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禪心~* 上善如水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東漢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易學人物簡明版》
上古先聖羲皇作易以來,華夏文化的各個門類無一不打上了《易》的烙印。她之所以高居《詩》、《書》、《禮》、《樂》、《春秋》之上。而成為六經之首,不僅在 於她本身所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同時也飽含著歷代研易者的畢生精力和心血。本篇力圖沿著易學發展的歷史足跡,對歷代頗具影響的易學志士及學者名流做些扼要的介紹。
三、東漢
崔篆
東漢易學家。字延壽,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王莽時,曾任建新大尹,後辭去。通曉《周易》,其易學觀象玩辭,不言災異。曾以一卦演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演 變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韻文繇辭,用以占驗吉凶。此法後為以術數談《易》者所宗,著作有《易林》十六卷,六十四篇。此書舊題為西漢焦延壽所撰, 經清沈炳巽、牟庭及近人餘嘉錫等考證為崔篆所作。
範升
東漢經學家,字辯卿,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人。九歲即通曉《論語》、《孝經》,及長,習梁丘賀易學和《老子》,並教授後生。王莽時,為議曹史。光武帝時, 拜為議郎,並遷博士,參議朝政大事。永平中,為聊城令,坐事免,卒於家。對《周易》很有研究,主樑丘賀易學,反對為費直易學產博士。對《春秋》主公羊學, 反對為左氏春秋立博士。曾與古文經學家韓歆辯難。事具《後漢書》。
樊英
東 漢易學家、術數名家。字季齊,亦作季高,南陽魯陽(今屬河南魯山縣)人。長期隱居,收徒講學。安帝時,征為博士。順帝時,曾拜為五官中郎將,光祿大夫。少 受業三輔,習京氏易學,兼明五經,又善風角、星算,河洛七緯,推步災異。著有《易章句》,世名樊氏學。以圖緯教授四方受業者。因善算,朝廷每有災異,常詔 問其變複之效,世傳所言多能驗。著《易章句》,今不傳。又傳其曾為易學著作《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作過傳注。
張衡
(78 —139)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召縣南)人。自幼好學,善屬文,通五經,尤精于天文、陰陽曆算之學。曾兩度擔任執管天文的 太史令,掌管天象觀測,還曾兩度擔任侍中、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相、尚書等職。對易學有較深的研究,認為《易緯》形成天於漢哀帝和平帝之間,此說現已得 到肯定。又認為《易緯乾鑿度》、《乾坤鑿度》中提出的九宮和卦氣同為一類,且為卦氣的一種形式,亦為占術之一。並且以《周易》之象而作天文著作《靈憲》。 首次正確解釋月食的成因,認識到行星運動速度的快慢與距離地球的遠近有關。畫出我國每一張有二千五百顆恒星和較完備的星圖,創制出世界上最早和利用水力轉 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他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認為“渾天如雞子”,天地關係猶如蛋殼包蛋黃,天外地內。文學上亦頗有成就,代表作有《兩 京賦》、《歸田賦》等。畫藝超群,為東漢六大畫家之一。著作原有集,已佚。明張溥輯有《張河間集》,較為完備。
馬融
(79 —166)東漢經學家,學者。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曾任校書郎,議郎、南太守等職。才高博洽,世稱“通儒”。曾遍注《周易》、《尚 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老子》、《淮南子》等,使古文經學達到成熟的程度。又曾設帳授徒,教養諸生,生徒常有千數。鄭玄、盧植 均出自其門下。通曉《周易》,嘗習費氏之易。費氏易原無章句,自馬融注始分章句,將《系辭》上篇分為十三章。吸取孟、京卦氣說,解釋《周易》經傳文。如本 京房《易傳》乾卦語“建子起潛龍”,以建子之月,解釋初九爻辭。在注太極時,以卦氣說解釋太衍之數五十,以其一不用的為太極,以北極星解釋太極,以一年四 季的氣候變化解釋其用四十有九。這種太極觀,後來經過王弼的改造,終於引出乙太極為虛無實體的結論。認為八卦為伏羲所作,卦辭為文王所作,爻辭為周公所 作。其注《易》著作已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黃爽《漢學堂叢書》均有輯錄。清臧庸曾採錄馬融、王肅易注佚文輯為《馬王易 義》。另有賦、頌二十一篇,明代人輯有《馬季長集》。
王符
(85?--162) 東漢哲學家。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人。少而好學,有志操,憤世嫉俗。終生不仕,隱居著書,譏評時政。反對貴族的虛無,大膽地揭露豪強地主的 貪婪殘暴,與崔璦、馬融友善。曾將易、老結合,提出“道者氣之根”說,以《易緯》所說的太極元氣,來解釋《老子》所說的“道”,認為天地萬物的根本是元 氣。還涉及卜筮、巫祝、看相、占夢等活動。提倡學習,強調人為,否認有生而知之的聖人。著作有《潛夫論》十卷,三十六篇。
範丹
(112 —185)亦作“范冉”。東漢經學家。字史雲,諡曰貞節先生,陳留外黃(今河南杞縣東北)人。馬融弟子。通曉五經,尤其精通《周易》和《尚書》,善於依據 《周易》之卦爻辭來占卜。性格狷急,不能從俗。桓帝時,任為萊蕪長,他卻遁逃于梁、沛間,以賣卜為生。生活極貧,所居敝陋,有時絕糧,時謂“甑中生塵范史 雲,釜中生魚範萊蕪”。
郎豈
東 漢經學家、占候家,推陰陽言災異和重要人物之一。字雅光,北海安丘(今屬山東)人,少傳父業,隱居海濱,廣收門徒,弟子多達數萬人。通曉京房易學,善風角 星算,並精通群經。順帝征之,占災異,豈便引《周易》經傳文陳述便宜七事,授郎中,後為孫禮所殺。上疏多引《稽覽圖》這部以卦氣說宣揚陰陽災異內容的《易 緯》著作。事具《後漢書·郎豈傳》。
鄭玄
(127 —200)東漢末年經學大師,易學大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人。為別于鄭興、鄭眾父子,世稱鄭玄為“後鄭”。博通今文、古文經學,且精于 天文曆算。少而好學,不樂為官。曾入太學學今文《易》和《公羊春秋》、《九章算術》、《三統曆》,又曾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左傳》,還曾 從馬融學古文經。馬融召集弟子考論圖緯,推算渾天,眾說紛紜,而玄一言便決。馬融曾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玄遊學十餘年複歸鄉里,聚徒講學,弟子 至數百千人。後因黨錮事被禁,便潛心著述。其著述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融會貫通,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鄭學”。其解經,雖屬古文經學 的傳統,然又精通今文經學,且以注緯書而聞名。以筮法中的七八之數解釋“精氣為物”,以九六之數解釋“遊魂為變”,這種解易的傾向,後被稱為象數學派。其 習易,先受京氏易,後學費氏易,受費氏易學影響較大。其易學的特點為(1)以爻辰說解釋《周易》經傳。以乾坤十二爻辰為依據,認為其他各卦的爻辰,逢九從 乾爻所值,逢六從坤爻所值。並通過爻辰說追求卦爻辭同卦爻象之間的內在聯繫。此說頗牽強,使得易學變成煩瑣的經學。(2)以五行說解釋《周易》的筮法,即 以五行說解釋《周易》中的象和數。吸收了劉歆《三統曆》中把《周易》中的數同五行聯繫起來的觀點以及京房以五行解釋八卦爻位的觀點,用以解釋《系辭》中的 大衍之數和天地之數。以水、火、土、金、木五行相生和順序,解釋《系辭》中天地之數的排列順序,以五行生成之數解釋大衍之數,並以天地之數配五行,又配四 方,表示一年氣候的變化。以五行生成說解釋《易傳》中的天地之數和大衍之數,將大衍之數看成是五行之氣生化萬物的法則,將筮法中的陰陽奇偶之數,推衍為五 行之氣的生數和成數。以“二五陰陽之合”說明萬物的形成,以五行之數的變化解釋生死和鬼神,認為生命的變化,同一年四季的變化相一致,大衍之數來自於天地 之數。他的這種五行生成說,對後代易學的發展影響頗大。在重卦、作卦、爻辭之人問題上,認為是夏禹重八卦而六十四卦,卦辭、爻辭皆為文王所作。除經學外, 對天文曆算也有較深研究,曾提出一年四季與地球在太空中的四遊升降有關的觀點。在《周易乾鑿度注》中,又提出元氣之所本始寂然無物亦忽然而自生的觀點,此 對魏晉玄學有一定影響。著有《易論》、《易贊》,並為《周易》、《周易乾鑿度》(又稱《易緯乾坤鑿度》)、《乾象曆》、《尚書》、《毛詩》《儀禮》、《周 禮》、《禮記》、《論語》、《孝經》等作注,此外,尚著有《六藝論》、《駁許慎五經異義》、《天文七政論》等。著作多已散佚。南宋王應麟輯有《周易鄭康成 注》,清惠棟對王應麟輯本進行補正,作《新本鄭氏周易》,清袁鈞《鄭氏遺書》、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其佚文輯本,孔廣森《通德遺書所見錄》、黃爽 《高密遺書》亦輯有其佚文。
荀爽
(128 —190)東漢經學家。又名諝,字慈明,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況十二世孫。幼而好學,潛心經籍。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及長,“耽思經 書,慶吊不行,征命不應。”(《後漢書·荀爽傳》)桓帝時,拜郎中,以世亂,棄官去,旋遭黨錮之禍,隱居十餘年,以著述為事。獻帝即位,任司空,參與王允 等謀除董卓事,未及發難而病卒。精通易學,治古文費氏易,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剛柔,已與王弼注略近。與鄭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說,並 稱《易》學三家。受孟、京派易學影響,以八宮、飛伏解易,雖主卦氣說,但不利用卦氣說講陰陽災變。其解易,屬於自己創見的是乾升坤降說。清惠棟曾在《易漢 學》中解釋此說:“以陽在二者當上升坤五為君,陰在五者當降居乾二為臣”。其升降說的內容為:乾坤兩卦為基本卦,這兩卦爻位的升降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 礎。他以此乾升刊降說來解釋《周易》的經傳,並將此體例加以推廣,以陰陽爻位升降說來解釋其他卦。又認為一卦中其他各爻,也存在著陽升陰降,而且一卦中爻 位升降,就變化成另一卦。荀爽不僅以升降說解釋卦爻辭和《彖》、《象》二傳文,還用以解釋《周易》的基本原理。成為漢易中象數學的內容之一。著作有《周易 注》十一卷,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荀氏注》二卷,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有《荀爽周易注》一卷。惠棟《易漢學》、張惠言《周易 荀氏九家義》均對荀氏易說有所闡發。另著有《春秋條例》、《新書》、《詩傳》、《尚書正傳》等,多已亡佚。
王暢
東漢易學家。字叔茂。官南陽太守,長樂衛尉,至司空。通曉《周易》,為當時易學名家劉表之師。
宋衷
或 作“宋忠”。東漢著名學者。字仲子,南陽章陵(今湖北棗陽縣東)人。劉表據荊州,其為五業從事,治古文,善太玄,在荊州學派中最有影響。精通《周易》,解 易則取互體說。如釋泰卦六四爻《象》文“翩翩不富”時說:“四五體震,翩翩之象也。”(《周易集解》)引言乾升坤降,卦氣動靜,大抵出自荀氏。除解易外, 還以注揚雄《太玄》聞名於當時。曾與劉表共定《五經章句》。著作有《易注》九卷,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宋氏注》一卷。另有《太玄注》、 《法言注》、《世本注》等。
劉表
(142 —208)東漢末官吏。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漢獻帝時,任荊州刺吏,據有今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區,成為當時一股強大的割據勢力。主荊 州時,提倡經學,本人亦精通《周易》其易學近于費氏易;注《易》時,義與鄭玄為近,偶爾也有從京氏者。著作有《易章句》五卷,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 輯有《易章句》一卷。
薛虞
疑為漢魏間儒生。時代、裏籍、生平不詳。僅知其精研《周易》,易學著作早在唐即已佚。《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亦均未著錄,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中曾引其說。清黃爽《漢學堂叢書》輯有《薛虞易音注》、馬國翰《玉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周易薛氏記》一卷。
徐從事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東漢人,活動於西元二世紀中葉。唐劉知古《日月玄樞篇》引:“玄光先生曰:徐從事擬龍虎天文而作《參同契》上篇以傳魏君,魏君為作中 篇傳于淳于叔通,叔通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容字型大小無名氏注本序雲:“淩陽子於崆峒山傳與徐從事,徐從事傳與淳於君……第三卷淳於君撰,重解上下二卷, 疑于始傳魏君。”託名陰長生注本序雲:“蓋聞《參同契》者,昔是古《龍虎上經》,本出徐真人。徐真人,青州從事,北海(今山東昌樂)人也。後因越上虞人魏 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遂改為《參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補續其類……叔通親事徐君,習此經。”明楊慎《古文參同契·序》雲:“徐氏景休箋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楊慎所依託而無所據,雲:“曉序但稱魏君示青州徐從事,徐隱名而注之。鄭樵《通志·藝文略》,有徐從事注《陰陽統略參同契》三 卷,亦不言為徐景休。何以越二千年,至慎而其名忽顯?”餘嘉錫《辯證》亦不置辭。按,徐之名非出於明,而早見於唐,張玄德《丹論訣旨心鑒(或作“照”)· 金丹論》:“昔劉玄穆事魏先生,看火一年,忘情有疑,遂不遇百早夭;徐景休勒心積德,不怠昏旭,師授以藥,長生而仙,今在太白山……徐君魏先生、淳于公、 此三人各通至術,並神仙之流。”其事蹟多不可詳考。據前引數種資料,徐氏撰著在先,而《參同契》五言句較他種體裁更具原始性,故徐從事可能是《參同契》五 言句作者。
淳于叔通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梁陶弘景《真誥·稽神樞》雲:“定錄府有典柄執法郎,是淳於斟,字叔顯,主試有道者。斟,會稽上虞人,漢桓帝(147—167年在 位)時作徐州縣令……後入吳烏目山隱居,遇仙人慧車子,授以虹景丹經,修行得道。”[原注]:“《易參同契》雲:桓帝時,上虞淳于叔通受術于青州徐從事, 仰觀乾象,以處災異,數有效驗。”余嘉錫以為,陶氏所引必為漢魏人舊序,是可靠的。容字型大小無名氏注本序雲:“徐從事傳與淳於君。淳於君仰觀卦象,以器象於 天地,配以乾坤;以藥象於坎離,以配水火,則為日月;以鼎象於大白,亦為鎮星,以爐火城郭。餘六十卦以定升降消息,陰陽度數,二至加減,翻轉鼎器。所以便 造篇名《五相類》,類解前人,集後一卷,並前三卷,以表三才鼎藥。以象三光。”託名陰長生注本序雲:“更有淳于叔通,補續其類,取象三才,乃為三卷。叔通 親事徐君,習此經;夜寢不寐,仰觀乾象,而定陰陽,則以乾坤,設其爻位,卦配日月,托《易》象焉。”楊慎所注《古文參同契·序》雲:“淳于叔通補遺《三相 類》上下二篇,後序一篇。”仇兆鼇《集注》則訂淳于叔通撰《三相類序》、《大丹賦》、《鼎器歌》。均可參考。
魏伯陽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東漢人,生活於西元二世紀後葉。籍貫有數說,一雲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或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縣,據《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序》), 一雲吳人(今江蘇,據葛洪《神仙傳》),一雲“鄶”人(今河南密縣,據朱熹注本正文),一雲“魯”人(今山東,據託名陰長生注本正文)。《神仙傳》記載, 魏曾為低層官吏,後隱退。曾與弟子入山煉丹。丹成,服後假死,後復活。《參同契》正文“委時去害”以下段落,隱“魏伯陽著(或造、歌)”四字,為漢代緯書 筆法,亦稱“叟辭”(原始謎語)。這是魏伯陽撰《參同契》的內證。今本《參同契》不同文體之內容互有矛盾,故非一人之著。《神仙傳》雲:“伯陽作《參同 契》、《五(行)相類》凡二卷,其說如似解釋《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陰陽注之,殊失其奧旨矣。”彭曉注本序又雲魏 授《參同契》于徐從事與淳于叔通。但早于彭曉的道藏容字型大小無名氏注本序,託名陰長生注本序和唐劉知古《日月玄樞篇》大至都說依古經撰《參同契》,授淳于叔 通,後傳至魏伯陽。宋曾造《道樞·參同契下篇》雲:“魏翱,字伯陽。漢人,自號雲牙子。”又《正統道藏》似字型大小有《大丹記》、《參同契五相類秘要》,雲 “太素真人魏伯陽”所撰,為託名之作,“太素”云云,亦均不可靠。清字型大小《魏伯陽七返丹砂訣》,亦出後人手,非魏氏所撰。
陰長生
東漢人。生活于西元二世紀前葉。署名葛洪《神仙傳》雲,陰為新野(在今河南)人。漢光武陰皇后之族屬,師事馬鳴生,受《太清神丹經》以煉外丹。《抱樸子內 篇·金丹》雲:“近代漢末新野陰君合此太清丹,得仙。”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中:“故書[馬、陰]二君神光見世之言。自漢靈(168—188年)以 來,稱說故事,附於丹經。”可相印證。《雲笈七簽》卷106有“陰真君傳”,略同。薛大訓《神仙通鑒》卷九,雲魏伯陽從學于陰長生,為陰之弟子。《正統道 藏》所收陰長生《周易參同契》、《金碧五相類參同契》、《陰真君金石五相類》、《紫元君授道傳心法》、《陰真君還丹歌》等所注書均系託名之作,大多出唐人 之手。
紫湘居士編輯整理
推薦賞閱:
(一)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上古及先秦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821 (二)中國歷代易學人物--西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959 (三)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東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6012
(四)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三國兩晉南北朝(上)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4908
(四)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三國兩晉南北朝(下)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5896
(五)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上)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4772
(五)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中)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6168
(五)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下)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86381
(六)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元朝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149
(七)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明朝(上)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404
(七)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明朝(下)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528464
(八)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清朝(上)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0131
(八)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清朝(中)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0641
(八)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清朝(下)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66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