有說及漢唐中取象說,創立了以數學觀點解易的新流派,並稱天地萬物都是按八卦生成的次序演變出來的。其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 圖,是說明八卦和六十四卦所處方位的。其中方圓合一圖是宇宙的時間和空間的間架或模式,用來表示天地萬物和人類均處於此空間或模式中。其皇極經世圖,將卦 氣說加以推廣,用來解釋人類和宇宙變化的規律,並依據陰陽消長規律得出天地終始說。主張天地有毀滅、繼數,並以元、會、運、世來計算天地歷史。認為現 世的人類社會已盛極而衰,將歷史分為皇、帝、王、霸四個時期,提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歷史退化論。其學說經後人發展為算命學,社會上卜卦算命先生,均推邵 雍為祖師,標謗其為康節神數,在民間破有影響,現存的著作有《皇極經世》(包括《觀物內外篇目》、《漁樵問對》、《無名公傳》)和《伊川擊壤集》二 種,前者為其易學哲學著作,後者為其詩集。魏了翁說:邵子平生之書,其心術之精微在《皇極經世》,其宣寄情意在《擊壤集》。(《性理會通》卷十三) 

周敦頤(1017—1073

宋代著名易學家,理學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他愛廬山風景,購地築室以居,取故鄉濂溪命名,後人稱為濂溪先生。諡元 公。道州營道(今湖南省道縣)人。歷任洪州分寧縣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郴州桂陽與南昌縣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廣南東路轉運官、提點本路刑 業,程顥、程頤均為其弟子。善談名理,深于易學。其太極圖原圖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極圖為藍本,參照陳摶的無極圖,並受禪宗虛無說的影響而製成,將道家 和道教的無極觀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統始于周敦頤,其《太極圖說》認為無極太極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 陰。陰陽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萬物,萬物變化無窮,但都是陰陽二氣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結果。以陰陽動靜解釋太極和兩儀的關係是周敦頤的創見。其 《太極圖說》為儒家宇宙論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論天地萬物的形成演變過程為:無極太極陰陽二氣五行之氣萬物和人類。此說是對漢唐易學的宇宙論和 李覯的太極元氣說的發展。《太極圖說》有圖有說,說是用來解釋圖的,屬於象學系統。認為只有卦象才能表達義理,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 發。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而得聞。(《易通·精蘊第三十》)朱熹認為其《易說》是依經以解易,《通書》是通論其 大旨,即通論其易學的原理,故又稱為易通》。(見《再定太極通書後序》、《朱文公集》卷七十六)在《通書》中提出是由太極派生出的陽氣的體 現,是純粹至善的。(《通書·誠下》),為人性固有。但由於受到物欲的誘惑,環境的影響,剛柔不能適得其而生惡。由此,提出主靜無欲的首先修養論。其存無欲的人性論和禁欲主義,對程朱學派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通書》中的易學,一方面繼承了晉唐易學中 義理學派和傳統,一方面又揚棄了王弼派的玄學觀點,以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為中心,解釋《周易》經傳,並且與四書中,特別是《中庸》中的觀念相結合。以《周 易》經傳提供的資料講宇宙觀,將四書中的哲學、倫理學的問題,納入易學系統,為道家哲學體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吸收了佛、道學說,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宇 宙觀,把自然觀、認識論、思想方法以及倫理道德等等組織成一個有機的以易學為中心的哲學體系,比以前的儒家學說更加精細和富於理論色彩,在宋、元、明、清 的理學中佔有較高地位。著作主要有《太極圖說》、《通書》、《易說》等,後人編有佔有較高地位。著作主要有《太極圖說》、《通書》、《易說》等,後人編有《周子全書》。     

 

紫湘居士編輯整理

 

推薦賞閱: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上古及先秦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821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西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959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東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601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三國兩晉南北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4908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三國兩晉南北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5896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唐宋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4772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orgo2931&aid=94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