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25 10:06:54瀏覽2335|回應7|推薦92 | |
這首曲子的第一樂章滿長,若以原來的大賦格曲為終曲,那就變成頭尾都長,而中間是幾個相對短小的樂章。然而降B大調第一樂章”不太過分的慢板”的格局方正,是他晚期四重奏少有的,3/4拍子,開頭的旋律為弱起拍,先是下降,那奇怪的降A音暗藏玄機(0:11)。 然後六度跳升(0:14),是此樂章的要素,旋律也有許多休止符,再加上比較弱的力度,帶著神秘感,雖然和聲是豐滿,如同聖詠,也是端正的八小節結構。由此上升到達屬音F,好像一種渴望,注意其短-長-短節奏(0:28),是個伏筆。隨後好像受到挫折那樣,此上升音型由四個聲部互相模仿(0:41),類似賦格,這是貝多芬晚期愛用的手法,讓這段音樂宗教意味更濃。 轉到快板(1:15),也變成4/4拍子,第一小提琴下降音階與第二小提琴的四度上升(1:16)互相結合,等於是一次展示兩個重要元素,四度上升也會移位到低音出現(1:59),在發展後(常把下降音階變上升),又遇到休止符,又是下降+六度上升(2:43),兩個要素都具備,這裡是曲子的主要主題,另外注意中提琴的部分~在大賦格樂章將有大用。但很快轉為降G大調,過程很自然,並且蓄積往上的動能,音樂也比較流暢,就直衝降G音(3:51),此音大概是整個呈示部的目標。。 只是此調比較遠,站不太住,於是掉下來再回到開頭,把呈示部又反復一次,此為格局方正的原因之一。開頭的音樂又響起(4:09),這次可以聽得出來,那不該出現在降B大調的降A音,是為了後來降G大調所預備的,這樣就說的通。 回到開頭(4:09),又重複了一次,才進入發展部(8:06),速度回到原來。又是一堆休止符,以及四度上升,摸索著轉調。比較順了後,由四度上升開始(8:46),慢慢轉到G大調(9:20),只是這調性是不穩的開端,在流動的弦樂下,上升四度反變成了下降四度(9:48),在低音部分,此為絕妙之處。而現在要再現部了嗎?上升六度又來了(10:30),但調性不對~不過這裡是很容易轉回原來的降B大調,僅用了幾個小節就做到了… 再現部現才開始(10:59),這次最大任務,就是要把呈示部最高點,降G大調的主音降G,校正成主調降B(12:06),好首尾相顧產生完滿感,這很輕鬆,因為起頭就對了…在開頭的音樂又出現後,再度強調四度上升與滾動式的向下音階,就很乾脆的結束,也成功的將之前許多零散的音符,組合在一起了~只是難免讓人聯想,這好像是一個人被對方纏了很久,希望能夠幫忙,最後只好答應下來的情景...
第三樂章標示:稍稍詼諧的。由剛剛的降d小調到現在的大調,這是一個行板,開頭的半音下降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的開頭(15:15),大提琴奏出”長-短-短”的搖曳音型(15:22),中提琴則奏出主要旋律,帶有斷音節奏,兩者組合讓此樂章搖搖晃晃的,旋律很快在小提琴上重複,這種互相模仿的結構,也是此樂章的重點。 此主題不斷以賦格的方式重現,每次都經歷轉調,藉由開頭半音下降從降D到C(也是半音關係),就一下轉到了C大調(16:35),此部分實在美妙,但只有一下下就回去了,大提琴仍然搖曳著,等轉回剛開始的降D大調時(17:49),主要旋律也由第一小提琴回歸,然後又轉給中提琴與大提琴變奏,小提琴則在其上加花(17:58),大致重複了第一段,只是調性不太一樣,半音下降也是從降G到F,成了F大調(18:58),並且由之前的上升反其道,變成了下降(19:20)。 再靠連續拉升的小音符回補(19:47),就到了尾聲。此時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全部撥奏,第一小提琴則以弓奏出連續古怪的增四度(20:01),以及熟悉的”短-長-長”搖曳節奏(20:05),半音下降又出現(20:11),強烈讓人想到剛開頭,此處不禁讓人有”景物依舊在,人事已全非”的感慨。最後在轟隆隆的低音中,第一小提琴飛升,以一個與長-短-短節奏倒反的”短-短-長”裝飾音結束,預示下一樂章,我們不用再那麼搖搖擺擺了... 第四樂章常被稱為”德國舞曲”,相當有名,只是由上一樂章的降D大調到此,有些奇怪...降D到此樂章第一個音D(21:33),像是升了一階,也讓此3/8拍子的曲子顯得清新可人,主旋律有點描式的休止符,與和聲帶有一些小調的風格顯得更精緻。比較特殊的是主奏旋律的第一小提琴的節奏,有許多休止符,類似第一樂章。中段轉到C大調(22:48),注意這是與上個樂章的相同點。轉回G大調後也轉回主旋律(23:21),然後進行優美的變奏(23:29),這大概是整首四重奏最迷人之處。當尾聲把主旋律拆開時(24:10)。,一樣給人今非昔比之感,同樣讓人感慨。 第五樂章標題是”歌謠曲”,難免讓人想到同屬後期作品的鋼琴奏鳴曲OP110最後樂章中段,一樣的痛苦,一樣讓聽眾深深感動,不同的是這次連貝多芬自己都被感動了。曲子應該是降E大調,但卻像是關係的c小調,特別強調其導音b(24:56),但又耽擱沒導入主音c,造成無奈之感,也就是說,從第一樂章結尾要答應做什麼以來,根本全未實現,反而又回到了降E大調(25:26),但因為和聲不穩,憂愁的因素並未消失,只是個暫時的安慰而已。 在大調與小調間猶疑,好不容易到大調的終止(28:00),一切像是要隨風而去,中段卻開始了,大提琴將降E直接下降到降b(28:00),轉成降b小調,有點黯淡,但也為回到第一樂章的降B大調帶來曙光,所以隱含著某種希望…又是一個休止符很多的旋律,也讓人想到第一樂章,其中有個搖曳跳躍的音型(28:31),更讓人想到原來被安排在最後樂章的OP133大賦格曲。然後主段很快回來(28:49),有更多的旋律交疊,音域也提高更加熱情,此為貝多芬晚期的典型手法,卻也很快結束,結尾的短-長-短節奏是伏筆,也與第一樂章相關,個人特別喜歡此樂章中提琴的色彩,帶來溫暖安慰的質地。 第六樂章(30:17)如前所述,是個後來被替換的樂章,因為是貝多芬最後完成的作品而受到矚目,第一個音G剛好連到上個樂章最後的音G,所以連接很順暢。這個快板樂章有嬉遊曲的特質,又有迴旋曲式的樣貌,貝多芬很顯然回到莫札特的風格,調性是回返第一樂章的降B大調,主要旋律型態與第一樂章主要主題很像,但有種土耳其風格,原因是剛開始的還原B音讓曲子顯得有點偷偷摸摸,有趣的是~上個樂章剛開始也出現了這個音,讓這首快板其實也有些上個樂章的憂愁色彩,不完全是快活的,在到了降B大調主和弦看似要收尾時,旋律開始嬉戲(30:33),隨後的十六分音符接力也讓人想起第一樂章(31:18)。 主段快結束時還原B音又出現(31:39),造成懸疑感,卻很快被否定,只是調性變成屬調F大調,在讓人想到第九號交響曲第二樂章詼諧曲的音域寬廣段落後(31:55),接回剛開始(32:05),主部大致重複了一次,靠著連接段,被擠壓造成四個聲部都半音下降後,以降E音無障礙的轉到降A大調,第一中段祥和的旋律響起,且第一音就強調該調的第三級音C(33:59),來穩定調性,柔順的圓滑奏相當舒服,四音旋律的段落讓人想到大賦格的主題(34:21),而直衝主音降A大調的型態也讓人想到第一樂章呈示部的結尾。 在主段又回來時進行了變奏(34:50),有大量的模仿與模進,是賦格風的曲子,為貝多芬晚期典型風格,進入四個樂器的齊奏(35:32),充滿小三度音程及斷奏,與剛剛的圓滑奏剛好成為對比。主段又出現,小提琴這次奏出高音的G音,搖搖擺擺,小提琴的降B音也來穩住局面(36:38),還一連三次,第二中段也循同樣的路徑降臨(37:49),並慢慢導回降B大調(38:05),也就是~連中段也不能夠例外!就這樣很順利轉回主段,以此調結束,其方式不免讓人想到第三樂章。這樂章其實還滿長的,主要是因為反覆造成,一下嬉戲一下認真,我不禁想到因為貝多芬不滿最後樂章大賦格被換掉,才寫出這樣一首帶有些嘲諷的作品呢? 再看看”大賦格曲”,本來是此首弦樂四重奏的最後樂章,只因首演時聽眾無法理解而被換掉,最後獨立出版成為OP133。據說貝多芬對聽眾無法理解感到憤怒,樂評中還出現:”難以理解,像是說中國話”的詞語,但現在已成為經典。賦格當然是貝多芬晚期重要的手法,將之發展成如此常大的賦格樂章恐怕是空前絕後…剛開始是序奏,四個樂器就唐突的齊奏出強音G,小提琴還有一個準備動作的裝飾音,此G因當然也是從第五樂章的最後而來,如此強烈的宣示,也告訴大家:”我們終於要上工了!” 6/8拍子,很快就奏出了賦格主要主題(0:12),好像是憑空而來的?事實上,這是第一樂章主要主題的伴奏旋律,當時不被注意,現在才大搖大擺的現身,貝多芬佈這個局相當久,有半音上升,六度大跳,還上升到主音G(0:18),至少有兩個第一樂章的要素。 但主音是不斷變換的,也跟著轉調,到下屬調C後,又到其下屬調F大調(0:37),大提琴奏出主要主題,中提琴奏出流動的十六分音符作為對題,並由F大調再次轉到下屬調降B大調,終於回到了第一樂章的調性,貝多芬才讓賦格主要主題正式開始(0:57,他在譜上標明”賦格”Fuga) ,拍子也轉為4/4。 這是一個二主題賦格,小提琴奏出B主題加入,其短-長-短節奏,來自第一樂章,以及第五樂章結束句,這些渴望如今已要實現。加上中間帶著休止符顯得搖搖擺擺,還有許多同音,隨後下降,好像一個人堅持一跛一跛走路及跳躍,然後摔倒…在(1:26)最有這種感覺,這有點像是喝醉酒,或是爵士樂的節奏,注意貝多芬很愛以弱起,然後升半音又降半音回到降B大調組成音的方式,顯得有點愛表現又害怕,是曲子顯得有些曖昧的主因。 中提琴部分又斷斷續續奏出主要主題,轉到降E大調後(1:47),往下鬆垮的情況更明顯,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的節奏都不相同,其交錯相當困惑人。然而貝多芬努力往上,回到了序奏的F大調(2:17),卻還是掉進關係調d小調。貝多芬重新開始(3:08),一定要回到降B大調才算數(3:58)。隨後開頭的二主題賦格又來了(4:01),在四把樂器都輪流演奏主要主題後,終於撐不住而崩潰了(4:13),雖又再起,不過該休息了… 間奏曲一樣的音樂響起(4:36),降G大調已經將開頭的G降了一個半音,顯得有些黯淡,這部分可對比第一樂章呈示部結尾的降G大調,此兩樂章有非常的關聯性,不過還是以主要主題開始,流動的十六分音符來自序奏作為C主題,這裡就像是序奏回歸,而許多襯底的顫音部分相當脫俗,這又是一個二主題賦格。聽的出來一直想擺脫此調,回到過去,但顯然無法,只好靠著齊奏整隊,一起拉下來,又突然轉為序奏的6/8拍子,第一主題成了優雅的舞曲(7:27),也轉到真正的主調降B大調,顫音騷首弄姿,這大概是此樂章最輕鬆的時刻。 此舞曲突然在降A音終止(7:59),並以降A大調開始了另一首賦格,令人意外。主要主題在大提琴,第二小提琴奏出一個新的D主題,是弱起的短-長-短音型,與B主題是類似的,若說此主題為其”節奏”的變體,也說的通,此處相當短促,是剛剛舞曲主旋律的變奏,與主要主題的長氣息成為對比,像是用此推動D主題一樣,造成緊張感,騷首弄姿的顫音已如驚弓之鳥(8:33),大家四散奔逃,被打散後又到下一段落,D主題又展示了一次(10:08),只是開始沒與主要主題結合,後來才加進來(10:47),到達頂點後往下(11:06),可隱約聽到主要主題反向,與D主題反向的結合,世界像是乾坤倒轉了… 再來則是前面的間奏加快部分(11:21),一樣可聽到主要主題,安靜時則偷偷把降A調往上(12:19),回到整首四重奏的主調降B調,一樣是6/8拍的舞曲(12:28),由於已經歸位,曲子進入尾聲。D主題如今已不再興風作浪(12:53),與主要主題已經糊在一起,成為一體,B主題也來纏繞(13:21),大概是此樂章最神秘的部分。 再次展示B主題(14:13),C主題(14:17),主要主題也進入最後的宣示(14:23),這是降B大調的承諾,斷然的將主要主題瀟灑奏出(14:42),奇怪~這個主題前面如此怪異,現在怎如此正常?其實據我推測,我發現這是整首四重奏的關鍵動機,到現在才完全出現了~大家可以慢慢體會,尤其是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與第四樂章德國舞曲主旋律的關聯性。 剩下的就是一堆顫音,讓人想到OP106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的尾聲,曲子就在主要主題與B主題歡欣的結合下結束,一樣帶有短-長-短的節奏。 這首曲子算是又難又長,貝多芬為什麼要這樣寫?也許是個謎。但不難看的出來,他到晚期,節奏已經是統一全曲的要素,而不是只有動機,短-長-短的節奏幾乎全曲都看的到,也不是大賦格曲獨有,在第一樂章序奏就出現了。至於整首四重奏的關鍵動機,在大賦格的尾聲前也出現,這是一個首尾兼顧的結構,六個樂章雖然看似各不相關,其實緊密的合為一體,再加上多聲部的精湛技藝,這大概是貝多芬的作曲,所到達的最高境界了吧。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