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唐宋時期(上)
2013/11/15 17:05:37瀏覽724|回應0|推薦2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易學人物簡明版

上古先聖羲皇作易以來,華夏文化的各個門類無一不打上了《易》的烙印。她之所以高居《詩》、《書》、《禮》、《樂》、《春秋》之上。而成為六經之首,不僅在 於她本身所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同時也飽含著歷代研易者的畢生精力和心血。本篇力圖沿著易學發展的歷史足跡,對歷代頗具影響的易學志士及學者名流做些扼要的介紹。


五、唐宋時期()

陸德明(550—630

隋唐間善言名理的經學家,音韻、訓詁學家。名元郎,字德明,以字行。蘇州吳(今江蘇蘇州)人。曆仕陳、隋、唐、曾任秘書學士、國 子助教、國子博士等職。曾受學于周宏正,善言名理,通曉《周易》,曾采漢魏六朝音切,給《周易》經傳文注音,又兼采諸儒訓詁,且考證各本異周,撰成《周易 釋文》一卷(即《經典釋文》第二卷),並撰《易疏》第二十卷。他常識淵博,所撰《經典釋文》三十卷,為漢魏六朝以來研究儒家經典音義的總匯。另又撰有《老子注》十五卷。陸元郎見陸德明條。

候果

唐初易學家。字行果。官國子博士。精研《周易》,其易學淵源于鄭玄而參以荀爽、虞翻之卦變。如釋乾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時,謂易有天道、人道、地 道,本于鄭玄而論三才之道。論升降旁通,又不失荀、虞之舊法。著《周易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曾引用,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周易候氏 注》三卷。

孔穎達(574—648

唐代經學家。字部達(亦作仲達、沖遠),諡號憲,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少聰敏,曾從劉焯問學。通曉經學,尤其明曉《周 易》、《左傳》、《尚書》、《毛詩》、《禮記》等儒家經典,兼善曆算。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唐代時,歷任文學館學士,國子祭酒等職。曾 奉唐太宗命與顏師古等人編纂《五經正義》,此著作以後便成為經學注疏的定本,科舉考試經學的標準。並曾與魏徵等人撰寫成《隋書》。對《周易》有精深研 究,易學觀主要有:(1)義象兼采。在論述《周易》體例時,一方面採用王弼取義說,另方面又糾正王弼派鄙視取象將《周易》的體例單一化、絕對化。認為物象 和義理應統一。(2)易理備包有無。在論述《周易》原理時,摒棄了王弼派貴無賤有的思想,將王弼派所講的虛無實體解釋為自然而有,自然無為或不知其所以然 而然。道謂自然而生。(《周易正義》卷七)將玄學中的貴無論的崇有論融合。是知易理備包有無……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即無也;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即有 也。(《周易正義》卷七)(3)乾坤二元論。繼承了漢易的傳統,認為六十四卦皆來自乾坤兩卦。並通過對乾坤二元的解釋,宣揚了以陰陽二氣為核心的世界 觀。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類生活都為陰陽二氣變化的法則所支配,並由陰陽二氣所構成,將陰陽二氣看成是天地萬物形成和變化之本原。(4)太極說。圍繞大衍義的 問題,解釋了太極,以太極元氣說否定了虛無實體說,拋棄了《易緯》中的太易說和大一神說。易學著作有《周易正義》、《周易正義序》。其中《正義》是採用王 弼注和韓康伯注,並對王、韓二注作逐句解釋,故亦被稱為孔疏。

李通玄(633—730

唐朝佛學家。世稱李長者,太原(今屬山西)人。因曾居方山土龕中,日食棗柏少許,故人稱棗柏大士,亦稱方山大士。少通《易經》,年 四十,方專心內典。遊五臺山遇僧,得受華嚴大意。以《周易》解說佛教華嚴宗教義。年九十六坐化。著作有《華嚴論》四十卷,《決疑論》四卷,《略釋》一卷, 《解迷顯智成慧十明論》一卷及諸偈贊等,並傳於世。

     一 行(683—727

唐朝高僧,天文學家。即僧一行,世稱一行阿闍(she)梨。俗姓張,名遂,卒諡大慧禪師。巨鹿(今屬河北)人,一說是魏州呂梁(今屬 河北省)人。為太祖功臣張公開瑾之孫。為逃避官場鬥爭,二十一歲出家為僧,先從荊州景禪師,旋從嵩山普寂學禪,後從善無畏、金剛智學密法,又參與善無畏譯 場,助譯《大日譯》並作《大日經疏》,後成為我國佛教密宗之祖。飽覽經典,精通天文曆法,並善於吸收漢易中的合理成分,引用卦氣說來解說曆法。其經文多同 于孟京之學。曾推《周易》大衍之數,立術以應炎,改撰《開元大衍歷經》。指出孟喜易學的特點是以《周易》卦象解說一年節氣變化並根據孟喜卦氣說製作卦氣 圖。開元九年(721年),因舊曆法預報日食不准,奉詔修訂曆法,終於在開元十五年(727年),製成唐朝最好,亦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大衍曆》,它的體例格式在中國採用西法之前,為歷代編曆者所沿用。又曾與梁令瓚共同製成黃道遊儀和渾天銅儀,其中黃道游儀用以重新測定一百五十餘顆恒星的位 置,並據此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恒星位置變化的現象,以漏水轉動的渾天銅儀是現代時鐘的雛形。組織在全國十二個地點的天文觀測,並根據南宮說一組的測量, 歸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的長度這在科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其著作有《一行易篡》,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為《易篡》一卷,另有易學著作《卦議》及 《大日經疏》、《大衍曆》、《七政長曆》、《心機算術》、《攝調伏藏》、《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七星護摩法》等。 

李鼎祚

唐代經學家。資州磐石縣(今屬四川)人。以經術稱名於當時,曆官左拾遺、秘書省校書郎、殿中侍御史。為唐代提倡漢易象數文學的代表。其易學觀可歸納為:在對 《周易》體例的理解上,主取象說,認為易學應講天象,並斥王弼後學不談天象乃裏俗小曲;在對《周易》既講天道,也講人道。取聖人取象說,解釋八卦的起源。 發揮了漢唐的元氣陰陽說,否定王弼派以玄學貴無論解易,提出元氣絪縕說解釋天地萬物的形成,並以此說來解釋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認為《周易》是儒、釋、道三教的始基,九流的鎖鑰,治國,齊家和修身的正術。曾彙集漢易系統中象數派的注釋,收集了從子夏、孟喜、京房到伏曼容、孔穎達等 三十五家之說,其中以荀爽、虞翻、幹寶等人的注解為收集最多者。並採納了如王弼、何景、韓康伯等玄學派的注解,又加以自己適當的訓解,撰成繼孔穎達《周易 正義》後所出現的又一部總結兩漢以來易學、意在糾正孔疏之偏的著作——《周易集解》。另著有《連珠明鏡式經》(又名《連珠集》)、《平湖論》等。   

孫思邈(581—682

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較深的研究,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注重醫易關係,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著名論點,善用《周易》盈虛消息理論來闡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他的醫學思想充滿了易具醫理、醫為易用的觀點。對後世醫易學影響 很大。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為中醫重要著作。

崔憬

唐代易學家。生活年代在孔穎達之後。精通《周易》,解易時注重義理,不墨守王弼《周易注》,而于荀爽、虞翻、馬融、鄭玄之學有所窺見。詮釋《周易》經文時, 好為新說。易學觀主要表現為在對《周易》體例的理解上,以取象說為主,以卦象為《周易》的根本,但又不排斥取義說。既不同于王弼鄙視卦象,不贊成取象說 的易學,又不因襲漢易的象數之學。強調取象,重視卦象,主張通過卦象研究易理。在對《周易》原理的解釋上,拋棄了孔穎達《周易正義》中以玄學解易的形式, 並辯論了三個同哲學有關的問題:(1)在大衍之數上,他的論述以及太極說,不以不用之一為虛無實體,以四十九數未分為太極,並認為八卦蘊藏在大衍之數之 中,這在易學上就推導出六十四卦是太極自身的展開的結論,在哲學邏輯上就推衍出天地萬物是世界本體自身展開的理論。(2)在道器關係上,以器(指卦爻象) 為體,以道(指卦爻變易的功能和性質)為用,這種體用觀,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性質,後來對宋明易學中的功利派影響很大。其置形器於第一位,將孔穎達《周易 正義》中的自然無為之道,歸於形器的功能和作用,拋棄了其玄學的形式和遷道後器的觀點,從而在易學上作出了貢獻。在卦象和義理的關係上,從取象說的立場出 發,認為沒有乾坤兩卦象,即沒有易之形器,也就沒有陰陽爻象變易之道,陰陽變易之理存在於卦爻象之中。(3)在對《序卦》的解釋中,闡發了對立轉化的 思想,為唐代易學哲學史上所罕見。總之,崔憬易學可說是從漢易轉向宋易之先驅。著作有《易探玄》,已佚,但其佚文可見于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清馬國翰曾 采《周易集解》所引崔憬的遺文一百八十餘條,在《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為《周易探玄》三卷。 

彭曉

五代時人,字秀川,號真一子。永康(今屬浙江)人。仕後蜀孟昶為朝散郎、守尚書祠部員外郎,賜紫金魚袋。《十國春秋》卷五十七、《三洞群仙錄》、《曆世真仙 體道通鑒》卷四十三,均有彭曉偉略。後者雲:彭曉少好修煉,自號真一子,與擊竹子何五雲善。孟蜀時明經登第,累遷金堂令,遇異人得丹訣,注《陰符經》、 《參同契》、《金鑰匙真一訣》。彭曉撰注今存《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還丹內象金鑰匙》(又稱《墨鉛水虎論》或《紅鉛火龍 訣》),依據當時內外丹結合的傳統,在此三書中解釋了《周易》、黃老與內外丹三者一致的原理和功法細節。 

張根(1061—1120

北宋學者,字知常,號吳園。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元豐進士。曾請徽宗清心省欲,以遏止禍亂之源。曾通判杭州,提舉江西常平;嘗論黨籍之害;後複力陳花石 綱之弊,忤權貴,累貶彬州安置。說《易》不主漢儒象數之學,亦不涉宋代河洛之談,唯論釋《周易》經文義理。注文簡略,無節外生枝之弊,于經文頗有發明。著 有《吳園周易解》、《春秋指南》等。

耿南仲(?—1129

北宋開封(今屬河南)人。字晞道。元豐進士。徽宗時,為東宮官多年。飲宗即位,命簽書樞密院事。靖康元年(1126),進同知院事,旋為尚書右丞、門下侍 郎,堅主對金割地乞和,出使河東舍營,議割地事,嫉李納位越己上,每與異議,盡罷戰守之備。後赴相州,向康王越構勸進。高宗即位,鄙其為人,累貶安置南雄 軍,卒于道作文言傳,稱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作象傳稱雲雷屯,君子以經綸行止。斷以天理,所以教占者之守道艱險;濟以人事,所以教占者盡道。其曰無大 過,當指論是非,非論禍福。其畏戰主和,依違遷就,即此苟求無咎,與無拂天道之說有關,因經術之偏,禍延國事。然其大致因象詮理,隨事示戒,亦往往切實有 益,究勝於高語玄虛,推衍奇偶晦蝕,可節取所長。著有《周易新講義》。 

李衡

宋代江都(今屬江蘇)人。字彥平,自號樂庵。登進士第。授吳江主簿,有部使官依勢作威,遂拂衣而歸。後任溧陽知縣,專心誠意教化民眾,累拜侍御史。年老請 歸,以秘閣修撰致仕。居昆山,聚書逾萬卷。蜀人房審樹撰《周易義海》共一百卷,其義重複,文辭冗瑣,李衡乃採摘精華,刪削厘定,並補入程頤蘇軾、朱震三家 之說,撰成《周易義海撮要》。另有《樂庵遺書》。 

沈該

南宋學者。字守約,一字元約。湖州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第進士。紹興間為禮部侍郎,出知夔州。二十五年(1155)召還,為參知政事。次年,進左僕射,同 平章事。二十九年,以老請罷,提舉洞若觀火霄宮。精于《易》。說《易》以正體發明爻象之旨,以變體擬議變動之意,以求合於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義。其占則 全用《春秋左傳》所載筮例。南渡以後,言《易》者不主程頤之理,即主邵雍之數,沈該《易》說獨考究遺經,認為三代以來之占法,違時異尚;而《春秋左傳》去 古未運,所記蔔筮,多在孔子之前,孔子贊《易》,未聞一處斥其謬誤。著有《易小傳》。 

朱震(1072—1138

南宋學者、易學家、易學史家。字子發,世稱漢上先生。荊門宮(今湖北荊門)人。一說邵武(今屬福建)人。政和進士,早年曾任州縣地方官,後被召為太常春秋博 士、經筵侍講。精于易學,對兩漢以來的易學流派以及北宋以來易學的發展都進行了探討。自謂其易學以《易傳》(指程頤的《程氏易傳》)為宗,和會雍(邵 雍)載(張載)之論。(《進周易表》)程頤、張載、邵雍是其易學的三個主要來源,並兼采漢唐以來的觀點加以補充。提出宋代易學傳授系統:濮上陳摶以 《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 頤,程顥……種頤述《易傳》,(張)載造《太和》、《參兩》等篇。(《漢上易傳·系辭》)其說對卦爻象和卦爻辭的解釋,繼承了漢易取象說,並吸取了互 體、卦變、納甲、飛伏、五行、卦氣等說。象數學派分化為兩源,一派主張有數而後有象,以邵雍為代表,一派主張有象而後有數,朱震為代表。對筮法的解釋,主張有氣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太極說是將《系辭》易有太極章,大衍之數章和《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這三章觀點揉合在一起加以解釋的,發展了 象數學派的太極觀。乙太極為混沌未分之氣,稱其為此本于張載合則混然說。但漢易如《乾鑿度》以太極元氣來于虛無,張載的太極說又流於清虛一大, 朱震太極說則拋棄了虛生氣說和清虛觀念,而以混而未分解釋張載的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對程頤的體用一源說批判地繼承,認為為世界本原,在理 氣問題上,不以道和理為本原,也擺脫了道家太極觀的影響。其《易》起於南宋,獨標象數之幟。《易》圖之多,開創了後代許多易學家大畫《易》圖的先例。雖沒 有突出的創造,但能綜合前人象數學的成就,作了自己的闡發。對漢易和北宋的象數之學作了一次總結。為象數派的易學提供了一套理論體系,物件數學派觀點的整 理和介紹,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對清代漢學家研究漢易和圖書派的演變,起了很大的影響。但其易學文辭繁雜,朱熹責其解易如百衲襖,不知是說什麼。(《朱 子語類》卷六七)其象數學的神秘主義的糟粕甚多,把人事的吉凶悔吝,地位的尊卑貴賤都歸之卦變。著作有《漢上易傳》、《周易卦圖》、《周易叢說》。    

李 光(1078—1159

南宋易學家。字泰發,號轉物居士,又自號讀易老人,諡莊簡。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西北)人。崇甯進士。靖康中,曾劾蔡京、王黼、 朱勔、李彥,反對割三鎮與金。紹興元年(1131),累遷吏部侍郎,建議駐華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守江淮。督臨安行在營繕事,不騷擾百姓。八年,參知政 事。秦檜欲用其名壓制反對和議者,及檜議撤守備,謀削兵權,他面斥檜懷奸誤國。和議成,安置藤州,移瓊州,論文考史,怡然自適。檜死,複官。主張解 《易》不應拘泥於象數,而應明人事,其解《易》往往依經立義,因事抒忠。引史入易,以史證易,因反對秦檜和議,假借易學道出其政治觀點。所論大都切實近 理,然不免牽合附會。著有《讀易詳說》、《莊簡集》。

   

鄭剛中(1088—1154

南宋易學家。字享仲,一字漢章,號北山。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紹興進士。以秦檜薦於朝,不敢言檜之非。為川陝宣諭使,諭諸 將罷兵,旋任陝西分畫地界使,拒金過分的領土要求。後為四川宣撫副使,選將屯守,除去雜稅,治蜀有績。秦檜怒其專擅,累貶封州(今廣東封開東南)安置。善 易學,兼重理、數。兼取漢學,不主一家。能博采眾說,凡荀爽、虞翻、幹寶、蜀才九家之說,皆參互考稽,解義不拘成說,能自出新意。著有《周易窺餘》、《北 山集》、《西征道裏記》。  

郭雍(1091—1187

南宋學者,易學家,字子和,號白雲先生。河南洛陽人,隱居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乾道中守臣薦於朝,召之不赴,賜號沖晦處士, 後更封頤正先生。其父忠孝,師事程頤,著《兼山易解》。其說承繼家學,本于忠孝,故以家傳為名。朱熹稱《兼山易解》溺於象數之為,陸遊跋稱其父子實傳程頤 易學。觀其所著,大抵剖析義理,與程頤《伊川易傳》相似。其謂:易之為書,其道其辭,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的人。但實非專主象數,陸遊所稱近實。馮椅 《厚齋易學》深斥其非,已為公論。淳熙初,學者集二程、張載、游酢、楊時及其父子有關《周易》著作為《大易粹言》。另有《郭氏傳家易說》、《傷寒補亡 論》。

都挈

南宋丹陽(今屬江蘇)人。字聖與,紹興中由進士累官吏部郎中、太府少卿、淮西總領。父都郁為惠州教官,留心易學。其承家學,論《易》專明變體,就是《左傳》 所載諸占,所謂某卦之某卦者為變體。古周易原有此一義,但因古書散佚,此說不傳。都氏據義理揣摩,求其概略。其中有牽強穿鑿之處,但瑕不掩瑜,可備一家之 說。著有《易變體義》。  

程大昌(1123—1195

南宋經學家。字泰之,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紹興進士。曆官著作佐郎、國子司業,浙東提點刑獄,吏部尚書等,以龍圖閣學士致 仕。有政聲。生平篤學,於古今事無不考究,尤精地理之學。論《易》發明劉牧的河洛之學。首論五十五之數,參以圖書大衍為易之本原,而卦變揲法皆有圖論,往 往斷以己見,超出先儒之說。所論分爻值日,乃出於京房、焦延壽卦氣,其始於中孚,本用太初法,與孔子所謂乾坤之策當期之日不合。複姤生卦說始于邵雍,但乾 坤生六子《說卦傳》有明文,不得先有六畫之卦,後有三畫之卦。鄭康成用十日、十二表、二十八宿以應大衍五十之數,本於乾鑿度,與馬融增北辰,荀爽增用九、 用六,不過以意決擇附會,初無不易之理。張行成別立二十五數以推大衍,則是五十五數之外,別有十五數,更非孔子所曾言。雖排斥先儒,不能脫南宋之風氣。然 其參互折衷,皆能根據大傳,于易義變有所闡明。易著有《易原》、《易志通言》。另有《禹貢山川地理圖》、《考古篇》、《演繁露》、《雍錄》等。

 李石(1108—?)

南宋學者,字知幾,號方舟。資陽(今屬四川)人。紹興進士乙科。為成都戶掾,紹興二十七年(1159)薦為太學博士。因直情徑行,不附 權貴,罷為成都學官,為彭州副職,知黎州。入為都官員外郎,複出知合州、眉州,除成都路轉運判官。淳熙二年(1175)放罷,出主石室,閩越之士不遠千里 而來,刻石者眾多。易說專論互體,每卦標兩互卦之名而以爻詞為證。王弼稱互體、卦變均不足取,於是棄象不論。互卦及動爻變化,其說見於《系辭》,其法著于 《左傳》,歷代諸儒,有從相承,一概排斥,未免偏涉玄虛,故其說專辯駁王弼之學。著有《方舟集》,易著《方舟易學》收在此集中。 

張行成

南宋學者,易學家。字文饒,一作子饒,邛州臨邛(今四川邛崍)人。人稱觀物先生。紹興(1131—1137)進士。曾為成都府路鈐轄司斡辦公事,乞歸,杜門 十年,專意著述。乾道間,表進其書,除直徽閣,官至兵部郎中。精《易》,通術數之學,據邵雍《先天圖》和《觀物外篇》的易卦推衍義,以十年時間著成 《皇極經世觀牧外篇術衍》十八卷。認為理、數、象存在於事物之先。以為宇宙的本源,並根據象數原理構成世界的圖式。為邵雍象數的繼承者。魏了翁 概括其學特點:(張)行成大意,謂理者太虛之實義,數者太虛之定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數,因數而有象,既形之後,因象以推數,因數以知理。(見《宋元 學案·張祝諸儒學案》)著有《易通變》。其書漫引旁推,萬事萬物,一一歸之于數,發明之處甚多;另著有《皇極經世索引》、《潛虛衍義》、《元包數總義》、 《翼元》等。  

楊萬里(1124—1206

南宋詩人,易學家。字廷秀,號誠齋,諡文節。吉州吉永城今江西吉水)人。紹興進士。曾官隆興府奉新縣知縣、漳州知縣、常州知 縣、廣東提點刑獄、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左司郎兼侍讀、秘書臨、寶謨閣學士等。早歲從學于張浚,晚年拒與韓侘胄合作。力主抗金,曾上《幹慮策》。力攻 投降之非策,憂國憂民。才識廣博,秉性剛直敢言,為官廉潔不貪。其《易》說屬於義理學派。發明程頤易學,與以邵雍為代表的象數學派、圖書學派相對立,同時 也受張載的影響。其《易》說觀點及特徵如下:(1)認為易者聖人變通之書也。(《誠齋易傳·序》)主張學習《周易》目的,是在人事得失、社會治亂中掌 握其法則,轉災為福,轉危為安,轉亂為治,實現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之道,使萬事萬變歸於中正。(同上)《周易》並非只是算命、蔔問吉凶, 更重要的是,依據過去的經驗,預知未來的事變。即前知,亦即以已往之微,知方來之著以已往之盛,知方來之衰也。(《誠齋易傳·說卦》)《周 易》卦爻象和卦爻辭反映了事物變化的法則。(2)引史證經,為其易學的一大特徵。《誠齋易傳》對各卦和各爻義的解釋,幾乎皆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言行加 以論證,以說明《周易》乃聖人通變之書。把《周易》看成是治理國家的一部教科書。(3)其解《周易》除引史證經外,還注重從文字和義理兩方面串講,力求文 理貫通,不拘於文字訓詁和注疏形式,體現了宋學解經特色。(4)易之道天理而已。認為聖人依天地之道而作《易》書,但不能創造天地之道,天地出於易而易 非出於天地,聖人作夫易而易不作于聖人也。(《誠齋易傳·系辭》)《周易》是聖人效法天地之理而寫成的。關於理、象、辭、數,其易說認為,易之理最為根 本,有未畫之易即易之理,才會產生有形有象的東西,才有卦爻象、卦爻辭和揲蓍之數、天地之數。此是對程頤易學有理而後有象有理則有數的發揮,故 把易之道稱為天理。易學哲學上反對周敦頤以無極太極為虛無的觀點,認為混沌元氣是宇宙萬物的根源。易學哲學受孔穎達太極元氣和張載氣論的影 響,企圖將陰陽二氣周程氏天理說揉為一體。但因其在易學上主張有理而後有象,故終不能從程頤的理本氣末說中解脫出來。主要易學著作有《誠齋易傳》,其子楊 長孺謂其書:閱十又七年而後成書,平生精力,盡於此書。(《誠齋易傳·申送易傳狀》)另著有《庸言》、《誠齋集》,對《周易》經傳也有解釋和闡發。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學家。著名易學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號晦翁。晚年徒居建陽(今福建)考亭,又主講紫陽書院,故別號考亭,紫陽。卒諡文。世稱朱文 公。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進士。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軍,秘閣修撰等職。任地方官興利革弊,有惠政。主張抗金,認為和議有百害而無一利(《壬午應詔封事》),強調蓄銳待時,反對盲目用兵。為官不過十年、教授四十餘年,弟子眾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均有研究,博極群書,融會貫 通,會眾說而折其中,精于《易》,影響極大。受學于二程三傳弟子李侗,集周敦頤、邵雍、張載等北宋以來易學家之大成,獨立發揮,形成自己的體系。其易學批 判地吸取了各家的觀點,以程氏易學為骨幹,融會各家的長處。吸取了歐陽修易說中某些論點,提出易本蔔筮之書(《朱子語錄》卷六十六),上古之民,知識 未開,故聖人立龜以與之卜,作易以與之筮,使之趨利避害,以成天下之事。(同上)試圖說明《周易》的本來面貌。不贊成以義理注解卦爻辭的文義和名義, 要求從蔔筮角度注明其原意,但又認為此蔔筮這書中包含著天下萬物之理,需後人揭示闡發。其說對義理學派、象數學派均是一大衝擊,發前人所未發。闡發了程頤 的假像以顯義說,提出易只是個空底事物,(同上)即以卦爻象和卦爻辭為表現一類事物之理的形式,視《周易》三百八十四條爻辭為三百八十四條公式,可代 入一切有關事物。將《周易》內容抽象化和邏輯化。吸收了圖書學派的中五太極說的朱震的大衍之數說,以卦爻象為太極之數自身的展開,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程頤的 體用一源說,在哲學上完成了理本論的體系。吸取了邵雍的加一倍法,說明太極自身展開為卦爻象的過程,用來豐富本體論的體系。還吸引了張載和朱震易學中的陰 陽二氣說,以二氣變化的法則解釋物質世界變化的規律。認為易只是一陰一陽。(《朱子語錄》卷六十五)《易》雖為蔔筮之書,但其蘊藏的基本原理是陰陽變 易。其一陰一陽指陰陽之理和陰陽之氣。須識理、象、數、辭四者未嘗相離。(《朱子語錄》卷六十七)四者之所以結合在一起,是因為象、數、辭皆是陰 陽之理的表現形式。關於陰陽流行,提出(1)主一氣說。以一氣說明流行即轉化之推移,乃一氣之消長。(2)漸化和頓變說。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 成。3)以程頤陰陽無始說解釋周敦頤互為其根說,指出陰陽流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無始無終,迴圈不已。(4)提出陰陽各生陰陽說。萬事萬 物各分陰陽,一事一物各分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交錯對待。總結了問及此事人的辯證思維。以體用一源的本體論觀點,解釋了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將漢 唐和北宋以來易學哲學中的宇宙生成論,轉變為本體論的體系。其本體論不限於自然,並且貫徹到認識論、人性論功行和道德修養等領域,對儒家哲學的發展作出了 貢獻。其易學站在義理學派的立場,對北宋以來的易學發展作了一次總結,在易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所宣導的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統治階級的理論工 具,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朝鮮、日本稱朱子學,曾一度十分盛行,在東南亞和歐美,朱學亦受到重視。著有《周易本 義》、《西銘解》、《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等,後人編有《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錄》等。

 

紫湘居士編輯整理

 

 

 推薦賞閱:

((一)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上古及先秦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821

(二)中國歷代易學人物--西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5959

(三)中國歷代易學人物--東漢時期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46012

(四)中國歷代易學人物--三國兩晉南北朝(上)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4908

中國歷代易學人物 ─ 三國兩晉南北朝(下)

http://blog.udn.com/roorgo2931/9455896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orgo2931&aid=948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