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3/20 11:12:17瀏覽3304|回應8|推薦67 | |
但時至今日,”聖母悼歌”已很少演奏了,一方面是規模龐大,約要八十分鐘以上,主要是聖母看到自己兒子被釘十字架上而死,所表達的悲哀,難免讓現代人覺得沉重,就敬而遠之了…歌詞來自十三世紀的天主教讚美詩,許多作曲家都曾為之譜曲,有名的像是裴高雷西,羅西尼,德弗札克,以及我最喜歡的威爾第(他這部作品是一生最後完成的)。 但要注意的是~悲哀歸悲哀,若明瞭耶穌之死是為了為人們贖罪,而祂自己也在第三日復活了,所以這災難,其實是為了更美好的祝福,就不需要那麼悲傷了... 這首曲子的發想,常被認為是德弗札克哀悼夭折的女兒,他自稱是寫給一位年少時的朋友做為紀念品,只是在作品完成前另外兩個小孩也夭折(真是禍不單行),也影響了最後的完稿,加入了更動人的哀思,以及進入天國的盼望。 但現在還沒有~反而是墜落式的半音下降(0:33),有如悲傷潰堤,還出現恐怖的減七和弦(2:23),下降音階被撐住了,好像她努力堅強起來(3:05),先由男高音聲部領唱:”悲傷的聖母站在十字架旁流淚”(3:52),其他聲部再一一加入,那些上上下下的音階猶如淚水流淌(淚水動機),在" lacrimosa"(7:26,流淚)再度出現減七和弦-對莫札特安魂曲知曉的朋友應該能領會這個詞的意義,此時的合唱非常悲劇,也像在勉力支撐… 隨後男高音雖唱著悲傷的歌詞(9:00),氣氛卻明亮了些,半音下降也有上升音階與其對抗,雖心疼耶穌基督的母親要受這樣的椎心之苦,但合唱進來重複最前面(14:42),經過一番對抗,最後真的以B大調結束了(18:53)!開頭的升F音仍在,有如在淚水中苦求一絲希望。這第一樂章演奏時間已近二十分,如同破裂般的半音下行,與巨大悲傷所產生的動力-音階上行,兩相對抗又互相接應,很驚心動魄,而木管樂的溫柔運用,也讓人感受到母親的慈愛。 第二樂章的歌詞一樣悲苦(女中音獨唱”看著聖母如此痛苦,誰能不為之動容”20:12),還加上了旁觀群眾的哀嘆,其用的調性--e小調,必須要升F音~雖是小調,但希望並未消失,最前面四個音是主要動機,而定音鼓的連打(23:13),好像鞭打,歌詞是"祂受酷刑與鞭打,是為了贖祂子民的罪",其後的女高音與女中音二重唱,卻轉到了大調,(23:39),所以這其實是帶有”贖罪”的光明面,旋律也是有四音動機,只是仍不敵悲傷,第一段又回來(25:51)而結束。 第三樂章就更有意思了,合唱首先頌讚母愛(母親,愛的泉源,我也感受到妳的悲苦,30:19),到中間的”讓我與你一起哀痛”(33:33),相當激動,但很快又回到了開始的小調,並以此結束。到目前為止,每個樂章大致都是A-B-A曲式,滿容易了解,而德弗札克亦是四音動機的愛好者,在他之後的”安魂曲”中,也是以四音動機為主。 第四樂章是男低音獨唱"我的心在燃燒,在基督的愛中,這樣祂將會歡悅",雖出現了強大的銅管樂(37:02),但為降b小調(比b小調又降了半音),反而是全曲最陰暗的樂章,也是連著四樂章都小調,不怕無聊嗎?不會的,因為第一次出現了"歡悅"二字,而看似極陰暗的降b小調,卻帶有降g音,這不就是第一樂章最後希望的升F音的異名同音嗎?而木管的和聲外音變化也很美妙(38:26)。中間那段形成強烈對比,有如天使之聲的女聲合唱"聖母啊,讓十字架的痛苦也釘入我心吧"讓人印象深刻(39:11),也加入了全曲唯一的管風琴段落,男低音的獨唱又出現(40:06),天使之聲的女聲合唱也再現(42:13),讓人從悲傷中逐漸甦醒了過來。 第五樂章”妳那受傷的兒子是為了我而受難,讓我分擔他的苦吧”果然就是大調(46:36),有趣的是這次中間是轉到小調(48:10),把前四樂章的風格反轉過來,歌詞卻沒變,然後再回到大調重複第一段(49:35),形式是簡單的A-B-A。第六樂章”讓我與聖潔的聖母一起流淚,感受十字架的苦痛”,開始的雙簧管旋律又是四個音組成的動機(51:14),與第一樂章那上上下下的淚水動機相關,並且帶有升F音,但此時已是大調,這是由男高音以此動機領唱,男聲合唱應和所組成的,簡短有力,後來還加上重音強調(55:03),在獨唱與合唱終於合在一起時,讓人特別感動。 第七樂章”最出色的聖女,不要為我苦痛,讓我一起哭泣”(57:27),四部合唱到齊,剛開始就是升F小調,其意義不言可喻,重點就是在” 不要為我苦痛” mihi iam non sis amara,這句(57:48),當然最後,也就順勢轉到關係大調A大調了(1:01:02),此歌詞再由第二樂章的四音動機唱出(1:02:11),同樣都是為聖母之苦痛動容,此處已充滿慈愛感,他擅長的和聲外音形成特殊新穎的半音和聲,也是全曲我最愛的部分。 第八樂章”讓我負擔基督的死亡,一同受難,承擔祂的傷”是D大調(1:03:47),仍然帶有升F音,是優美的女高音與男高音二重唱,常常是後者跟著前者,後者也會激勵前者,果然到了快尾聲,男高音的聲音已比女高音高(1:07:40),但並不突兀。第九樂章”在審判之日時,聖女請守護我,不要讓我被火燃燒”也是重點之一,畢竟最後審判是審判罪過的,在一同負擔十字架的苦痛後,應該也贖了些罪,可否免於被處刑的痛苦呢? 第十樂章 "當肉體毀滅時,請賜給我靈魂天堂的榮耀吧,阿們"是壓軸的樂章,升F音如第一樂章剛開始就顯現(1:14:58),也有淚水動機(1:15:10),此時是b小調…四位獨唱者開始四重唱,表達肉體毀滅的哀愁,雖有起伏的淚水動機,卻不再有半音下降,在不斷反覆達到高潮,第一樂章恐怖的減七和弦對應的地方要出現時,反而是關係調D大調大三和弦~合唱出”天堂的榮光”(1:17:15),讓人覺得天堂之門似乎也敞開了,四重唱又唱出第一樂章的支撐旋律 (1:17:36),稍稍舒緩,才接到最後的”阿們”賦格大合唱: 此賦格也別出心裁,有兩個一開始就出現的主題(1:18:18),但在四位獨唱者與合唱四聲部,加起來共八聲部中的交錯並不多,主要是由各聲部接力,而兩個主題一個竟然是早該去除的恐怖半音下降(女中音),另一個正是淚水動機(男高音),這都是第一樂章的主要動機,但此時是多麼歡欣鼓舞!一個成了優美的篤定,另一個可說是歡喜的淚水。而齊唱的段落使用了調式音樂(1:20:24),像是從古至今的人們都在頌讚:"當肉體毀滅時,請賜給我靈魂天堂的榮耀吧,阿們",還包含了耐心與慈愛,在淚水中顯露出笑容與盼望,最後有始有終以升F音,結束全曲,除了驚嘆德弗札克完美的布局,新穎美妙的管弦樂配器外,就是那如入天國的感動吧。 |
|
( 創作|散文 ) |