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2/01 11:38:47瀏覽8692|回應4|推薦86 | |
舒伯特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我一般都直接稱呼為D.960(作品編號),寫於1828年9月,但在正式出版前,舒伯特就於當年11月去世,這首曲子就成為他最後的鋼琴奏鳴曲,同時期他也寫作了D.958,D.959這兩首鋼琴奏鳴曲,算是一套三組的作品。 然而在出版之後(出版社將之獻給舒曼),並沒受到注意,就連很推崇舒伯特的舒曼,也沒有太大興趣,要等到二十世紀才普受好評,如今已是能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並肩的大作,這一定是有什麼特殊的原因。 我認為,可能就是出自於曲子太長~第一樂章加計重複,大概要演奏二十分鐘,其他還有三個樂章雖都比較短小,全部演奏也要四十分鐘左右,說實在的,這種四樂章的設計連同時代的貝多芬都不多見(多半都是三個樂章),D.960的布局就像他的最後交響曲"偉大"一樣宏大,難免讓人覺得冗長。 但這首奏鳴曲一直是我的至愛,尤其喜歡李希特彈奏的版本,第一樂章大概就要24-25分鐘了,舒伯特晚年流浪般的孤獨,擁抱世人的熱切,灰暗的情緒,對溫暖甜蜜的家的憧憬,以及為時已晚的痛苦,都表露無遺,令人深深感動。而其他的樂章也暗藏密碼,猶如一個完整的故事,必須聽完才行,當然皮耶絲的版本也是我喜歡的,以下就以她演奏的2013年唱片(DG)來當範例。 第一樂章”適度的行板”一開始,就是一個如歌似的旋律,作為第一主題,簡單但充滿感慨,延伸的很長,這種以歌謠式主題作為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方式相當特別,前例有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第二十八以及三十號,後續像是布魯克納的第七號交響曲,馬勒的第九交響曲,法朗克的弦樂四重奏~而且,都是在作曲家的晚期,這讓我們思索,這種形式不同尋常的深度… 還有這個主題雖然簡單樸素,和聲卻暗藏玄機,例如低音是連續用降B大調的主音降B,與上方的旋律形成了不和諧的糾結,更意想不到的是,舒伯特在主調三和弦中,摻了一個E音(0:04),與降B剛好形成不和諧的增四度魔鬼音程,還在強拍,聽來就像在天使的翅膀上,長出了怪異的毛邊: 我不太理解舒伯特為何要使用這樣的和弦?這不是一首平靜樸素的曲調嗎?但他就是這麼做了,也是為什麼在這平靜的湖中,卻覺得暗流處處。 這個音與後來低音的顫音出現的降G音(0:22)都不在調性和聲內(這是降六級音,暗示著小調),也很快就解決了,但他們依然是存在的,而後面的下降音階(0:40),更因為半音下降到第六級主和絃,也含有小調的悲傷成分~ 這低音的顫音更給人陰暗,與嘆息之感,好像一下子掉進了黑洞,爬起來再開始(0:59)三度轉調,不偏不倚進入降G大調~這恐怖的音就這樣變成了主角,來開展曲子,我們似乎要迷路了...卻靠著上述那兩個不和諧音E音&降G音形成的增六和弦連打(1:31),負負得正,才解決到主調的屬音F,堅定的回到第一主題,但也變的更悲情了... 或許你會說~至少那低音的顫音不見了吧?才怪,只是換了個方式,先聽到那深沉而強勁的低音,又變成升f小調的第二主題(2:04),下降旋律來自第一主題的後半,這個調性的同音異名~不用懷疑就是剛剛那個降G音,所以這只是那些低沉顫音的放大版,舒伯特只用短短幾個音就轉到這調,手法十分大膽,又靠著掙扎的迴音與顫音讓E音出現(又來了,3:05),以此到F大調~跳動式的第三主題(3:16),一切終於變的活潑明朗了~但不要忘了,這裡又是E音的作用,還是在其陰影下,而且低音部分有鬼...停下來後,鋼琴像豎琴一樣撥奏降B大調音階(4:39),為呈示部結束而準備,然而小結尾出現了一堆奇怪糾結的音(4:54),這其實就是那些低沉顫音的另一種形式~只是更加奇怪些,就像魔鬼的樂園。 呈示部在這樣的氣氛中,又重複開始了(5:27),結束後到發展部,這是從第一主題開始的(10:29),果然就是E大調,氣氛變得怪異,且很快轉到下屬調A大調,這也大有玄機,到第二樂章就知道了。在第二主題的下降音階後,第三主題開始跳躍(11:01),想努力避開,靠的是不斷模進轉調,卻逐漸被其低音制約,這就是我前面說的:有鬼。這低音隨後轉為糾結(11:15),更生出一大堆的毛邊,讓人恐懼,與他以前的歌曲”流浪者”(Der Wanderer)前奏的鋼琴部分很相似,原來~這就是陰沉流浪者的到來!先前他潛伏在活潑的第三主題中,現在才現身,無家可歸的灰暗心境,就這樣漂浮似的,不斷的宣洩出來:
這樂章值得大書特書,因為有三個主題群,又都發展的很徹底,再加上那些灰暗靜默,與休止符的段落,就像冥想與深呼吸,所以樂章很長,尾聲反而就短了,不然恐怕會太囉嗦。我們也不時可以聽到恬靜與安寧的外表下,藏有糾結與暗流,兩者不斷輪迴,最後的尾聲只是換了個裝扮躲過,並沒有真正解決,因為~流浪者仍然是無家可歸。
第二樂章”持續的行板”曲式簡單,就是A-B-A的三段式,但這是升c小調~也就是那E大調的關係小調,我們仍被這屬於毛邊的奇怪調性糾纏住,無法回家。A段左手一直像撥弦一樣彈出橫跨三個八度的升C音,持續了多個小節,還要用弱音踏瓣,右手則彈出二聲部靜靜的下行與上行音階,狀甚無奈…注意曲子用E大調本位和弦的時刻,就比較光明些(0:18)(1:12),雖一度升高,但還是莫可奈何的回去陰暗的升c小調。這種持續的模式,會讓人覺得幾乎沒有什麼不同,從而造成時間的停止感~這與他著名的,差不多同時期寫作的弦樂五重奏第二樂章是同樣的方式。 B段則光明的多(3:16),轉到了E大調的下屬調A大調,雖然又帶點小調色彩(3:39),這在上個樂章剛開始就使用過了,這方式似乎是讓光明更得來不易,同樣的旋律更重複了好幾次,想要站穩在A大調上,最後卻還是失敗,回返到A段的升c小調(5:36)。 (有趣的是,這樂章的主調性與上個樂章相去雲泥,但兩者中間的部分~都是A大調,這個調性也是舒伯特上一首奏鳴曲D959的主調,D959流浪到這裡來了嗎?...舒伯特生前認為這兩首曲子,加上D958,是要一起出版的,不能分開) ...這段聽來只是前面A段的重複,然而突然半音都後退消失了(6:35),曲子乾脆轉為C大調!這奇蹟其實也是用升c小調與C大調的共同音~E音所造成的,魔鬼至此成了救世主了~而這旋律也很重要(到最後樂章就知道):
第三樂章”優美且活潑的快板”開始了,以貝多芬詼諧曲的標準來看,真是太柔美了~這也是ABA形式,A段開始時雖是回到了整首曲子的主調降B大調(只能說悶了那麼久,真是舒服啊),但很快就轉回降D大調(0:15),這正是上樂章結尾升C大調的等音變換,舒伯特只用了兩者共同的F音在高音不斷強調,就達成了這奇蹟,不過由於降B大調的第三音是D,到降D其實已掉了一個半音,所以聽來活潑,卻暗藏某種黯淡氣息,結尾又輕描淡寫,轉回了主調降B大調。 B段開始(2:12),怎麼又轉去了降D大調?看來,我們還是離降B大調的家很遠...有些失望,並且不時進到關係調降b小調,這是降B大調主調的示弱,反而陷入了危機,最後是好不容易回到降D大調。A段雖以原樣再現(3:12),但一樣陷入與降D大調的交替,沒能真的走出來,還是不斷輪迴,就結束這短小的樂章。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是個輪旋曲結構,也就是一開始&後來的部分會一直輪替出現,也會在後來的部分出現些新東西,形式是A-B-C-A-D-A-B-C-A-尾聲,特色是節奏強烈,與前三個樂章顯有不同。 A段剛開始的G音讓人有點意外,這就是舒伯特讓人驚訝的作曲方式,有人說這是c小調,但明明就是主調降B大調。至於旋律有將主音降B升了個半音到B(0:04)~這只是混淆調性的煙霧彈...但要注意的是~這個G&B音,就是e小調主和弦音其中之兩個,那陰魂不散的e音毛邊,還是暗地糾纏不清啦~ 主題藉由G連續降兩次半音,到了F,很快就回到屬調降B大調,盡力不受干擾。可愛溫暖的B段主題乾脆直接由F大調開始(1:16),注意~E音作為其導音仍在其中,這主題還有個玄機,就是與第二樂章最後突然轉C大調的段落旋律極相似,提醒我們"魔鬼轉個身,就能變天使的",但其低音部分要小心~這正是第一樂章的流浪者啊…你看~後面不就陰沉的出來了嗎(1:56)?...這天使心的旋律瞬間就沾滿了灰暗的泥巴…. C段挺身對抗(2:25),F大調轉為f小調,經過銳利複點音符的廝殺,終於轉回純然的F大調(2:55),灰暗的音型變成了清朗的琶音,流浪者好像洗得乾乾淨淨了...這段與D958的第四樂章中間有點相近,也是其中最清新的部分。回到A段(3:38),再加上一個有些發展,插入性質的D段,又回到A段,注意B段再來臨時(5:44),用了主調降B大調,是為了結束做準備,也符合奏鳴曲式的原則。 C段又由降b小調開始(6:50),同樣又被降B大調洗禮(7:22),A段第四次出現(7:54),我們又在裡面輪迴打轉了嗎?...幾個停頓後(讓人想起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突然速度轉到急板(8:16),終於將A段主題的下降音階流瀉出來,不要忘了第一個音~就是第一樂章低音顫音的降G,就這樣解決了,但怎麼毛邊E音,又出現了呢(8:25)?而且還好幾次: 這就是舒伯特的巧思,這首奏鳴曲真的要聽到最後,才能明白,妙的是這個音在第一樂章那種甜蜜的悲傷中,是個魔鬼的毛邊,但在這純粹的歡欣中,反而是詼諧的可愛了!~就這樣,流浪者歡快跳躍的回家,這不僅是這首奏鳴曲的家,也是另外兩首憂鬱的c小調(D958)&遊蕩的A大調(D959)的家,更是舒伯特一生想望的那個溫暖的家,不再有延宕、輪迴與風霜,曲子就快速以降B大調結束。 延伸閱讀:舒伯特《冬之旅》的故事情節與音樂描寫 Anton Li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