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魯克納:第六號交響曲/弗里幾亞的力量(Bruckner Symphopny NO.6)
2014/07/22 21:31:16瀏覽4012|回應3|推薦74

布魯克納第六號交響曲,他稱之為自己最大膽的創作,曲中無論是轉調、節奏,都非常的脫離傳統,但不會讓人覺得怪異,反而處處顯得清新脫俗,此曲近年來被頻繁演奏,愛好者有激增的趨勢,也是我最喜歡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前兩名。

本曲寫於1879年,完成於1881年,期間他曾去瑞士,並且眺望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白朗峰,飽覽自然狀麗風景,也讓第六號帶有風光明媚的特色。但於1883年首演時,卻只有第二,第三樂章,較困難的第一與第四樂章被略過,相當可惜,這兩樂章要到他死後,才由馬勒指揮首演,但也刪改甚多,到1901年才得以完整演出,真是好事多磨,不過這首曲子布魯克納倒是沒修改過,得以保持原來的面貌,也算萬幸。



看以上由梅納指揮BBC交響樂團的影片,
第一樂章剛開始,就出現了罕見的節奏(影片0:11處),明明是二拍子的曲子,卻有一連串的附點音符三連音,隨後的第一主題長的更是奇怪(0:17),我第一次聽到時就在想~這到底是什麼啊?是a小調嗎?還是F大調?雖然曲子的手稿早告訴我們說是A大調,但這裡也不像啊,它本身更是連兩個三連音(缺第一音)節奏,對二拍子的曲子同樣造成了困擾,這其實是以A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

這種教會調式與我們習慣聽到的大、小調音樂有很大的不同,是以大調第三級音為主音,也就是以mi為主音,形成mi-fa-sol-la-si-do-re-mi的音階,使曲子飄著濃厚的中世紀味道,但又使用不和諧的半音和聲,脫俗的感覺悄然而生。而且那開頭的三連音竟然整個樂章滿滿都是,樂章主軸的二拍子如今看來有點諷刺,這樣獨特的思考,有學者認為這根本是一首哲學家的交響曲,探討著作曲的哲學。

第二主題一樣是三連音一堆(1:53),其伴奏部分非常重要,用的也是第一主題的六連音節奏,可說是第一主題衍生來的,在樂章的後半部頻頻出現,有趣的是,這竟然是全曲中最充分展示主調A大調的段落,其他的A大調多半是一片喧囂且短暫:

第二主題隨後發展成一個極豐滿甜美的段落(3:47),布魯克納的手稿對這段音樂有大量的指示,這不意外又是個四拍子的旋律,卻伴有三連音與六連音的伴奏,經過第三主題後(4:57),呈示部結束。到了發展部,第一主題被以轉位處理,帶著大量的裝飾伴奏,如此華麗的曲風,也是第六號的特色,還使用了回聲的效果(7:42):

曲子被帶到了再現部,第一主題壯麗的奏出(9:16),隨後第二&第三主題的再現,而進入了龐大的尾聲,布魯克納堆疊了大量的音符,以確保曲子能通過D大調(16:18),結束在A大調(16:36),至少將開頭調性的曖昧不明釐清一些,演奏的效果是極為輝煌的,像是陽光折射在水晶的各種樣貌,也把四拍子中的三拍子效果所造成的反差,發揮到了極限,同時趁機讓開頭三連音的奇特節奏重現,以此導向樂章的結束,其中的低音大提琴所奏出的四拍子下降音階非常重要(15:59),因為在第二樂章的慢板,這音階一開始就會出現:

第二樂章是以剛剛說的下降音階開始的(17:24),看起來是F大調,其實卻是以F為主音的弗里幾亞調式(又是弗里幾亞!),雖然後來出現了真正的F大調下降音階(18:52),但弦樂器幾乎都用中低音域,連唯一明亮的雙簧管旋律(17:59),竟也是另一個下降音階,使整體顯得昏暗無光:

小提琴部分的的旋律(上圖的紫色框框內)很重要,這是樂章的第一主題,與優美清澈的第二主題相似(20:06),這裡又用了模仿的回聲效果,大提琴先奏出主旋律,小提琴大致在高八度上重複,兩者只相差了一拍,這裡調性雖然是E大調,但並不突兀,反而讓人感覺到一種到達仙境般的美好,因為它將調性導引到C大調(21:15),不但給了這昏暗的樂章一絲光明,也讓這個樂章回復到比較古典的結構,也就是F大調→C大調→F大調的配置:

後來出現了小結尾主題,雖然表情哀戚,但其先下降後上升的模式很重要(22:57),再來又經過一些轉調,第一主題帶著豐滿的裝飾再現(27:11),這又是以F為主音的弗里幾亞調式,還以平行調的升C大調,到達音量巨大的高潮(28:45),但不斷強調此一詭異調性的結果,使得整個樂章的平衡幾乎瓦解,那種崩潰的感覺令人印象深刻...後來出現的第二主題還好導引到了F大調(29:48),感覺樂章本身的主軸似乎回來了,但在前面的第二主題是從E大調導引到C大調,但由於這裡是F大調,竟然就順理成章的導引到升C大調(30:57),這有趣吧!曲子因為這樣反而再度陷入不平衡的絕境中...

還好經過小結尾主題(這時像是在悼念升C大調的災難),與結尾的優美段落,曲子又靜靜的返回了F大調(34:34),讓崩潰掉的得以在如此虔敬的祈禱中重建,這樂章就在如此美妙的氣氛中結束。

第三樂章詼諧曲是個三拍子曲子,非常活潑,多少把第一樂章裡那種四拍子的三拍子效果給平衡了一些回來,剛開始是a小調(37:27),最後到達了燦爛的A大調(39:44),有點像是第一樂章的縮小版,音色絢爛而細緻,第一主題那種先下降後上升的模式(37:30),與上樂章的小結尾主題相呼應,然而這裡節奏卻是非常活潑靈動:

終樂章是全曲中最有意思的段落,只可惜歷來的評價甚低,還有學者說這首交響曲的敗筆在此樂章,這真的是天大的誤會~的確,樂章裡有一些太過大膽的嘗試與轉調,讓人摸不著邊際,結構也有點散漫,但我們也可從其中看到可貴之處,那就是布魯克納究竟用甚麼方式,去收尾這麼獨特的交響曲呢?

剛開始就很有趣,我們聽到了清朗的C大調,感到無比明亮美好(45:28),但為什麼總是覺得怪怪的呢?哈哈,其實這是以E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又又是弗里幾亞!):

隨後一轉,又來到了近系調,這是以A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45:49),並且在很快的時間內挑戰主調A大調,這裡終於是標準的四拍子了(46:01),一堆喧鬧又高昂的八分音符快速奏出,然而經過數次的努力仍失敗,最後以E大調作收。

第二主題接續E音開始,看來還是清朗的C大調,我們又感到無比明亮美好(46:52),但為什麼總是覺得怪怪的呢?哈哈,其實這還是以E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其中的升C音很有意思,暗示將轉到A大調,結果還是只有曇花一現:

第三主題則是與第二樂章相似的下降音階,但卻是用舞曲節奏(49:06),飛快的奔馳,結尾還是在E大調上。發展部再次想挑戰A大調(53:14),甚至一度高唱C大調的凱歌,這裡使用了極為華麗的音響裝飾,看那小提琴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就知道了(54:06):

這C大調後來順利轉為樂章開頭的,以E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54:22),並以此為屬音,讓再現的第二主題順利以A大調開展(54:44),我感覺到樂章似乎要結束了,誰知布魯克納堅持重現整個第二主題,調性因此整個混亂,這也是有學者認為此樂章結構散漫的原因之一,他有時確實太堅持某些原則,以致於讓曲子拖得太長。第三主題隨後重現(56:09),結尾木管樂器吹出了交響曲剛開頭的一連串的短促音三連音節奏(56:34),看來這次是真的要準備結束了...

交響曲最後還是用很華麗的音響回顧了以A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法國號再度吹出了短促音三連音節奏(57:06),同樣呼應著第一樂章,並由此順利轉到了A大調,長號吹出了和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節奏相同的旋律(也是缺第一音的六連音),用的卻是A大調的五聲音階(58:12),讓這首交響曲首尾兼顧,完滿結束。

如此周到的樂曲結構確考驗著指揮,他必須在交響曲一開始,就能預見結束的方式,不然中途特殊的轉調與和聲很容易讓聽眾迷失方向。著名的音樂學者庫爾特(Kurth)曾說第六號交響曲的音色,如同光芒般燦爛奪目,我想這不只是華麗的管弦樂法,也包括這曲子的和聲結構以及轉調邏輯,當全曲基調的弗里幾亞調式,與大小調互轉時,所跨越的調性領域確實廣闊,也由此綻放出豐富的和聲。當變化半音階,與清純古風的教會調式結合時,色彩不再是濃厚的,而是如同色光一樣~純淨,但又耀眼。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歡迎來我的臉書看看:

 
夏爾克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15131281

 回應文章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4 13:19

樂曲開頭的印刷版譜: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交響曲
2014/07/23 11:51

是否也如同文章的舖陳

起、承、轉、合

您對交響曲賞析的功力要得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4-07-23 14:02 回覆:

多兄午安

啊好厲害你還是可以回應,而且你說的剛好就是我想講的,交響曲就是管弦樂演奏的奏鳴曲,奏鳴曲式其實也有起承轉合:起是呈示部第一主題,承是第二主題,轉是發展部,合是再現部與尾聲。不覺得音樂與文章,東方與西方,其實都有相似的地方嗎?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2 22:23

弗里幾亞調式是一種音階,是以mi為主音,形成mi-fa-sol-la-si-do-re-mi的音階,弗里幾亞也是古代土耳其的古老民族,他們的帽子尤其出名,用此調式來寫短小歌曲的大有人在,但寫一整首交響曲的~恐怕就只有這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