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10 21:08:38瀏覽2993|回應7|推薦61 | |
至於極有名的未完成交響曲(D759),在舊全集中是第八號,現在也常被稱為第八號。可見我們現行對舒伯特交響曲的稱呼,還是以舊全集為主。 那在新全集被隱沒的第七號交響曲(D729)的草稿,其實很有特色,是用總譜直接寫作,並沒打鋼琴草稿,樂團編制是他的交響曲中最大的,還包括四支法國號,兩支小號與三隻長號,尤其長號可能是在他的交響曲中首次使用,也是第一次將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分開處理,具有各自聲部的,調性還是比較少見的E大調,這點與布魯克納的有名的第七號交響曲相同,由於布魯克納是舒伯特的粉絲,讓人想到這兩首「第七」的共通性。 舒伯特在一八二一年寫這首曲子時靈感如泉湧,直接寫了1300小節到結束,還寫了個"Fine"字,他有去編樂器總譜,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有可能是要寫作歌劇阿方索與埃斯蕾拉Alfonso und Estrell)只編了110小節,大約950小節都是只有一行樂器的單旋律。不過他從1818年寫完第六號交響曲後,確實碰上了一些麻煩,寫了好幾首交響曲皆未完成,個人以為從他把第六號交響曲視為"大交響曲"來看,他的野心擴大了,不再只是為家庭式的樂團寫作,而是希望有大型樂團公開演奏,甚或向貝多芬看齊,但他還沒摸索出完整的方式,所有的嘗試才會以失敗告終,還好在這些失敗中,也有許多豐美的果實,這首曲子與接下來的"未完成交響曲"就是顯例。 D729的總譜後來被舒伯特的哥哥費狄南·舒伯特拿去給孟德爾頌,後來被葛羅夫音樂音樂辭典的作者喬治葛羅夫取得,後來產生了三個補筆完成的版本,分別是: John Francis Barnett (1881), Felix Weingartner (1934) and Brian Newbould (1980). 其中的一個版本我並未聽過。第二個"Felix Weingartner"就是大名鼎鼎的指揮家&作曲家溫加納。但他改編的版本被後人認為太多浪漫派手法,而第三個Brian Newbould比較具有舒伯特年輕時的作風,近來的演奏也大多以此版為主,我個人則是喜歡溫加納版,因為演奏效果精彩,當然不在話下,有堂堂大曲的風範。至於Brian Newbould版總覺得音響不夠豐潤,樂器間的對話也不是那麼有情調,畢竟功力還是有差。可惜的是溫加納版近來已少錄音,能在網路上找到的大概只是這個版本,但貼文者也沒提供樂團的資料(底下留言他有說是馬利納爵士指揮聖馬丁學院Neville Marriner&th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但根本不是啦) 第一樂章 Adagio ma non troppo — Allegro e小調 2/2拍子,e小調莊重的序奏,長達34小節,是完整的總譜,開始由豎笛吹奏憂鬱的動機(0:01),弦樂則演奏上行的動機,顯得不屈不撓,與憂鬱對抗,成為精彩的對位,直到e小調的屬音b,樂器才合在一起總奏,然後突然轉成E大調(0:25),光明出現,由銅管接手強力吹奏此上升音階(0:46),這次是由C音開始,一瞬間我們以為來到G大調,這就是他把主音直接置換的結果,也是他拿手的三度轉調,當不屈不撓的動機終於成為高音後,原形又在低音管等聲部出現(1:14),反而轉為c小調,經由化解到達C大調,但始終有未解決的七和弦,又導向E大調的屬七和弦(2:24),三支長號的演奏特別莊重。 像是要結束了,憂鬱的動機卻又再來一次(2:21),這次卻以寧靜瓦解了前面的緊張,又到達屬音B音,但此時會變成小調或大調,難以知曉... 好了,答案揭曉,速度轉到快板,呈示部開始,乍聽之下輕鬆,甚至有點天真無邪的E大調第一主題開始(3:02),不屈不撓的上升音階成為主導,這可能是他到目前為止最長且最曲折的交響曲旋律,但伴奏卻是弦樂的顫音,相當不安,第一小提琴像是在獨自走鋼索,姿態優美,腳下卻很恐怖,尤其低音提琴,好像鋼索的顫動 :
第二樂章 Andante A大調 6/8拍子,如他之前的第二樂章一樣,是A-B-A-B-A形式,剛開始就出現A段主題(11:54),先是弦樂再來是管樂(12:48),一派恬靜,可惜的是舒伯特原譜沒有配和聲,都須由後人填補: 第三樂章 Scherzo: Allegro deciso C大調 3/4拍子的詼諧曲,看來他已回不去以前的小步舞曲了。剛開始就出現主部主題(22:30),特色是滑音的音型(22:37),確實有點"詼諧": 第四樂章 Allegro vivace E大調 2/4拍子,弦樂先奏出第一主題(29:37),感覺滿天真的,但引出了強力的上升音階(30:21): 文/夏爾克 文接: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的分析與謎題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