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06/11 21:38:31瀏覽3512|回應1|推薦65 | |
個人推薦由德國歌劇女高音哈特蘿絲(Anja Harteros)演唱的版本,來自專輯「永恆的愛」,把這首曲折有如歌劇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歌,詮釋的很完美,只是影片已被刪除,先保留時間標記。 「致希望」 在這世上的審判,那神祕能被明瞭嗎? 人只能抱著希望(1:14,D大調),不能詢問! 你歡喜的慶祝每個神聖的夜(1:35,G大調)(5:18,回到G大調), 安穩柔和的掩飾悲傷,那對溫柔靈魂的折磨, 噢,希望(2:16)(5:58)(6:40)!因為你帶我到更高處, 受苦者也能感知,在那有一個天使在流淚! 當被一直壓抑(3:02),連愛的聲音都沉默時,在枯枝下,回憶荒涼的坐著時, 那靠近你的孤苦之人哀悼(3:37),在深夜四下張望(3:47), 用快沉下去的酒甕支撐... 他看了看,嘆息命運(4:08),告別過去,最後的光消失時, 讓他在地之夢邊緣,看到光靠近太陽(4:49),在雲邊綴飾。
而這首歌編號前一號的op93,就是貝多芬的第八號交響曲,於1814年伴隨第七號交響曲舉行初演,但比起節奏明快的第七號,卻不太受歡迎,貝多芬說:「聽眾不能理解,是因為曲子比較優秀的關係。」後來也有評論家認同,第八號確實比第七號微妙一些。這首交響曲很古典,但常出其不意的開玩笑,也給人一種玩具小兵或機械發條的感覺,也是九首交響曲中唯一未題獻他人者,在奧地利的林茲完成,與第七號同樣都沒有慢板樂章,個人最喜歡的演奏是福特萬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他的彈性速度讓這首曲子更有對比性,但也更開闊可愛。
第一樂章,F大調,3/4拍子,精力充沛的快板,奏鳴曲形式,剛開始就是第一主題,以合奏方式表現,帶有大量的斷音,有點俏皮,也是滿工整的四小節,剛開始大致是F大調和絃,但走著走卻來了個暗示小調的衝擊(0:30),第二主題也意外以相隔六度的D大調開始(0:49),相當不傳統,帶有斷音,還有想跳舞卻拖著腳的切分音節奏,音型很明顯由第一主題來的,但後來卻到C大調(2:07),以八度的跳躍結束呈示部。 發展部很短,以第一主題的動機開始(2:27),聽到像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那樣短-短-短-長,八度跳躍的旋律(2:39),當然是呈示部結束時的變體,然後就是不斷的把第一主題模仿+模進,形成好像賦格曲的形式,然後又是八度跳躍(4:05),和聲縮緊成為減和絃,然後綻放出來,到達再現部的主調,第一主題在低音以fff的強大聲音開始(4:13),這是滿罕見的,對指揮家來說,要平衡高低音量並不容易,是精彩之處: 第三樂章,F大調,3/4拍子,小步舞曲的節奏,這是貝多芬九大交響曲中唯一第三樂章用明確小步舞曲的,其他都是詼諧曲,不過也是A-B-A形式,不過A段從序奏加的重音看來(13:18),這似乎更像是玩具小兵跳蘭德勒舞曲,回到工整的四小節對四小節模式,最後的對話讓人想到第二樂章(14:56)。B段三聲中段是大提琴三連音開始的(16:10),沒有轉調,史特拉汶斯基特別讚賞這段,認為是「無與倫比的管弦樂構思」。出現法國號與豎笛的牧歌風旋律,有人說是因為貝多芬聽到的郵車號聲,先前使用這樣的法國號可溯自「英雄交響曲」,但那時用三支,現在反而降到兩支了...然後再回到A段(17:38),結束樂章。
A段很輕鬆,也出現了幾乎是全曲特徵的詼諧斷音,與黏又不黏的切分節奏,但突然以強音出現的升C音(19:27),帶有一種黑色幽默: 但不用害怕,玩具小兵繼續跳舞吧!B段則轉到了降A大調,又回到了滿工整的四小節形式,開頭的大跳被低音大提琴繼承(19:57),結束後又返回F大調,開始了A的變奏(20:35),被顯著的拉長,甚至更加詼諧,其中常出現高音與低音的反向進行(21:09),讓人想到他未完成的的第十號交響曲,也確實有段草稿是與這樂章寫在一起的...曲勢越來越興奮,還出現A大調與「第七號交響曲」呼應,還有八度大跳也讓人回到第一樂章。B段又回來(22:40),這次是突然把屬音C升半音直接轉到降D大調,讓人嚇了一跳,好像從滿頭大汗突然來到陰涼樹下... 然後A又回來變奏(23:23),出現一大堆高音與低音的反向(23:45),有人覺得這是C段,事實上前面早就出現過了,有乾坤倒轉之感,但主要目的是把離家出走的B段歸回F大調的家,有沒覺得此時的B特別清涼可人呢(25:35)? 大提琴也來幫忙第一大提琴(25:47),重述了這個主題,高音的主旋律卻讓人想到莫札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的最後樂章,低音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那樣短-短-短-長音型,覺得滿熟悉(25:55),這段這第一樂章就出現過了,在此有很強烈的回家感覺,也是對過去咄咄逼人的「命運」動機,開了個小玩笑,這些引用其實滿神秘的...後來此音型也在定音鼓(26:36)出現,上面是很誇張的弦樂十六度複合音程(26:15),還有一連串含著休止符的F大調主和弦,讓人不知哪個才是最後一個,就這樣開朗又謎樣般的結束全曲,這曲子還是「微妙」,涵意很深,他的晚期作品似乎已在雲端默默的招手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