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4/11 16:22:06瀏覽5476|回應8|推薦84 | |
在3/14日的禮拜六晚上七點,來到九份,沒想到是這等情景,是我去九份二十四年來,從未遇過的... 在老街的入口,一整排的紅燈籠不再次是喜氣的點綴,而是成了真正的照明,戀人走在為他們鋪設的「九份大道」上,關門的店家為了他們,也為即將要去的我們讓出位置,山城風景依舊,盛況卻不再。我並不悲傷,但感覺到「悲愴」,這個詞對我來說,像是命運安排的無奈,縱然未來能逃脫,但一開始也只能接受而已。 最近,我很愛聽貝多芬,他的第八號奏鳴曲,作品13,題名「悲愴」,這是二十年前我第一首聽到的貝多芬奏鳴曲,也一直是我的最愛,今年也是他誕生250周年。 這首奏鳴曲完成於1798年,算是他早年傑作,當時非常暢銷,可說一面世就一直紅到今天也不為過,第二樂章的優美帶沉思旋律不但在廣告電影中都有出現,記得聽過一首民歌鄭麗絲的「另一種悲愴」,在間奏中也出現了這個旋律,小時候在印象中,這個旋律是極為頻繁的出現,也成了我童年的回憶,還與我愛的作曲家布魯克納相當有關係。 怎麼說呢?布魯克納雖然早在1849年與1854年分別完成了「安魂曲」與「莊嚴彌撒曲」,但他深覺自己的作曲能力不足(於今看來這兩部作品確實保守了些),於是在1855年,決定與當時的對位法名師賽希特學作曲,這位也是在舒伯特臨終時想與之學習的名師。
Kitzler Study Book(https://www.omifacsimiles.com/brochures/bruckner.html) 他一直學習到1861年,期間大多是通信課程,但他的努力卻讓賽希特都驚嘆,奠定了和聲學及對位法的基礎,但有關現代的奏鳴曲式與管弦樂法,他還不瞭解,於是拜在林茲市立劇院當指揮的基茲勒為師,一直學習到1863年7月,他的「基茲勒練習簿」上滿滿是管弦樂,鋼琴曲的練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f小調交響曲」的手稿,還有稱做他九大交響曲序曲的「g小調序曲」,都是流傳後世之作,再來就是他將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改成管弦樂曲的練習了。 這個改編以前只是「都市傳說」,但沒想到竟然有人將之音樂化,還附帶總譜,實在是喜歡布魯克納與貝多芬樂迷的福氣,也可了解他管弦樂法的思維,看介紹,應該是Dirk S先生用Sibelius Ultimate做的,相當真實,僅此致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1sghKfQdU 布魯克納用的編制是二管制,並加了二支法國號與小號,弦五部,定音鼓,似乎是為了音響更豐滿,還加了三支長號,而且都是沒移調的樂器,雖然譜上寫法國號是降B調的,但其實也是C調的,這樣應該可更方便編寫,以下是總譜的第一頁。
但減七和弦仍然槌打著(1:10)(布魯克納毫無意外用了銅管助奏),這是把第五級音升半音的結果,結果聽來又像是大小調的交替。經過一系列的半音欲言又止的上升(有沒感覺像是後來的華格納),c小調的主音c逐漸掌控,呈示部就由此主調開始。 第一主題上升橫跨兩個八度(2:06),很明顯是竭力要到C大調(布魯克納用法國號助奏c音),但仍然失敗,左手的八度音型製造了許多騷動(布魯克納是用低弦樂器表示,還加了滾奏漸強的定音鼓,句尾也加了小號,重口味的方式),然後似乎想偷渡到G大調(2:25),甚至降A大調,但被減七和弦嚴正制止(2:30)(這裡布魯克納再用銅管),在無奈下,開始了第二主題的不情願(2:36),出現在非第一主題相關的降e小調上,也就不意外了。。(布魯克納將此主題用木管表現,一下豎笛一下雙簧管的交替,頗符合那種無奈感,弦樂則做為伴奏) 小結尾又出現半音的連續衝刺(3:10)(布魯克納用總奏,將音符分在各聲部,還在只有右手的部分用第一第二小提琴聲部單獨),直到轉成降E大調才安定下來(3:31),變成好像圓舞曲的感覺(雖然明明是四拍子),這本來是第二主題該出現的調性,怎到現在才出現...@@
這樣的快樂似乎不太穩固,在呈示部反覆一次後(3:50),進入發展部,剛開始是前奏的進行曲(5:36),但卻轉為屬調g小調了,偷渡部分的音型就在此出現了(6:27),他成主角了,瀰漫著陣陣不安,然後是前奏的音型,轉為e小調(6:28),隨後偷渡的音型又在低音出現潛伏(6:36),等待機會,高音反而是呈示部左手的八度音型,很有意思,但沒等到機會就被一堆音階清除掉,就開始再現部了(7:12)。 再現部第一主題與呈示部一樣用c小調(7:12),但明顯的有縮短,把偷渡的部分都去掉了,它們在發展部時已經表演過了,隨後藉著增六和絃,眼看就要轉到C大調了(7:32)(布魯克納再度用豎笛),但這調性似乎是一直努力都無成的,第二主題雖由c音開始(7:33)(布魯克納又用木管,但這次是長笛&雙簧管),但卻不是c小調或C大調,而是被當作f小調的屬音,這個有些無奈的主題再次表現其性格…
到後來才不情願的回到主調c小調(7:54),準備結束樂章,小結尾的衝刺與呈示部的大調不同,乖乖停在主調c小調(8:22),第一主題再度響起(布魯克納用總奏),減七和弦又出現了(8:36),將曲子帶回c小調的前奏,注意比之前提高了一個八度(但布魯克納這次只用弦樂沒銅管,很明顯要表達淒涼性),隨後在沒有任何舒緩下,第一主題構成尾聲(9:27),減七再現(9:34),到c小調主和聲悵然的結束。我們可發現,後來布魯克納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尤其是第一,第二號,結尾深受悲愴奏鳴曲的影響,調性也都一樣。 至於有名的第二樂章及輪旋曲輕快的第三樂章,我覺得沒有什麼多說的必要,以免成為一篇分析論文。第二樂章如聖詠般的厚實和聲,用的是第一樂章前奏舒緩時的降A音,也同樣散發著舒緩效果,第三樂章結尾也出現了第一樂章前奏用的上升音階,但被果斷的下行音階激烈回答,從而結束全曲。 這樂章的主題與第一樂章第二主題近似,這也是布魯克納常用的手法,第三樂章那賦格段更是如此,但布魯克納難道就是一個貝多芬的模仿者嗎?悲愴結束在c小調上,但布魯克納有哪一首小調的交響曲,最後是以小調做結的呢?沒有,無論c小調的第一,第二,第八,或d小調的第零&第三,最後都是以輝煌的大調作結束,這是布魯克納與貝多芬本質上的不同,所以布魯克納頂多是學習一些貝多芬的作曲手法為己用罷了,他的作品剛開始就算是「悲愴的」,但最後一定是光明的勝利,可以說是天真,也可說是堅定不移的信仰,讓他面對任何挑戰,這或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 延伸閱讀: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之謎,與版本比較文/樂譜註解:夏爾克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