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4 00:01:36瀏覽2669|回應8|推薦45 | |
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第二版的文章,請參閱:http://blog.udn.com/ratsubery/22884415 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第一版(1887年)與一般常見的第二版(1890年版),有很多的不同,尤其是第一樂章的結尾,和第二樂章的中段(trio),和慢板樂章最後的佈局等等。總體來說,第一版作曲的手法遠較第二版來的大膽,但也呈現高度的不規則狀態,布魯克納估計是由於第七號交響曲的成功,首次在充滿自信下,寫下了他的第八號交響曲,只是過於大膽的結果,是連他的支持者和學生都無法接受,最後連布魯克納本人都不滿意,將之大幅刪改,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當年三大指揮家合影,中間是拒絕第一版的李維,左邊是首演第二版的李希特。 一百多年後,再熟讀這被放棄的樂譜(參照novak袖珍總譜,symphony Nr 8,1887/1),就好像已造成戰艦,卻要變更為航空母艦的設計圖一樣,有很多有趣和令人迷惑的地方。以第一樂章為例,在213小節,前面重複多次的下降音型被截斷,開始迂迴,再接上更強的下降音型,效果十分詭異,第二版就乾脆把這些迂迴的小節刪除,看來合理,結果卻過於直接了當,少了些內心的衝突。類似的情況在此曲中屢見不鮮,例如在256小節,294小節等,而386小節後的刪除更使整個樂章的激烈性降低不少,424小節後(尾聲)的刪除使這樂章有了個極為壓抑,平靜的結尾。從這些改寫的方式看來,布魯克納是想使這樂章更簡潔,直接一些,代價就是犧牲了它本來的面目-那就是巨大的衝突,迂迴和轉折,我認為這是很可惜的。 第二樂章,布魯克納曾說是描寫「德意志的野蠻人」,第二版的此樂章雖遠比第一版的簡練、成熟,但「野蠻人」的感覺就少了,多少違反了他的本意,所以我們不可把第一版的此樂章當成是不成熟的作品。至於第三樂章,在第二版中也是做了大幅度的修改,第200小節後幾乎面目全非,可惜了第259小節後的樂段,這裡可說是布魯克納所有交響曲中最大膽的創作之一:第一小提琴以休息第一拍的六連音連續了十小節共四十次,調性也很模糊不清,可說是一片混亂,他以此樂段來接上本樂章的最高潮,使用了極遠系的C大調,雖效果輝煌,卻覺得是宣示性意味濃厚,還有六下不規則的銅鈸敲擊,和他交響曲中難得一見的短笛尖鋭聲響,不用說,這些詭異的聲部,在第二版中只能落得被刪除的下場。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息之後,樂團竟又振作起來,還到達了一個降A大調的高潮,才進入降D大調的尾聲,這與我們慣常聽的第八號交響曲差異甚大,可說更加高潮迭起。 終樂章是整首曲子的重心,照理說應該被改的最多才對,但剛好相反,除了尾聲有被刪除一些外,多半沒甚麼變動,我們若是聽哈斯(robert haas)所編輯的第八號交響曲第二版,與第一版更是相近,因為他回復了許多被刪除的段落,當然這也被批評為自作主張,不夠客觀,然而注重原譜的大指揮家如汪德(wand),卻特別喜歡哈斯的版本。尾聲有趣的地方主要是在735小節,第二樂章第一主題返回時,第一、二小提琴都奏出下降音階,與我們慣常聽的第二版相當不同,另外在751小節,力度竟然慢慢變弱了,然後才又變強,接到最後四主題結合的壯麗結尾,與我們聽到的第二版一鼓作氣,也有很大的差異。 已經聽過第二版的朋友,不妨聽聽第一版,這是一部越聽越讓人覺得有趣的作品,如上所述,雖然樂句比較質樸未經過修繕,但也因其起伏較大,精采的程度遠勝第二版,布魯克納除了第九號外,就屬這第八號交響曲第一版,最能反映他晚年的心境,那是在不受別人影響下,憑著自發性對藝術的自信和熱情,所創造出來的傑作。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