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13 11:12:53瀏覽3886|回應6|推薦93 | |
我覺得奇怪的是,舒伯特雖然也有九大交響曲,但有名的大概就是第八號「未完成」與第九號「偉大」,那其他的七首呢? 其實我也不例外,尤其第一,二,三首根本是完全陌生,好像不存在一樣,但德弗札克的一句話提醒了我:我越聽這些交響曲,就越感到神奇。 這次衛武營要舉辦「瘋迷24舒伯特」音樂會,我覺得很有趣也買了票,據說要演奏舒伯特的九首交響曲,那我就趁這機會,來聽聽第一號吧。這首交響曲寫於1813年,那時他才十六歲,前一年母親去世,他還在皇室寄宿學校就學(此乃維也納音樂院的前身),至於寫作的動機不明,可能是為了呈獻給校長(分譜有獻辭),也是他在學校學習的總成果,可能在1813年進行過首演(但不確定),正式首演是在1881年的倫敦水晶宮音樂會,此時舒伯特早過世超過50年了...同時創作的還有為母親葬儀寫的「垂憐曲」,以及為父親盛名日所寫的清唱劇,大多是宗教音樂。 樂器編制特殊的是長笛只有一支,其他則是雙管制,連法國號小號也是兩支,還加了定音鼓。 第一樂章 D大調 Adagio - Allegro vivace 2/2拍子,從慢板的序奏開始,以分解和弦為特色,也帶有短促的複點音符,但旋律其實是長長的半音階下降(長笛的動態很有意思0:21),並被後來的木管所加強(0:30),最後是停在屬調A大調,但注意一樣是被前後的小二度音程包夾,如此充滿生命力與衝突的堂堂序奏很值得注意。 此時卻突然出現快板的第一主題(0:48注意很美的弱奏法國號),瞬間就回到D大調,是上行音階,與序奏相反,產生對比與衝勁,句法都是以四小節為單位,但後來也不免落入半音下降的情境中,第二主題在分解和弦展開(1:40),也是上行音階,由弱起開始,漸趨穩定,是個相當舒服的主題,又轉到A大調,與序曲類似,在上行音階由別的樂器接續(2:20),又轉到低音後,呈示部進行反覆(3:21)。 發展部先把第二主題轉為小調(6:01),用了不少堆疊的模進,經過序奏時就出現的半音下降(由木管樂器潤色),就接到再現部(7:36),由音時值擴張兩倍的序奏開始,更加堂皇,這裡想必是會讓人大吃一驚的。再來是第一主題(8:09),後來第八號交響曲也用此一作法。繼之而來的第二主題轉回主調D大調,並由此直衝強力的尾聲。 第二樂章 G大調 Andante 6/8拍子,類似海頓風格,為A-B-A-B-A形式,這樂章未使用小號與定音鼓,以弦樂為主體。開始A段是G大調(11:12),注意雙簧管的下降音階(11:24),B段轉為小調(12:20),氣氛也一轉為憂鬱,出現劇烈的強弱音變化,也有如同第一樂章序奏那樣的半音要素,A段再現(13:21),但轉往D大調,讓人有些許回到第一樂章的感覺,較上次長了一些,B段卻在一個延長記號後出現(15:29),還是小調半音,但短得多(真的令人玩味),很快又回A段(15:54),經過美麗但有些自我懷疑的展開後,仍回到G大調結束,那些半音上升似乎有些神秘。 第三樂章 D大調 Menuetto. Allegro 3/4拍子,小步舞曲(17:48),雖帶有海頓與莫札特的風格,但也近似貝多芬的詼諧曲,典型的A-B-A形式,也就是主部-中段-主部。主部旋律的小提琴與長笛(僅一位)的進行是相反的,滿有立體感,而且明明從D大調開始,結尾卻是A大調,與上個樂章不合,以兩小節為單位的方式相當精省,也是明確三拍子的舞曲,重複時才正確回到D大調(18:58)。中段詩情畫意(19:44),使用了蘭德勒舞曲,還有像鳥叫一樣的聲響,轉回主部而結束(20:51)。 第四樂章 D大調 Allegro vivace 4/4拍子,奏鳴曲形式,具有某種羅西尼風格,但小號聲部意外的高,這可能是他早期作品的一個特色。第一小提琴為主體的第一主題(21:59注意長笛的聲部走勢與小提琴仍不一樣),有跳躍旋律,與小提琴,低音管為主體的第二主題(23:18)有密切關聯,也同樣都有十六分音符的快速伴奏為背景,只是轉為A大調,此種方式與第一樂章都是類似的,發展部比較簡短(24:14),值得注意反而那些與第一樂章序奏類似的半音下降(25:00),隨後第一主題又開始(25:09),也無意外的接到第二主題,最後以上升音階作結,這也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總之是以D大調完滿結束了。 雖然舒伯特寫了一個那麼好的序奏與第一樂章,後來的段落也很優美,但保守了些,多半使用模進,足證舒伯特此時,還打不開自己的道路,個人喜歡速度快,充滿流動感的演奏,才能展現音樂的青春與靈動。 1814年,十七歲的舒伯特已離開皇室寄宿學校,並在父親的學校擔任教師,父親也再婚了,他也與薩利耶里學習,他完成了最初的歌劇「惡魔的快樂城」,以及以最初的彌撒曲,和著名的聯篇歌曲「紡紗的葛麗卿」,1815年也完成了魔王,野玫瑰等名曲,還有就是3月24日完成的第二交響曲,比前首交響曲多了一支長笛,編制較完整。此時舒伯特旋律構思如泉湧,也帶有清新活潑,讓後來的布拉姆斯都驚訝,也有人認為其規模預示了後來的偉大交響曲,怎麼看,這都是一首重要作品,可惜全曲真正可考的首演要到六十年後的1877年才實現... 第一樂章 降B大調 Largo - Allegro vivace 4/4拍子,帶有序奏的堂皇樂章,被認為與莫札特第三十九號交響曲相似,第一主題也類似貝多芬「普羅米修斯創造物」(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的主題。剛開始就出現降B大調和弦,與附點節奏,甚至弦樂還用了細分的三十二分音符,以及頻繁出現的半音上升音階,造成不和諧,給曲子帶來了華麗與新鮮感,序奏的後半變回了半音下降(0:33),並由長笛的高音加以強調,弦樂還是頻頻出現細分的三十二分音符,故佈疑陣,最後通過屬調,接回降B大調展開活潑的第一主題(1:18),聽起來其進行並沒什麼特殊之處,但後來卻有了微妙的變化,屬音F被升了半音,以至於停在小三度下的G調(1:50),給人不安定感,這也是後來舒伯特的特色。 第二段很意外從c小調開始,充滿一種黯淡氣氛,然後才慢慢放光明,直接到關係調降E大調,展開第二主題(2:19),說實在還是有點突兀的,這旋律很寬闊,與第一主題的細碎成為對比,然而這樣的情況沒多久,又陷入了一團混沌,很明顯的,舒伯特並沒打算遵循傳統,而是以此橋接第一主題屬調的F大調(3:50),帶著想突破的掙扎,這甚至是有點恐怖的,注意結尾的四度音程(3:43)。 然後才是接回了主調降B大調,第一主題再度開始(5:05),開始了呈示部的反覆,此番創意以讓人很有印象。在第二主題結束後,又接回F大調的第一主題(7:36),好像無限迴圈要開始了...但突然出現一個轉折(8:03),很快又被怒滔似的第一主題打斷,直到像是第二主題的寬廣旋律響起(8:51),這其實就是第二主題之前結尾的四度音程變來的,後來也跑到低音出現,調性不太穩定,這其實是像是賦格的段落,透過長長下降音階,以及剛剛的四度,還有降A音,第一主題用降E大調復歸(9:47),第二主題毫無疑問從主調降B大調開始(10:46),並接回第一主題(12:20),由此到尾聲,但不得不說,大概前面戲法都變完了,這邊就沒如此精彩了,但整體仍是個激烈的戰場,掙扎而無法預知。 第二樂章 降E大調 Andante 2/4拍子,開始就是一個很靜的,只有弦樂的降E大調主題,把我們從剛剛的戰場拉回來,分成兩段,都是以四小節為單位,最後以升第四級音降A,轉到屬調降B,這其實是海頓常用的方式。然而這只是暫時的,很快的,我們回到降E大調結束。 隨後開始五段變奏,第一段只是把節奏細分(15:17),可聽到長笛與雙簧管的對話,但和聲都差不多,第二段主旋律是由低音開始(16:34),弦樂則成為顫音,第三段弦樂成為十六分音符伴奏(17:44),都是用管樂吹出主題,到此和聲也都沒太大變化。 然而到第四變奏(19:00),卻突然轉成了c小調,可讓人想起第一樂章,但節奏與主題相似,也還是轉回關係調降E,但最後呢?不好意思,就讓c小調悲壯一些的結束吧(20:08)。 第五變奏則是由豎笛吹奏主題(20:09),當然是又轉回了調降E大調,完後接到最後的尾聲(21:24),有趣的是長笛等木管的旋律,其實是來自主題的低音進行喔,這也是舒伯特唯一的一首交響曲變奏樂章。 第三樂章 c小調 Menuetto. Allegro vivace - Trio 3/4拍子,滿典型的小步舞曲,還是A-B-A形式,但不典型的是用了小調。A段只用了第一長笛(22:17),結尾把根音c省略,有點害羞(22:38),與前面的來勢洶洶形成對比,直到後來真正結束才把c音放進來(23:32),多了一點悲劇的氣息。 隨後展開的B段,也就是所謂的三聲中段(23:34),用的主題其實跟A段有聯繫,只是轉到關係調降E大調,也與第二樂章主題近似,氣氛當然和顏悅色的多,注意法國號的拉長音降B,與長笛降A音的小衝突(23:48),然後A段再現(24:18),結束。 第四樂章 降B大調 Presto vivace 2/4拍子,起頭有點怪怪的(25:44),明明是屬音F的和絃,卻摻進一個降E音,還在第一小提琴,後來才下降消失,有點像是所謂的經過音,速度也開始轉快,不斷重複直到爆發進入降B大調第一主題(26:08),音程相當寬闊,我是不免想到後來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最後齊奏到降E音(26:24),又回到開頭了嗎? 一陣休止符的錯愕後(26:28這段難道不是更布魯克納?)第一小提琴在降E大調分解和弦上,奏出第二主題,我們可以看到,比起第一號交響曲的五度屬調轉調關係,第二號交響曲已經比較偏四度下屬調轉調。沒多久序奏的降E音又來了,這次還乾脆來個半音下降(26:48),弄得更懸疑,接下來就爆發了,在B音的減七和弦上,還加上小號的C音狂吹(27:06),低音竟也用這個音,造成巨大的不和諧,舒伯特早年看來就已經有和聲的獨特性了。 但,我們在幾個音階進行後,又無事返回第一主題了(27:15),轉到F大調,再來一次,但結尾做了變更,也沒第二主題,就回到開頭再來一次(28:05),這次當然有第二主題(28:49),再以第一主題形成的小結尾後,進入發展部(30:20),但我們舒伯特又出怪招了,這裡的音樂不像是第一或第二主題變化的,反而像是序奏的下降音階,悲壯氣息濃郁,但為時甚短,馬上接回降B大調第一主題(31:08),其實若以序奏-第一主題這樣的順序來看,這是滿合理的,再現部開始,最後不是呈示部的齊奏,而是交錯,但第二主題(31:58)竟然沒有回到主調降B大調,還從g小調開始,看來要來個「衝破黑暗,迎接光明」了,下行音階來了(32:19),經過掙扎後,還是用下行來到降B大調的屬音F,當然也就回到了主調,第一主題又出現(32:43),就這樣衝到結尾結束,令人振奮。 我真的很難想像,若是舒伯特以此方式繼續寫交響曲,會產生出甚麼新的火花,與更新鮮的效果?還好,續集的第三號交響曲就在眼前,就留待下篇文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