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貝多芬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漢馬克拉維》/拆解與欣賞(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29 Op. 106 Hammerklavier analysis)
2023/04/30 11:46:47瀏覽4645|回應2|推薦66



這首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規模最大的,共有四個樂章,演奏時間大概要四十分鐘以上,被稱為鋼琴的交響曲,1817年寫作,1819年完成,獻呈給好友與支持者魯道夫大公,出版時標記為"Große Sonate für das Hammerklavier"(給鋼琴的大奏鳴曲),自此後就常被稱為"漢馬克拉維"(Hammerklavier),這是德語"琴槌鋼琴"的意思,也有人稱作"槌子奏鳴曲"。

這首難度高幅度廣的超級鉅作在當時被判定為不可能演奏,貝多芬並不認同,他說:五十年後,就一定有人能演奏!這不僅是技術的問題,也是因為當時樂器的限制,但不出三十年,李斯特就已經將之排進演奏曲目中大放異采了...


以下是鋼琴家Igor Levit的著名演奏版本。我記得初聽此曲第一樂章時,被降B大調
號角似的音型(第一主題)給震撼到,據說貝多芬在其草稿,曾經將之作為慶祝好友魯道夫大公生日的四聲部合唱"萬歲,萬歲,魯道夫!"



這主題音域廣闊,剛開始就橫跨五個八度,預告其如大江大海般的壯闊。先是八度往上,主要旋律是上行三度(複合音程)-句尾下行三度,由弱拍&短-長節奏開始,兩個樂句高音與低音差的都是四度,結束的也突然。貝多芬還在這裡寫下了節拍速度(二分音符=138),是他所有奏鳴曲僅有的例子,歷來都有人質疑速度太快,無法演奏。

接下來的音樂聲部開始分離,也變得抒情,高音是上行的,帶有聽來生硬&弱起的四度音程,對應第一主題的四度,算是一種鬆軟延續,結尾的小三度(0:10)也對應了第一主題的結尾(也是小三度),低音卻是有些半音往下,這種情況到後來更嚴重...高低音的差距,幾乎可以當成是一種鴻溝,但也擴展了音域,顯得十分寬廣。

第一主題又出現,加入了左右手交錯的節奏(0:21),剛剛方向不同的左右手,又一前一後聚首在了一起,在翻江倒海後傾洩而下,輕易的把第五級音F升了半音(0:43),就轉到D大調去了...

又是八度向上(0:47),當左右手方向開始不同時,進行調整,右手高音繼續編織夢想,用的主要是三度上升+下降(仍是來自第一主題),給人逆行往下之感,左手與其音域雖然差很多,但也是類似音型,到達G大調高點後,左手自然彈出一堆三度音,安靜而清朗的第二主題(1:11),右手像是認同一般的回應,並在高音閃爍表演,低音卻出現一個怪怪的四度旋律(1:30),是四個音,這旋律其實是整個樂章的基本動機四音動機(也是第一主題的某種簡化),後來常模進出現,或是變一下音程:



在決定轉往D大調後(1:47),才把局面打開,視野再度寬廣,顫音宣示主音D(1:58),第一主題號角再度響起要結束呈示部(2:04),四音動機諧謔的往下(2:08),又疑問般地往上到了降B音(2:12),樂章主調降B大調回歸了,D大調等於被愚弄了,誰叫他要搶主調的位置呢?

呈示部又反覆一次了,可是最後到的不是降B,而是B音(4:33),所以這個反覆是不能省略的~因為結果不一樣。降B大調又被隱沒,好讓發展部能玩把戲,第一主題變體由四度上升開始(5:06),構成了一首強大的賦格,但節奏一樣,開始無邊無際的轉調,其強壓式的下降音型也預示了最後樂章的賦格,後來短-長節奏+八度音程被強調(5:53),第一主題又出現在低音(6:24),好像賦格又要開始,卻遭到中斷,再現部又由主調開始(6:37),與呈示部布局相似又有不同,號角的第一主題到奇怪的b小調(7:30),這比主調降b升一個半音的音就像流浪兒..天啊

短-長節奏+八度音程的因素又出現(7:44),藉由躁動的半音上升(第三級音d變成降e)回到原調降B大調,第二主題也在此調(8:10),也有四音動機(8:28),以及一堆八度音群(9:08),結尾前主音降B的顫音也預示了最後樂章(9:25),短-長節奏+大跳音程出現(9:41),第一主題再起,把音程擴展到六個八度而結束。

我一直覺得這個樂章有種生硬感,也有種奇特感,可能是因為常用弱起拍子&交錯節奏,和有些僵硬的四度,高低音也常差距過大,也為此用了像是逆行的快速音階,算是某種大師的練達風格,可以海闊天空也可以像貓咪玩毛線球,並非傳統所謂的優雅流暢,但也絕不會感到無聊,只是追尋那個四音基本動機,就很有趣了。

第二樂章詼諧曲剛開始也是短-長節奏(10:14),用的主要旋律也是上行三度-句尾下行三度,這都是第一樂章的要素,每句也是四個音,符合四音動機,還都是弱起拍,甚至是弱結束拍,切分音&突然而短暫的休止符,讓此樂章聽來像一個幻影,而且在此長大的奏鳴曲中,這樂章短的不像話,更加不尋常…

但剛開始的和聲進行是傳統的,甚至是四部合唱那樣的,後來改變了和聲才有些奇怪…將主音降B升半音,造成變化的減和弦效果,順道轉到第二級和弦,再轉到屬和弦…最後又回主音(10:38),結束此段。

中段是平行調降b小調主和弦開始的(10:54),一樣是先上行三度-句尾下行三度,也出現了第一樂章的四度上升,八度雙音,與高低音落差大的情形,但注意的是導音的a音並沒有還原,而是延續原來的降a音,讓這段音樂沒有導音,像是所謂的調式音樂,帶有古風。

這旋律不斷重複,也拆成片段(速度是急板11:24),又是交錯節奏&僵硬的四度下降(11:35),以及大幅度的揚升,降B大調屬調F大調九和弦的搖擺,讓幻影好像飄浮起來…真是有趣的奇思異想,這和弦與降B大調主和弦有某種親近,就這樣回來了樂章剛開頭(11:44),再來急板也是八度上升(12:37),與第一樂章剛開始一樣,最後以上行三度-句尾下行三度結束,其進行與和聲,不免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像暗示什麼似的…

第三樂章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不,可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長的慢板樂章,只有第九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可比擬,這首奏鳴曲會這麼長與這樂章有直接關係,特色是有長長的序奏,與三個抒情的旋律交替,經過一段破格後,最後到達昇華的境地,與後來布魯克納與馬勒的慢板樂章頗有相似點。

這6/8拍子的樂章剛開始的序奏也有三度上行(12:46)+三度下行音階(12:51),與前兩樂章一樣,這兩個三度上行音是後來才追加的,所用的是升f小調,好像有點怪怪的?但從上個樂章最後的D音過來就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到這個樂章的屬音A乃理所當然,至於升f小調~正是A大調的關係調。

升f音的導音f(在譜上以升e顯示)造成屬七和弦,努力上揚(12:55),每個音的聲部也多,造成重量感,好像負重前進般,掉下來,又更努力的前行...

但突然,決定暫時放下重負(
升e降了兩次半音到D音),像是看到了一絲光明,升f小調就這樣解決到G大調(13:55),這是第一旋律也是個神奇的時刻,這是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的調性,曾擦身而過,現在重新建立,原來...那是我們的希望。


當這希望更高調時(14:40),採用了這首奏鳴曲愛用的八度重疊,音域更加擴展。第二旋律琶音似的跳躍其實來自序奏,也有負重前行之感,又回到了升f小調,但其短-長節奏(15:20),也讓人想起第一樂章的開頭,這旋律隨後像是義大利歌劇詠嘆調花腔一樣的繁複開展,讓人懷疑這是巴哈嗎?還是蕭邦?

顫音的部分用了屬七和弦(15:38),沒錯~就是序奏開始的那一個,以此為附屬和弦,橋接轉到別的調性去~就是不可思議的f小調,這幾乎是蕭邦的手法了吧?那種三度的下行呼應了前面兩樂章與序奏,更別提密集半音的進行,都是後來蕭邦愛用的,後來的四度連續上升推進也呼應了第一樂章(16:00)。

但升f小調早已撐不住,關係大調A大調的七和弦漂浮在空中(16:37),準備解決到下屬調D大調,注意低音部分那小三度連續下行還在~不過一顆石頭算是暫時落了地,第三旋律開始,就相當於第一旋律的某種變奏,對應於第二旋律序奏的變奏,看似幻想性高實則工整嚴謹,節奏的改變讓這低音部分更具動感(17:06),又是一個由緊張到放下舒緩的狀態。

但g小調仍會來問候一下(17:29),必須溫柔的拒絕…再越趨熱烈的高點~第一樂章的四音基本動機竟然又出現了,還是其反向形式(17:41)!此動機終於將樂曲暫時安靜下來(17:48),想倚靠一下,竟然就軟弱的崩塌了(17:57)天啊...就像摸黑想再上來一樣(主音D升了半音),小心探索B大調的邊界(18:19),四音動機又在低吟…還是轉回了D大調,第一旋律變奏出另一形式(19:00),相當於所謂的發展部,有各種調性的展示,四音動機的各種變形也是重要的,然後是第二旋律的發展(20:14),這大概是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不著邊際的,又聽到了那神秘的升e音(20:14, 但這次是九和弦,更加沉重),就這樣開始被牽引,從D大調到屬調A大調,也順理成章到了關係調升f小調,序奏又開始了,但已幻想的太過而聽不出來了(20:17)…

不過和聲結構並沒改變,高音為四個一組的音暗示四音動機的重要性,低音則以序奏旋律為主,貝多芬以最高的變奏技巧寫出了這段音樂,直到升e降了兩次半音到d,好像放鬆一樣,成了G大調的第五音,並以此為最低音的轉位和弦,回到G大調,期望已久的第一旋律開始了(21:14),又得到安慰,然後又是第二旋律(22:37),卻一反之前的小調,變成了大調,這樣的布局讓人耳目一新,負重-安慰的輪迴有望被打破了…

第三旋律更意外的由升F大調開始,這半音多到嚇死人的調性,也是後來蕭邦與史克里亞賓愛用的,這樣的調性讓之前安慰的方式多少被破壞,但不就是要破壞負重-安慰的輪迴嗎?...守口如瓶

四音動機再出來安定局勢(25:02),但要像上次那樣又回到沉重的序奏嗎?不!好像聽到貝多芬堅定的說,他寧願再返回第三旋律一次,還宣示用了”正確的調”G大調,並重複強調G大調的導音升F,結果搞得一團亂,還弄巧成拙…

因為此音不就是序奏升f小調的主音嗎?結果無奈又回到序奏(27:14),第一旋律又開始(27:38),這樣不是又要一直輪迴下去嗎?…貝多芬最後把升f小調昇華到升F大調,就這樣停止,好像在等待下一個指示。

依照慣例,最後樂章一定要回到第一樂章的降B大調,因為這是主調,這裡也不例外。而上個樂章最後的升F大調,要轉到降B大調其實不難,因為降B的異名同音升A,剛好是升F大調重要的第三級音,但貝多芬不以此法,反而將升F音降一個半音從F音開始(29:52),從昏沉中甦醒,這也好~因為F音是降B音的屬調,怎麼看都不會很困難的…

但貝多芬還是不作此想,他要用獨特方式來解決這問題。結果又造成了一個緩慢的導奏,具有某種類似第九號交響曲終樂章的宣敘調風格,剛開始就強調八度上升,讓人想起了第一樂章,四度的旋律也是(30:19)。由慢轉快,小三度上行+小三度下行又讓人想到第二樂章,又轉慢後,成了A音的八度上升(31:35),這又是第三樂章升f小調關係調A大調(所以調號一樣),也有下行音階(31:42),更讓人想起這樂章,所以其實是回想前三個樂章,只是沒有第九號終樂章那麼明顯,但手法更高明,也有了預示的作用。

顫音鳴響著(31:50),還是以四音為一組(想到四音動機)&四度往上(32:07),好久不見的交錯節奏也跟著回來,好了~在前三個樂章都回顧完後,本樂章的第一主題自己要上場了~由4/4拍子轉到3/4拍子,以顫音解決到主音降B(32:40),猶如一槌定音,大勢底定,這是一個三聲部賦格的主題:


下降後又以四度音上升(32:40)的模式,不用說是脫胎自第一樂章的四音動機,在快速奔馳的十六分音符中,其動勢是先上後下,第一樂章逆行往下的方式又出現了,然後是高音的屬調答題(32:52),對題先是這曲子常出現的八度上升然後是下降音階(32:56),符合主題的動勢,這兩者也是後來三聲部的主要素材。

主題第三次出現就回到降B大調(33:05),對題的下降音型出現在高音,變得有些詭異,出現低音上升的四音動機後,降D音聽來怪異,並導引曲子到降A大調(33:42),這還不夠~還要導引到更怪的降G大調,但這是上個樂章結尾升F大調的同音異名,繞了一圈後,又回來了...

第二個賦格主題開始,稱第二主題也可以,將剛剛的下降音型轉為上升(34:08),以做為對稱,但跟第一樂章第二主題也有遙遠的暗示,這兩段賦格演奏起來相當不易,除了快速音群要彈的清清楚楚外,各聲部也要清晰如鏡,需要一心多用&一手多用才行。

不過第一主題很快就插進來了(34:18),並把高音下降對題又恢復,又聽到第一樂章那種高低音鴻溝落差大的情形(34:32),等到玩的差不多時,第二主題才真的開始(35:06),其標誌的上升音階為弱起拍子,也帶有短-長節奏,還是一首賦格,上升音階會時時從弱起拍冒出來作怪…直到第一主題又返回才安靜一下,但真的只有一下~第一主題又開始反向(36:08),但原樣也會出來(36:34),再來反向(36:48),到高潮時高音點出了四個在弱拍的音(37:10),也是四度大跳~不用懷疑,這就是一直潛伏的四音動機啊 大笑

隨後的興奮飛舞,活蹦亂跳,讓我不禁懷疑~這是普羅高菲夫,還是史克里亞賓之類的現代音樂嗎?這是四音動機獲得勝利彰顯其價值後的得意忘形,但曲子還沒結束啦~稍安勿躁!

在敲喊似的A大調和弦結束後,用休止符無言的解決到下屬調D大調,開始了一個安靜的賦格段落(37:42),主題是用前面那個對題變形而成,其實在他的弦樂四重奏op133大賦格也有這樣的段落,兩首曲子都可號稱”永遠的現代音樂”,當賦格的每次主題進入時,也有轉調的效果,而因為這是前面對題的變形,第一主題就理所當然的接上,轉回主調降B大調,正向與反向就此結合在一起(38:44),好像兩頭方向相反的龍,充滿活力四處亂竄,但又能首尾接在一起,貝多芬展現了他高超的多聲部對位技法,後來乾脆讓樂思湍飛,脫離重力束縛,在天際攀登跳躍,最後以強力的顫音,及兩聲篤定的和絃,鬧中取靜般的結束。

這首鋼琴奏鳴曲寫作的時候,貝多芬正因為俗事纏身,創作減少,也剛好在中期要轉變為晚期風格的分界點上,曲中常用多聲部賦格,顫音的手法均讓人想到巴洛克時代,第二樂章還有更久遠以前的調式風格,第三樂章又預示了未來蕭邦,布魯克納,馬勒等人的音樂,我認為這是首很走極端的作品,奏鳴曲式&
開門見山的第一樂章,卻接上如幻影般不穩,短小的第二樂章,再接上一個貝多芬最長,最沉思的慢板樂章,最後是生龍活虎,巨大賦格的第四樂章,不只是對比強烈而已,也窮盡鋼琴音樂的可能性,永遠等待後人的挑戰。

延伸閱讀:貝多芬:第31號鋼琴奏鳴曲,Op. 110 &第32號鋼琴奏鳴曲,Op. 111的故事

文/夏爾克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179064082

 回應文章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5/18 07:48
‘像貓咪玩毛線球‘ , 呵呵,我喜歡這個比喻
很具圖的形容!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3-05-18 10:46 回覆:
這表示可以很嚴肅,也可以很好玩,這樣作曲才是到了化境啊。

巴拿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頭香!
2023/05/02 10:57
夏兄平安,

謝謝你又介紹了一首新曲目啊!
我鋼琴奏鳴曲聽得很少
不過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應該算是蠻悅耳的😊

敬祝平安健康喜樂
福杯滿溢!

主內巴拿巴+_+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3-05-03 11:45 回覆:

這首算是經典,但奇怪的是知道的人不少,去拆解的人很少,原因~是超難曲 得意

謝謝巴兄,午安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