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27 12:09:19瀏覽6546|回應5|推薦62 | |
詼諧曲的手稿,上面「為第十號的詼諧曲」字樣咸信為辛德勒所寫 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從以前就是一個謎,我們都說他有九大交響曲,「第十」像是神話級的傳說,有人言之鑿鑿,也有人全盤否認,更增神秘。貝多芬似乎當初將「第十」設定為含合唱的交響曲,但後來成了「第九」,「第十」就轉為純器樂曲,但最晚年的貝多芬都在創作弦樂四重奏,最後並沒有完成。 貝多芬曾在1827年3月18日的信中提到他正在起草一首交響曲,還有好朋友Karl Holz聽完了他彈整個第一樂章,以降E大調輕柔的開始,然後接到c小調的快板,與後來復原的Cooper版也是相合的。至於其他樂章,除了詼諧曲貝多芬寫出了兩個主題外,其他都不是很確定。 對聽眾的重點是,到底這算不算貝多芬的作品呢?個人認為還是實際去聽,並配合手稿來判斷為宜,以下是我對第一樂章的分析,範例是首演者Weller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演奏的Barry Cooper完成版(CHAN6501)。當然其他人也有各自的完成版,例如七田英明,Gerd Prengel,Adrian Gagiu的第四號交響曲,但我還沒有找到可靠的管弦樂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v=cKoE1f7evDA&feature=emb_logo 然後是序奏的主題(0:08),除了木管外,遵照貝多芬的指示,加上了法國號(Corni),聽起來極像是他年輕時寫的悲愴奏鳴曲,那有名的第二樂章旋律: 旋律為工整的4-4-4-4形式,曲式大致為A-B-A1-B1,但B1出現了小九度的大跳(0:42),讓我想起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美麗的悲愴奏鳴曲旋律也因此被頓挫,這是貝多芬回不去年輕時候的感慨嗎? 轉到了屬調降B大調後,又把這主題重新奏一次(0:55),就此展開(1:39),結束用了另一草稿(2:04),有著A音上的減七和弦,似乎要到另一調性,但隨後卻解決到原調降E大調,這是他後期的手法。 序奏主題再被擴大演繹(2:19),許多亮麗的弦樂加花,又從展開部分重奏一次(3:03),以主和弦結束(4:37),一切平靜安寧...但此時,卻像發狂般的,把屬音降B還原,奏出很強的第三級音的九和絃(4:46),這是貝多芬很少用的,如吶喊般的不和諧和聲,給人極大的震撼,這是把手稿填入和聲造成的,原始就是一個九度和聲(1822年手稿): 序奏就這樣無奈結束了,長達55小節,為他的交響曲之最,比第七號的52小節還長,這歌唱性旋律,用在他的第一樂章是滿罕見的,我們知道,後來舒伯特與馬勒在他們的第九,同樣也用了長長的歌唱性旋律... 第一主題如爆發式的下壓展開,注意與序奏一樣都是由G音開始,轉到快板的6/8拍子,B音升了半音,到c小調(降E大調關係調)的轉位六和絃(4:50),加進小號,旋轉般的弦樂來自於1825年手稿(5:04):
但最後還是以c小調的屬音G結束(5:13),有始有終。隨後第一主題更激烈的換木管奏出(5:30),調性沒變,激動停止後,豎笛來了個怪異的增四度上升(5:56),像阿拉伯音樂,還有個低音與高音的反向(6:16),像是兩台大車堵住了,各自退後倒車,相當有趣,也是這樂章的亮點:
這暗示了與向下的第一主題,反向的第二主題到來,這主題以屬調g小調出現(6:29),節奏活潑,結束於g小調(7:09,又是g)。以下是第二主題的來源(1822年手稿): 發展部開始,先是第一主題(7:10),又出現九度跳躍,然後一連串的接應,模進,第二主題也激烈的變化(8:15),就接到再現部第一主題 (8:31),這次是正統c小調和絃,並沒轉位,又是一堆激烈的接應,反向大車來了(9:54),第二主題隨後出現(10:08),返回c小調,結尾由第一主題開始(10:49),一堆大車好像倒來倒去(11:16),最後卻乾脆的把B降半音,溫暖的法國號再出現(11:46),又回到降E大調的序奏主題,趕走了小調的陰暗,氣氛清爽無比,卻突然懷疑起來(13:07)…是不是能回到悲愴奏鳴曲呢?
1822年的草稿
另外還有三個旋律,原標記為2,3,4。後來訂正為3,4,5,有人認為是後面樂章要用的主題: 難道第四樂章要用賦格嗎?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個旋律有被改成祝賀小步舞曲WoO 3,而且有演出記錄: 保留在柏林國立圖書館。上有貝多芬秘書辛德勒所寫的「為第十號交響曲」的字樣,其他還有大賦格曲OP133,「以巴哈為名的序曲」等,可喜的是,在1822年草稿初驗的序奏與第一主題都出現了,證明是同一首交響曲的脈絡。 這首序曲,用的卻是第一樂章第二主題,這可能不是貝多芬的親筆:
又有標示為「以巴哈為名的序曲」,但用的卻是第二主題,這倒是貝多芬的親筆: 辛德勒在草稿上標註的「為第十號的行板降A大調」,被推測可能是第二樂章的主題: 辛德勒另一標註「為第十號的詼諧曲」的草稿(急板):
還有「三聲中段」主題:
想聽這兩個主題的可聽七田英明完成版第三樂章,詼諧曲主題一開頭就出現,三聲中段則是在3:29。 這主題像是迴旋,難以想像若貝多芬完成了最後樂章,會是何等風貌,真會如貝多芬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所說,「引入希臘神話或宗教頌歌,以酒神慶祝的形式,調和古代與現代」嗎?不意外的,這首交響曲將以降E大調結束,與降半音的第九號D大調,將構成兩個平行又相關的境域,那是一個不可知的世界,留給後人無盡的想像。 前陣子聽到幾位音樂學者要以AI完成這首曲子,預定在今年演奏,以慶祝貝多芬誕生250周年,但因為疫情而延期,Cooper聽到完成的一部分後並不認可,認為這有歪曲貝多芬意圖的危險,我也覺得質疑,AI雖可能熟悉貝多芬的作曲手法,但感情的部分,能用程式表達嗎?貝多芬作曲常常不按牌理出牌的,不然也不會稱為樂聖了,尤其第四樂章,幾乎沒有確定的手稿,不知要以什麼為根據,若只是做為研究的話倒是可以,相信日後,「第十」將會以新的方式延續其未完成,但永恆的生命。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