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之謎,與版本比較(Beethoven Symphony No.3 Eroica)
2020/06/06 10:55:29瀏覽8002|回應3|推薦65


「英雄」交響曲的封面,有兩個醒目的洞

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如同西貝流士第五號交響曲,充滿了關於「五」的謎語,英雄中也充滿了關於「三」的謎,不但是「第三號」,四個樂章用的調號也都是「三」個降記號,第一樂章以主調「三」和弦的旋律為主,第二樂章充滿了讓人毛骨悚然的「三」連音,第「三」樂章是ABA的「三」段式,用了「三」拍子,詼諧曲的「三」聲中段用了「三」支法國號,最後樂章是以「三個」降E大調和弦結束,曲子也寫於一八0「三」年,當時貝多芬「三十三」歲...

這是我最早接觸的交響曲之一,在二十年前剛退伍去園區上班時,買的是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的版本,可是並沒特別感覺,只因為這首曲子有名,就買來聽聽看了。

當時的我不會看總譜,也沒什麼關於曲子的資料,只有看書上寫:這是貝多芬本來要呈現給拿破崙的,但後來他稱帝,貝多芬認為他也只不過是個暴君罷了,並非所期待的革新者,就把呈獻給他的封面撕了,改成「英雄交響曲」(注意"Eroica"是形容詞,而非名詞),還加個副題「為了紀念某個英雄。」 然後就說這曲子是史上第一首,將交響曲長度拉到那麼長的曲子,讓交響曲成為作曲家意念及哲學的表達方式,不再只是貴族的娛樂。

我認為這是核彈級的觀念革新,也是將音樂服務的對象,從「別人」,拉回到「自己」(重要)。以前的海頓與莫札特交響曲常常都二十到三十分鐘,這首交響曲卻要演奏五十分鐘,還有個超級大的第二樂章,大概也是史上首次有人能把慢板寫的那麼宏偉且充滿深度,成為交響曲的重心。

還有三件事讓我覺得印象深刻:第一,當貝多芬被問到哪首是你最佳作品,是不是命運交響曲時?貝多芬坦率回答是「英雄」。第二是伯恩斯坦認為第二樂章完整到他認為,是在天上寫好後再傳授給貝多芬的。第三,當年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來台訪問時,背景音樂是第四樂章尾聲前的雄偉段落,以展現她的英雄氣質。

就這樣,我去聽這首交響曲了,雖然知道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第三樂章是詼諧曲,第四樂章是變奏曲,但那時根本不懂什麼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都對我沒有意義。但聽幾次後,已經滿喜歡第一樂章,這大概是唯一配得上英雄的音樂,有剛健氣魄,也有鐵漢柔情,有勝利歡呼,也有失敗落寞,唯一不變的是前進的步伐。另外第三樂章,那種詼諧讓我想到英雄為了偵查敵情,動如脫兔,伏臥自如。第四樂章主題的十段變奏曲也很暢快,主題變化成各種姿態,甚至成為千軍萬馬般的賦格曲,有種在英雄死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畏胸懷。

只是後來接觸到布魯克納與馬勒的交響曲後,滿長一段時間都覺得貝多芬的交響曲配器與和聲都有些單調,就漸漸遠離,這首交響曲大概被我封凍十年之久,連一張唱片都沒有再買了。

直到五年前,因樂友的介紹,聽到福特萬格指揮維也納愛樂1944年版的「英雄」後,開始有了改觀,覺得這個錄音充滿了光明的氣息,節奏緊湊,猶如英雄出征橫掃,大概是我第一次覺得全曲都如此好聽,當時已在二次大戰各戰線露出敗象,前途充滿陰霾的德國,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去演奏這首交響曲,那樣的緊湊是要星夜趕往前線爭取勝利,還是做壯烈犧牲的準備呢?在光明的背後,卻已經開始暗潮洶湧。

即使後來知道,貝多芬並沒有撕掉封面,因為他只是把獻給拿破崙的字樣用掉了(見封面的那兩個洞);也可能不是為拿破崙而寫,因為當時拿破崙還健在,那充滿哀思的慢板可能是為了另一位戰死的英雄而寫,第一樂章的三拍子也讓我感到特別生動,以前的交響曲用到三拍子,多是在舞曲樂章,貝多芬不知道為何在第一樂章就用上了,但很生動的表達英雄的架勢,進行曲與舞曲,本來就有很深的關聯性,會寫其中一種的,也會是另一種的好手,老約翰史特勞斯就是很好的例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HD189DAp0

在聽各版不同的唱片時,有個很有趣的地方,在第一樂章的尾聲,福特萬格勒版小號聲部是採用了高八度的降B音(14:46,請到以上網址收聽),托斯卡尼尼與卡拉揚,與大部份的現代指揮也是一樣,但首演春之祭的法國著名指揮蒙都(Pierre Monteux)卻採用了低八度的降B音,標榜古樂的Roger Norrington也是如此,後來才知道他們是依循首版的樂譜,除了貝多芬考慮當時法國號的機能很難吹出如此高的音外,Norrington也認為這是英雄的「脫隊」,從而導致第二樂章的葬禮,所以有特殊意義,而第一樂章的尾聲雖然輝煌,但總覺得有落日西下之感,不這樣,如何接上充滿哀思的第二樂章呢?

至於速度也是玄機,第一樂章依照貝多芬所設定的速度,是相當快的,但現行的版本多半偏慢即使被稱為「快」的托斯卡尼尼,都還不夠,Celibidache的就更不用說了,唯一比較符合的還是Norrington的版本,但這個版本實在過於「阿莎力」了,可能把貝多芬當時所設想的盡量給演出來了,但不夠有「英雄氣魄」,也少了情感的大開大闔,只能作為範本,個人又有些偏見,認為英雄已在夙昔,所以較喜歡老指揮的版本,恰好這首交響曲雖有標題,卻是一首實在的「絕對音樂」,比例,結構,曲勢等重於一切,音色的華美反是其次,不太受錄音好壞影響,無論福特萬格勒的密布戰雲,托斯卡尼尼的工整流曳,華爾特的沉穩帷幄,克倫貝勒的堅固造型,蒙都的傳統古意,都各有千秋,英雄以各種型態,迷人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至於英雄交響曲的後裔,最明顯的就是理查‧史特勞斯了,他的交響詩「英雄生涯」與英雄交響曲一樣都是降E大調,完成的年紀也與貝多芬差不多,他還開玩笑說:「因為我們指揮家都不太喜歡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所以我就另外寫一首,也會用到許多法國號。」結果貝多芬用了三支,他一口氣用了八支…他的「死與變容」不但與第二樂章一樣都是C小調,不諧和聲與鬼哭神嚎也有相似之處,這兩首曲子就像英雄第一和第二樂章的變體。晚年的他在目睹與自己有深刻感情的慕尼黑被毀時,抱著悼念守喪的心寫作為二十三件弦樂器的「變容」(Metamorphosen),也用了第二樂章的主題,調性還都是C小調,這偉大樂章所描述的英雄葬禮,已成了神話般的象徵。

另外布魯克納的第六號交響曲第三樂章中段,也出現了三支法國號優美的合奏,明顯與英雄的第三樂章有關,也同樣讓演奏者棘手。在電影方面,用的最多的可能是「心靈獨奏」(The Soloist,2009),主角納森尼爾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天才藝術家,他在學時,就用大提琴拉奏了第一樂章開始的第一主題好幾次,被教授譽為天才,但也是悲劇開端。

我們知道,這交響曲的第四樂章,用了貝多芬自己的作品: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終曲作為變奏曲主題,這位為了教導人類情感與歡樂,還有用火的希臘神明,被宙斯忌憚,命令他要被鎖在峭壁三萬年,還派巨鷹啃食其內臟,食後又生,周而復始,貝多芬不也是忍耐著耳聾的折磨,繼續創作偉大的樂曲?因此這首交響曲最後所描繪的英雄,不是別人,很可能就是貝多芬自己,而在其後的第五號交響曲開頭,延續了「英雄」的降E大調,但隨後卻掉到關係調c小調,他必須與此調性搏鬥,爭取最後的勝利,到未完成的「第十號」時,草稿顯示他將返回降E大調,英雄至此回歸,然後永存。

文:夏爾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137809028

 回應文章

Flying Eagl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08 00:51

我聽到第一樂章的昂揚,第二樂章的悲壯和第三的歡悅,但不知是否因為先讀了你文章。微笑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0-06-08 12:05 回覆:
開心,這三個形容詞都很傳神啊。

石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樂聖的命運與才華
2020/06/07 11:31
幾年前曾去波昂造訪貝多芬的故居,場內輕放的背景音樂就是「英雄」,當時我參訪的焦點放在耳聾的樂聖為何能譜出氣勢磅礡的「命運」。
賞讀貴文更能了解貝多芬的才華!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0-06-08 12:04 回覆:
謝謝,英雄與命運是滿相關的兩首,在英雄交響曲中戰勝他人的英雄,必須接受命運的挑戰,以證明他是連自己命運都能戰勝的英雄。

深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06 20:01
一直以為貝多芬所謂的英雄就是拿破崙,畢竟初期的拿破崙帶來的是捍衛自由與平等的希望,沒想到希望破滅;貝多芬也將這個名字塗掉了。曾經讀過,作者亦有所指這英雄是偷火而賦予人類光明的普羅米修斯,因為普羅米修斯序曲跟第三號交響曲開頭雷同。「某」個英雄,就留給聽者自己去揣測,這樣滿好的,想像空間無限大!這篇講到,英雄正是貝多芬自己,也是滿新穎的詮釋!自古達人多自戀吧~~ 因為這篇,聽了好久沒聽的第三號,感謝!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0-06-07 08:41 回覆:
我也一直以為第三號是拿破崙的形象描繪,也可能是的,但也有人考證不是,但不管怎樣,最後的榮耀全歸作曲者: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